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厥陰病解第六

太陰厥陰,皆以里症為提綱。太陰為陰中之陰而主寒,故不渴;厥陰為陰中之陽而主熱,故消渴也。太陰主濕土,土病則氣陷下,濕邪入胃,故腹痛自利;厥陰主相火,火病則氣上逆,火邪入心,故心中疼熱也。太陰腹滿而吐,食不下;厥陰飢不欲食,食即吐蛔。同是食不下,太陰則滿,厥陰則飢。

同是一吐,太陰則吐食,厥陰則吐蛔。此又屬土屬木之別也。太陰為開,本自利而下之,則開折,胸下痞硬者,開折反閤也;厥陰為閤,氣上逆而下之,則閤折,利不止者,閤折反開也。

兩陰交盡,名曰厥陰,又名陰之絕陽,是厥陰宜無熱矣。然厥陰主肝,而膽藏肝內,則厥陰熱症,皆少陽相火內發也。要知少陽厥陰,同一相火。相火入於內,是厥陰病;相火出於表,為少陽病。少陽咽乾,即厥陰消渴之機;胸脅痞滿,即氣上撞心之兆;心煩,即邪熱之初;不欲食,是飢不欲食之根;喜嘔,即吐蛔之漸。故少陽不解,轉屬厥陰而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而欲愈。

如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不欲食,至數日熱除,欲得食,其病愈者是已。

太陰提綱是內傷寒,不是外感。厥陰提綱是溫病,而非傷寒。要知六經各有主症,是仲景傷寒雜病合論之旨也。諸經傷寒無渴症,太陽不惡寒而渴,即是溫病也。惟厥陰傷寒,肝木鬱而不得出,熱甚於內,盜竊母氣以剋火,故渴欲飲水。若不惡寒,當作溫病治之。要知溫乃風木之邪,是厥陰本病,消渴是溫病之本,厥利是溫病之變。

《內經》所謂熱病皆傷寒之類,此正其類也。

厥陰消渴,即以水飲之,所謂順其欲,然少與之可以平。凡水多與之,反以益陰邪,當量其消與不消,恐水漬入胃也。渴欲飲水與飢不欲食對看,始盡厥陰病情。

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是厥陰傷寒之外症;當歸四逆,是厥陰傷寒之表藥。夫陰寒如此而不用薑、附者,以相火寄於肝經,外雖寒而臟不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手足愈冷,肝膽愈熱,故厥深熱亦深。所以傷寒初起,脈症如此者,不得遽認為虛寒,妄投薑、附以遺患也。

厥者必發熱,熱與厥相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此四證是厥陰傷寒之定局。先熱後厥,厥熱往來,厥多熱少,熱多厥少,此四證是厥陰傷寒之變局。皆因其人陽氣多寡而然,如太陽傷寒亦有已發熱未發熱之互詞也。

《內經》之寒熱二厥,因於內傷,與本論因外邪者不同。《內經》熱厥,只在足心,是腎火起湧泉之下也。本論熱厥,因熱在肝臟,而手足反寒,故曰厥深熱亦深。《內經》之寒厥,有寒無熱;本論之寒厥,先厥者後必發熱。熱勝則生,寒勝則死,此內傷外感之別。厥陰有晦朔具合之理,陰極陽生,故厥陰傷寒,反以陽為主。

白話文:

太陰與厥陰的辨證,都以裡症為主要的診斷依據。太陰屬陰中之陰,主寒,所以不渴;厥陰屬陰中之陽,主熱,所以口渴愛飲水。太陰主濕土,脾胃功能失調,則氣機下陷,濕邪入侵胃部,故而腹痛腹瀉;厥陰主肝藏相火,肝火旺盛,則氣機逆亂上衝,火邪侵犯心臟,故而心中疼痛發熱。太陰證見腹脹嘔吐,食慾不振;厥陰證見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都是食慾不振,太陰是腹脹,厥陰是飢餓;都是嘔吐,太陰是吐食,厥陰是吐蛔蟲。這些都是土與木臟腑功能不同的表現。太陰屬開,本就應該通利,如果開關閉塞,胸下痞硬,就是開關閉塞反常;厥陰屬闔,氣機上逆,如果闔門打開,腹瀉不止,就是闔門反常開啟。

兩陰交接耗盡,稱為厥陰,也稱陰氣衰竭,陽氣將絕,因此厥陰病理上應當沒有熱症。但是,厥陰主肝,膽腑藏於肝中,所以厥陰的熱症,都是少陽的相火內生髮所致。總之,少陽與厥陰都與相火相關。相火內陷則為厥陰病;相火外發則為少陽病。少陽證見咽喉乾燥,是厥陰消渴的先兆;胸脅痞滿,是氣機上逆衝擊心臟的徵兆;心煩,是邪熱初起的表現;不想吃東西,是飢餓不想進食的根本;想嘔吐,是嘔吐蛔蟲的先期表現。因此,少陽病不解,就會轉變成厥陰病而危急;厥陰病衰弱,就會轉變成少陽病而趨向痊癒。

例如,傷寒初期發熱少,厥冷微弱,手指冰冷不想吃東西,幾天後熱退而想吃東西,病情就痊癒了。

太陰病的關鍵是內傷寒,不是外感;厥陰病的關鍵是溫病,而不是傷寒。要知道六經各有其主要的證候,這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核心思想。各種傷寒病證中都沒有口渴的症狀,如果太陽病不惡寒而口渴,那就是溫病。只有厥陰傷寒,肝木鬱結而不能疏泄,內熱嚴重,盜取母氣以抑制肝火,所以口渴想喝水。如果不惡寒,就應該按照溫病來治療。要知道溫邪是風木之邪,是厥陰的本病,消渴是溫病的本質,腹瀉是溫病的變化。

《內經》說所有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這正是厥陰病的本質。

厥陰消渴,就給予飲水治療,這是順應其病情,但應該少量給水,使病情平復。如果給予過多的水,反而會加重陰邪,應該根據其飲水量和排尿量來調整,以免水液停滯於胃部。口渴想喝水和飢餓不想吃東西,同時觀察,才能完全掌握厥陰病的病情。

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危及生命,是厥陰傷寒的外在表現;當歸四逆湯,是治療厥陰傷寒表證的方劑。雖然陰寒如此嚴重,卻不用生薑、附子,是因為相火存在於肝經,雖然外在寒冷,但臟腑並不寒冷。所以先厥冷,後必發熱,手足越冷,肝膽就越熱,因此厥冷越深,熱也越深。所以傷寒初期,出現這種脈症的,不能立即判斷為虛寒,隨意使用生薑、附子,以免留下後患。

厥冷一定會發熱,熱與厥冷相呼應,厥冷深則熱也深,厥冷微則熱也微,這四種證候是厥陰傷寒的必然規律。先熱後厥,厥冷與發熱交替出現,厥冷多發熱少,發熱多厥冷少,這四種證候是厥陰傷寒的變化規律。這些都是由於患者陽氣的多少而決定的,就像太陽傷寒也有已發熱和未發熱的區別一樣。

《內經》所說的寒熱二厥,是因內傷所致,與本論中因外邪所致的不同。《內經》的熱厥,只在足心,是腎火湧動於湧泉穴之下。《本論》的熱厥,是熱邪在肝臟,而手足反而寒冷,所以說厥冷深則熱也深。《內經》的寒厥,有寒無熱;本論的寒厥,先厥冷後必發熱。熱盛則生,寒盛則死,這是內傷與外感疾病的區別。厥陰有陰陽盛衰的變化規律,陰極則陽生,所以厥陰傷寒,反而以溫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