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太陽病解第一

若膀胱為州都之官,所藏精液必待上焦之氣化而後能出,何能外司營衛而為諸陽主氣哉?岐伯曰:「聖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是心腎為一身之大表里也。膀胱與腎為表裡,第足經相絡之一義也。且表裡亦何常之有?如太陽與少陽並病,刺肺俞、肝俞,豈非以肝居膽外,為少陽之表,肺居心外,為太陽之表耶?少陰病,一身手足盡熱,以熱在膀胱必便血。

夫在膀胱而仍稱少陰病,是知膀胱屬腰以下之陰,得為少陰之府,不得為六經之太陽,故不稱太陽病。又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熱在下焦,下血乃愈。蓋太陽位最高,故太陽病以頭項強痛為提綱。此云熱結下焦,是太陽陽邪下陷之變症也。

其云隨經,云在裡,是知膀胱屬在下焦,為太陽之根底,而非主表之太陽;為太陽之經隧,而非太陽之都會;為太陽主血之裡,非諸陽主氣之太陽也明矣。

傷寒最多心病,以心當太陽之位也。心為君主,寒為賊邪,君火不足,寒邪得以傷之,所以名為大病。今傷寒家反以太陽為寒水之經,是拘於膀胱為水府,因有以寒召寒之說,而不審寒邪犯心、水來剋火之義矣。夫人傷於寒,熱雖甚不死者,以寒所在,是邪之所留,熱之所在,是心所主也。

如初服桂枝而反煩,解半日許而復煩,大青龍之煩躁,小青龍之水氣,十棗湯之心下痞硬,白虎、五苓之燥渴心煩,皆心病也。若妄治後,叉手冒心,恍惚心亂,心下逆滿,往往關心,是心病為太陽本病也。然心為一身之主,六經皆能病及。故陽明有憒憒、怵惕、懊憹等症,少陽有煩悸、支結等症,太陰之暴煩,少陰之心中溫溫欲吐,厥陰之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皆心病也。何前輩有傷足不傷手之說?夫心主營,肺主衛,風寒來傷營衛,即是手經始。

且大腸接胃,俱稱陽明,小腸通膀胱,俱稱太陽,傷則俱傷,何分手足?如大便硬是大腸病,豈專指胃言?小便不利,亦是小腸病,豈獨指膀胱?且汗為心液,如汗多亡陽,豈獨亡坎中之陽,而不涉離中之陽耶?因不明仲景六經,故有傳經之妄耳。

人皆知太陽經絡行於背,而不知背為太陽之所主;競言太陽主營衛,而不究營衛之所自;只知太陽主表,而不知太陽實根於裡;知膀胱為太陽之裡,而不知心肺是為太陽之裡。因不明《內經》之陰陽,所以不知太陽之地面耳。《內經》以背為陽,腹為陰,五臟以心肺為陽,而屬於背,故仲景以胸中心下屬三陽;肝脾腎為陰,而屬於腹,故仲景以腹中之症屬三陰。此陰陽內外相輸之義也。

營衛行於表,而發源於心肺,故太陽病則營衛病,營衛病則心肺病矣。心病則惡寒,肺病則發熱,心病則煩,肺病則喘。桂枝療寒,芍藥止煩,麻黃散熱,杏仁除喘。所以和營者,正所以寧心也;所以調衛者,正所以保肺也。麻、桂二方,便是調和內外表里兩解之劑矣。如大青龍用石膏以治煩躁,小青龍用五味乾薑以除咳嗽,皆於表劑中即兼治里。

白話文:

太陽病解第一

如果膀胱是人體的「州都之官」,儲藏精液必須依靠上焦之氣的運化才能排出,那它怎麼還能主管營衛氣血,成為諸陽之主氣呢?岐伯說:「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面稱為廣明,後面稱為太衝,太衝這個部位,叫做少陰。」意思是說,心腎是一身之內最大的表裡關係。膀胱與腎臟是表裡關係,這只是足經互相絡屬的一個道理而已。況且,表裡關係也沒有什麼恆定的規律。例如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針刺肺俞穴、肝俞穴,難道不是因為肝臟在膽囊外,是少陽經的表,肺臟在心臟外,是太陽經的表嗎?少陰經病症,全身手足都發熱,這是因為熱邪在膀胱,所以必然會便血。

如果在膀胱出現病症卻仍然稱作少陰病,這是因為膀胱屬於腰部以下的陰位,可以作為少陰經的府臟,但不能作為六經中的太陽經,所以不稱為太陽病。又太陽經病症不解,熱邪結聚在膀胱,患者會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太陽經循經絡的瘀熱停留在裡,熱邪在下焦,只有排出下焦的血液才能痊癒。因為太陽經的部位最高,所以太陽病以頭項強痛為主要症狀。這裡所說的熱邪結聚在下焦,是太陽經陽邪下陷的變症。

這裡提到「循經」、「在裡」,是指膀胱位於下焦,是太陽經的根基,而不是主表之太陽;是太陽經的通道,而不是太陽經的都會;是太陽經主血的內裡,而不是諸陽主氣的太陽經,這一點很明顯。

傷寒病症中最常見的是心臟疾病,因為心臟相當於太陽經的部位。心臟是君主之臟,寒邪是賊邪,君火不足,寒邪就能夠傷害它,所以稱為大病。現在傷寒學說反而把太陽經當作寒水的經絡,這是拘泥於膀胱是水府的觀點,因此才有寒邪招致寒邪的說法,卻沒有仔細推敲寒邪侵犯心臟、水克火的道理。人體受寒邪侵害,即使發熱很嚴重也不會死,是因為寒邪停留在受寒的部位,熱邪停留在心臟主導的部位。

例如,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卻反而煩躁,好了一會兒又再次煩躁;大青龍湯的煩躁;小青龍湯的水腫;十棗湯的心下痞硬;白虎湯、五苓散的燥渴心煩,這些都是心臟疾病。如果治療不當,出現叉手捂胸、神志恍惚心亂、心下逆滿、經常心痛,這些都是心臟疾病是太陽病的根本病因。然而,心臟是一身之主,六經都能夠導致心臟疾病。所以,陽明經有神志不清、驚悸、懊惱等症狀;少陽經有煩躁、心悸、胸悶等症狀;太陰經有突然煩躁;少陰經有心中溫熱想嘔吐;厥陰經有氣往上衝擊心臟、心中疼痛發熱,這些都是心臟疾病。為什麼以前有人說足部受傷而不傷及手部呢?因為心主血脈,肺主衛氣,風寒侵入侵犯營衛之氣,就會首先從手經開始。

而且,大腸與胃相連,都屬於陽明經;小腸與膀胱相通,都屬於太陽經,受傷就會同時受傷,為什麼要分開手足呢?例如大便乾燥是大腸疾病,難道只專指胃部嗎?小便不利,也是小腸疾病,難道只專指膀胱嗎?而且,汗液是心液,如果出汗太多損耗陽氣,難道只損耗腎臟的陽氣,而不涉及心臟的陽氣嗎?因為不明白仲景的六經理論,所以才有傳經的謬誤。

大家都知道太陽經的經絡循行於背部,卻不知道背部是太陽經所主宰的;都說太陽經主宰營衛之氣,卻不探究營衛之氣的來源;只知道太陽經主宰表證,卻不知道太陽經的根基實際上在裡;知道膀胱是太陽經的裡,卻不知道心肺也是太陽經的裡。因為不明白《內經》的陰陽理論,所以不知道太陽經的根本所在。《內經》把背部作為陽,腹部作為陰,五臟之中,心肺屬於陽,並且屬於背部,所以仲景把胸部、心臟、下腹部歸屬於三陽經;肝臟、脾臟、腎臟屬於陰,並且屬於腹部,所以仲景把腹部病症歸屬於三陰經。這是陰陽內外互相聯繫的道理。

營衛之氣循行於體表,但發源於心肺,所以太陽病就會出現營衛之氣的病變,營衛之氣的病變就會導致心肺的病變。心臟有病就會惡寒,肺臟有病就會發熱;心臟有病就會煩躁,肺臟有病就會喘息。桂枝湯治療寒邪,芍藥止煩,麻黃散熱,杏仁治療喘息。所以調和營氣,就是寧心;調和衛氣,就是保肺。麻黃湯、桂枝湯,就是調和內外、表裡、兩經的藥物。例如大青龍湯用石膏治療煩躁,小青龍湯用五味乾薑治療咳嗽,都在表證的藥方中同時治療裡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