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翼》~ 卷下 (14)
卷下 (14)
1. 少陰病解第五
少陽屬木,惟畏其剋土,故無下症;少陰主水,更畏有土製,故當急下。蓋真陰不可虛,強陽不可縱也。
少陰病用大承氣急下者有三症;得病二三日,熱淫於內,腎水不支,因轉屬陽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乾也,急下之,穀氣下流,津液得升矣。得病六七日,當解不解,津液枯涸,因轉屬陽明,故腹脹不大便,所謂已入於腑,下之則脹已,宜於急下者。六七日來,陰虛已極,恐土燥於中,心腎不交耳。
若自利純清水,心下痛,口燥舌乾者,是土燥火炎,脾氣不濡,胃氣反厚,水去而谷不去,故宜於急下。
少陰為性命之根,少陰病是生死關,故六經中獨於少陰曆言死症。然少陰中風,始得時,尚有發熱脈沉可汗症。若初受傷寒,其機甚微,脈微細但欲寐,口中和,背惡寒,人已皆不覺其為病也。若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此表中陽虛症;若欲吐不吐,心煩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此里之陽虛症;心煩不得臥,此里之陰虛症也。
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與口中氣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踡臥足冷,舌上苔滑者,此少陰半表半裡,陰陽駁雜之症也。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而咽痛吐利者,此陰極似陽,腎陽不歸,為亡陽症也。若至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是寒極生熱,腎陽鬱極而勝復太過也。其腹痛下利,少便不利者,有水火之分;若四肢沉重疼痛,為有水氣,是陽虛而不勝陰也;若便膿血與泄利下重者,此為火鬱,是陽邪陷入於陰中也。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者,是下虛而格陽也。
吐利兼作,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是陰極而發躁也。岐伯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定其中外,各守其鄉。」此即仲景治少陰之大法也。同是惡寒踡臥,利止手足溫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治。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不煩而躁,四逆而脈不至者死。同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煩躁四逆者死。
同是嘔吐汗出,小便數、少者可治,自利煩躁,不得臥者死。蓋陰陽互為其根,陰中無陽則死,獨陰不生故也。
白話文:
少陰病解第五
少陽屬木,怕被剋制,所以沒有下瀉的症狀;少陰屬水,更怕土的剋制,所以必須緊急瀉下。這是因為真正的陰氣不能虛弱,過盛的陽氣也不能放縱。
少陰病需要用大承氣湯緊急瀉下的情況有三種:發病二三日,內有熱邪,腎水不足,轉屬陽明,胃火上炎,所以口乾舌燥,需緊急瀉下,讓穀氣下降,津液得以上升。發病六七日,該解卻不解,津液枯竭,轉屬陽明,所以腹部脹滿,大便不通,這是已經進入腑臟,瀉下就能消除脹滿,應該緊急瀉下。六七日後,陰虛已極,擔心體內燥熱,心腎不交。
如果腹瀉排出的是清澈的水樣便,心下疼痛,口乾舌燥,這是體內燥熱,脾氣不能濡養,胃氣反而旺盛,水液排出但穀物未排出,所以應該緊急瀉下。
少陰是生命之根,少陰病關係到生死,所以六經中只有少陰病明確提到危及生命的症狀。但是少陰中風,剛開始的時候,還會有發熱、脈沉、可汗等症狀。如果剛開始受寒邪侵襲,病機很輕微,脈象微弱細小,只想睡覺,口中不苦,背部惡寒,病人自己幾乎感覺不到生病。如果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象沉弱,這是表證中陽氣虛弱的症狀;如果想吐但吐不出來,心煩想睡,腹瀉但口渴,小便顏色發白,這是裡證中陽氣虛弱的症狀;心煩不能躺臥,這是裡證中陰氣虛弱的症狀。
如果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同時口中氣息喘促,嘴唇乾燥,鼻涕流出,蜷縮臥床,腳冷,舌苔光滑,這是少陰病兼表裡證,陰陽錯雜的症狀。脈象陰陽俱緊,反而出汗但咽喉疼痛、腹瀉,這是陰氣極盛似陽,腎陽不歸,屬於亡陽的症狀。如果到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發熱,這是寒邪極盛化熱,腎陽鬱結極度亢奮而超過限度。腹部疼痛腹瀉,小便不利,這是水火不調;如果四肢沉重疼痛,是有水氣,這是陽虛不能勝過陰邪;如果大便排出膿血或下痢嚴重,這是火邪鬱結,陽邪侵入陰中。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手腳厥冷,脈象微弱將絕,身體反而不惡寒,面色發紅,這是下焦虛弱而陽氣外泄。
吐瀉兼發,手腳厥冷,煩躁想死,這是陰氣極盛而導致煩躁。岐伯說:「陰病治陽,陽氣治陰,確定裡外,各守其位。」這就是張仲景治療少陰病的大法。同樣是惡寒蜷臥,腹瀉停止手腳溫暖的可以治療,腹瀉不止手腳厥冷的則不能治療。時而煩躁想脫衣服被子的可以治療,不煩躁而躁動,四肢厥冷脈象摸不到的會死。同樣是吐瀉,手腳不厥冷,反而發熱的不會死,煩躁四肢厥冷的會死。
同樣是嘔吐出汗,小便次數多或少都可以治療,腹瀉煩躁,不能躺臥的會死。因為陰陽互為根本,陰中沒有陽氣就會死,單獨的陰氣不能生長,所以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