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陽明病解第二

內熱之表,在一二日後,其症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表因風寒外束,故仲景亦用麻、桂二湯汗之;表因內熱外發,故仲景更制梔豉湯,因其勢而吐之。後人認不出陽明表症,一二日既不敢用麻、桂,二三日後,又不知用梔豉。不識仲景治陽明之初法,所以廢棄仲景之吐法,必待熱深實極,始以白虎、承氣投之,是養虎貽患也。

六經傷寒,惟陽明最輕,以陽明為水穀之海,穀氣足以勝邪氣;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血氣足以禦寒氣;陽明寓兩陽合明之地,陽氣足以御陰氣也。陽明陰邪一日惡寒與太陽同,二日便不惡寒反惡熱。故《內經》曰:「二日陽明受之,」以陽明之症在二日見,非謂陽明之病在太陽受交也。

仲景曰:「傷寒三日,陽明脈大。」要知陽明傷寒,在一日二日,即寒去熱生,三日見陽明之大脈,則全無寒氣,便是陽明病熱,而非復前日之傷寒。始雖由於傷寒,今不得再稱傷寒,以傷寒之劑治之矣。陽明之惡寒,二日自止,固與他經不同,其惡寒微,又不若太陽之甚。

陽明在肌肉中蒸蒸發熱,但熱無寒,與太陽翕翕發熱,寒束於皮毛之上者不同。陽明自汗,亦異於太陽中風之自汗。太陽雖自汗,而出之不利,有執持之意,故其狀曰漐漐,陽明自汗,多有波瀾搖動之狀,故名曰濈濈。太陽之脈浮而緊者,熱必不解;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太陽脈但浮者,必無汗;陽明脈但浮者,必盜汗出。二經表症表脈不同如此。

今傷寒書,以頭痛分三陽,陽明之頭痛在額,理固然也。然陽明主裡,頭痛非其本症。《內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以其脈連風府,故頭項痛。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二日陽明受之,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是《內經》以頭痛屬太陽,不屬陽明矣。

仲景有陽明頭痛二條:一曰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此頭痛在二三日,而不在得病之一日,且因於嘔咳,而不因於外邪也。一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身熱者,與承氣湯。此頭痛反在太陽病衰時,而因於不大便,即《內經》所謂䐜脹而頭痛,非因於風寒也。

其中風傷寒諸條,俱不及頭痛症,在陽明頭痛,又與太陽迥別矣。

本論云「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此處當直接「梔子豉湯主之」句。若發汗三段,因不用此方而妄治所致,仍當梔子豉湯主之。仲景但於結句一見,是省文法也。後人竟認梔子豉湯為汗下後救逆之劑,請問未汗下前,仲景何法以治之乎?要知咽燥口苦,腹滿而喘,是陽明裡熱;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明表熱。因陽明之熱自內達表,則里症為重,故此條序症,以里症列表症之前。

白話文:

陽明病解第二

初期內熱表現為發熱,並伴隨自汗,不畏寒反而怕熱。這是因為表證由內熱外發所致。張仲景因此制定梔子豉湯,利用其特性促使嘔吐。但後人無法辨識陽明表證的初期症狀,在一兩天內不敢使用麻黃湯、桂枝湯,二三天後又不使用梔子豉湯。他們不懂仲景治療陽明病初期的方法,因此捨棄了仲景的吐法,等到病情加重,熱邪深入,才使用白虎湯、承氣湯,這是養虎為患的做法。

六經傷寒中,陽明病最輕微,因為陽明經是水穀之海,穀氣足以抵禦邪氣;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者,血氣足以抵禦寒氣;陽明經位於兩陽相合之地,陽氣足以抵禦陰氣。陽明經受陰邪侵犯,第一天惡寒與太陽經相同,第二天就不惡寒而反感熱。所以《內經》說:「二日陽明受之」,意思是陽明病的症狀在第二天出現,而不是說陽明病始於太陽經受邪。

張仲景說:「傷寒三日,陽明脈大。」要知道,陽明傷寒在一、二天內,寒邪退去,熱邪產生,到第三天就出現陽明脈大,此時已經完全沒有寒邪,這就是陽明病的熱證,而不是之前的傷寒。雖然一開始是由傷寒引起,但現在不能再稱為傷寒,也不能用治療傷寒的藥物來治療。陽明經的惡寒,兩天內就會自行停止,這與其他經脈不同,其惡寒輕微,不像太陽經那樣嚴重。

陽明經的熱在肌肉中蒸騰發熱,只有熱而無寒,這與太陽經的發熱不同,太陽經是熱邪束於皮毛之中。陽明經的自汗,也與太陽經中風的自汗不同。太陽經的自汗,出汗不暢,有拘束感,所以表現為汗出不勻;陽明經的自汗,汗出較多,而且波動起伏,所以稱為濈濈(汗出不勻)。太陽經的脈浮緊,熱邪必然不解;陽明經的脈浮緊,必然潮熱;太陽經的脈只是浮,必然無汗;陽明經的脈只是浮,必然盜汗。這兩經的表證和脈象截然不同。

現在的傷寒書籍,用頭痛來區分三陽經,認為陽明經的頭痛在額頭,這是有道理的。但陽明經主裡,頭痛並不是其主要症狀。《內經》說:「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以其脈連風府,故頭項痛。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二日陽明受之,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可見《內經》將頭痛歸屬於太陽經,而不歸屬於陽明經。

張仲景關於陽明頭痛有兩條:一是陽明病,沒有汗出而小便頻數,二三天嘔吐咳嗽,手足厥冷者,必然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足不厥冷,則不頭痛。這種頭痛出現在二三天,而不是發病的第一天,而且是由於嘔吐咳嗽引起的,而不是由於外邪引起的。另一條是傷寒不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者,用承氣湯。這種頭痛出現在太陽經病邪衰退的時候,是由於大便秘結引起的,就是《內經》所說的脹滿頭痛,不是由於風寒引起的。

其他關於中風傷寒的條文,都沒有提到頭痛症狀,陽明經的頭痛與太陽經的頭痛完全不同。

本論說「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這裡應該直接寫上「梔子豉湯主之」。如果發汗三次,因為沒有使用這個方劑而亂治,仍然應該使用梔子豉湯。張仲景只在結尾簡略提及,這是省略的寫法。後人竟然把梔子豉湯當作發汗後救治逆證的藥物,請問在發汗之前,張仲景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要知道咽燥口苦,腹滿喘促是陽明經裡熱;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明經表熱。因為陽明經的熱邪從內達表,所以裡症較重,因此這條記載症狀時,將裡症列在表症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