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太陰病解第四

按《熱病論》云:「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此熱傷太陰之標,自陽部注經之症,非太陰本病也。仲景立本病為提綱,因太陰主內,故不及中風、四肢煩疼之表,又為陰中至陰,故不及熱病嗌乾之症。太陰為開,又陰道虛,太陰主脾所生病,脾主濕,又主輸。

故提綱主腹滿時痛而吐利,皆是裡虛不固,濕勝外溢之症也。脾虛則胃亦虛,食不下者,胃不主內也。要知胃家不實,便是太陰病。

脾胃同處腹中,故腹滿為太陰陽明俱有之症。在陽明是熱實為患,在太陰是寒濕為眚。陽明腹滿不敢輕下者,恐胃家不實,即轉屬太陰耳。世拘陽明傳少陽之謬,反昧傳太陰之義。

熱病腹滿,是熱鬱太陰之經,有嗌乾可證,病在標也;寒濕腹滿,是寒生至陰之臟,有自利可證,病在本也。脾經有熱,則陰精不上輸於肺,故嗌乾;脾臟有寒,則脾不為胃行其津液,故下利。夫陽明之當下,因本病;而太陰之下症,反是標病。可以見陰陽異位之故,又以見陰從陽轉之義也。

參中陰溜府之義,知熱邪不遽入至陰,雖熱在太陰之經,而實仍在陽明之胃。可知下症只在陽明,太陰本無下法。

腹滿亦兩經之症:不大便而滿痛,或繞臍痛者,為實熱,屬陽明;下利而腹滿時痛,為虛寒,屬太陰。寒濕是太陰本症,濕熱又傷寒所致之變症也。其機關在小便;小便不利,則濕熱外見而身黃;小便自利,非暴煩下利而自愈,即大便硬而不便。所以然者,脾胃相連,此脾家實則腐穢自去,而成太陰之開。

若胃家實則地道不通,而轉陽明之闔矣。故叔和知有三陽明,不知有太陰陽明症。

《序例》謂太陰受病,脈當沉細。不知沉細是太陰本病之脈,不是熱病嗌乾之脈。蓋脈從病見,如太陰中風則脈浮,不從臟之陰而從風之陽也。然浮為麻黃湯脈而用桂枝者,以太陰是里之表症,桂枝湯是里之表藥。因脾主肌肉,是宜解肌耳。太陰傷寒,脈浮而緩者,亦非太陰本病。

蓋浮為陽脈,緩為胃脈。太陰傷寒,脈不沉細,而反浮緩,是陰中有陽,脈有胃氣。所以手足自溫,而顯脾家之實,或發黃便硬,而轉屬陽明。此脈症在太陰陽明之間,故曰「系在」。故若太陰自受寒邪,不應如是矣。

太陰脈浮為在表,當見四肢煩疼等症;沉為在裡,當見腹滿吐利等症。表有風熱可發汗,宜桂枝湯;里有寒邪當溫之,宜四逆輩。太陽而脈沉者,因於寒,寒為陰邪,沉為陰脈也;太陰而脈浮者,因於風,風為陽邪,浮為陽脈也。當知脈從病變,不拘於經,故陽經有陰脈,陰經有陽脈。世謂脈至三陰則俱沉,陰經不當發汗者,未審此耳。

太陰中風,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要知澀與長不是並見,澀本病脈,澀而轉長,病始愈耳。風脈本浮,今浮已微,知風邪當去。澀則少氣少血故中風,今長則氣治,故愈。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太陰傷寒,手足自溫,此指表熱言也。熱在四肢,則身體不熱可知。蓋太陰主內,表當無熱。

白話文:

太陰病解第四

《傷寒論》記載:「太陰脈布於胃中,連接咽喉,所以肚子脹滿而咽喉乾燥。」這是熱邪傷及太陰的表面症狀,是陽氣從陽經循行而至的病症,並非太陰的本病。張仲景將太陰病的本質作為綱領,因為太陰主內,所以不包含中風、四肢煩痛等表證;又因太陰屬陰中至陰,所以也不包括熱病咽喉乾燥等症狀。太陰主開闔,又因陰道虛弱,太陰主脾,脾主濕運化,又主運送營養。

因此,太陰病的綱領是腹脹疼痛伴有嘔吐腹瀉,都是裡虛不固、濕邪外溢的症狀。脾虛則胃也虛,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失其主內的功能。要知道,胃氣不足就是太陰病。

脾胃都在腹部,所以腹脹是太陰和陽明兩經共同的症狀。在陽明經是熱實之邪作祟,在太陰經是寒濕之邪為害。陽明經的腹脹不敢輕易瀉下,是擔心胃氣不足,就會轉屬太陰。世人拘泥於陽明傳少陽的錯誤觀點,反而忽略了傳太陰的道理。

熱病導致的腹脹,是熱邪鬱滯太陰經,有咽喉乾燥可以佐證,病在表;寒濕導致的腹脹,是寒邪侵犯至陰之臟,有自行腹瀉可以佐證,病在本。脾經有熱,則陰精不能上輸於肺,所以咽喉乾燥;脾臟有寒,則脾不能運送津液給胃,所以腹瀉。陽明經的腹瀉是本病,而太陰經的腹瀉反而是標證。由此可見陰陽錯位的原因,也可以看出陰從陽轉的道理。

參照中焦陰液的道理,就知道熱邪不會立刻侵犯至陰之臟,即使熱邪在太陰經,實際上還在陽明經的胃。可知腹瀉只存在於陽明經,太陰經本身並無瀉下之法。

腹脹也是兩經共同的症狀:大便不通而腹脹疼痛,或繞臍疼痛,是實熱,屬於陽明;腹瀉而腹脹時痛,是虛寒,屬於太陰。寒濕是太陰的本病,濕熱則是傷寒所致的變化症狀。其關鍵在小便;小便不利,則濕熱外顯而身體發黃;小便自利,如果不是暴瀉而自愈,就是大便乾燥不通。所以這樣的原因是,脾胃相連,脾胃實則穢濁之氣自然排出,這就是太陰的開闔功能。

如果胃氣實則氣機不通,就會轉變為陽明經的閉塞狀態。所以叔和知道有三陽明,卻不知道有太陰陽明合病的症狀。

《傷寒論序例》說太陰受病,脈象當沉細。不知道沉細脈是太陰本病的脈象,而不是熱病咽喉乾燥的脈象。脈象隨病情變化,例如太陰中風,脈象浮,不是從臟腑的陰而從風邪的陽。然而用麻黃湯的浮脈卻用桂枝湯治療,是因為太陰是裡證的表象,桂枝湯是裡證的表藥。因為脾主肌肉,所以應該解肌。太陰傷寒,脈象浮緩,也不是太陰的本病。

浮脈是陽脈,緩脈是胃脈。太陰傷寒,脈象不沉細,反而浮緩,是陰中有陽,脈象有胃氣。所以手腳溫暖,表現出脾胃實,或發黃大便乾燥,轉屬陽明。這種脈症在太陰陽明之間,所以叫做「系在」。所以如果太陰單獨受寒邪侵襲,不應該這樣。

太陰脈象浮是病在表,應該出現四肢煩痛等症狀;沉是病在裡,應該出現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表證有風熱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裡證有寒邪應該溫中,宜用四逆湯類。太陽經脈象沉,是因為寒邪,寒邪是陰邪,沉脈是陰脈;太陰經脈象浮,是因為風邪,風邪是陽邪,浮脈是陽脈。應該知道脈象隨著病情變化,不拘泥於經絡,所以陽經有陰脈,陰經有陽脈。世人說脈至三陰都沉,陰經不應該發汗,這是不了解的。

太陰中風,陽氣微弱,陰氣鬱滯而脈象延長,是將要痊癒的徵兆。要知道澀脈和脈象延長不是同時出現的,澀脈是本病的脈象,澀脈轉為延長,疾病才開始痊癒。風邪脈象本浮,現在浮脈已微弱,知道風邪將要消除。澀脈是因為少氣少血而中風,現在脈象延長,氣血恢復,所以痊癒。太陰中風,四肢煩痛;太陰傷寒,手足溫暖,這是指表證的熱而言。熱在四肢,則身體不熱可知。因為太陰主內,表證不應該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