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翼》~ 卷上 (17)
卷上 (17)
1. 平脈準繩第七
此病脈中之平脈,故可用麻黃湯發汗而煩解,然此脈不可多得。所以發熱即有發熱之脈象,惡寒即有惡寒之脈象。如寸口脈浮而緊,是浮為風象,緊為寒象也。此為陽中有陰,乃陽之變見矣。然寒不協風,則玄府不開,寒在皮毛。衛氣足以衛外而為固,雖受寒而不傷,寒去而身自和矣。
若風不夾寒,但能鼓動衛氣,使元府不閉,皮膚受邪,肺氣不清而已,不能深入於營,而發熱惡寒,頭項骨節俱痛。惟風挾寒邪,其勢始猛,此風則傷衛,寒則傷營,初非有二義也。衛氣不能衛外,反內擾營氣而為煩;營氣不得交通,內迫於骨節而作痛。營衛俱病,發熱所由來耳。
如脈浮而數,為陽中見陽,是陽脈之正局,然不得認為陽脈有餘,實因陽氣不足,反見有餘之象也。夫脈為血府,實由氣行,長則氣治,短則氣病。弦脈象長,數脈象短。脈數因於氣之不足,則數為虛可知。風為陽邪,風則為熱,虛為陰邪,虛則為寒。虛寒相搏於營衛,衛氣不足以御之,此惡寒所由來也。
上條陽中有陰,而反徵其發熱,此條陽中見陽,而反徵其惡寒,是互文以見義。此二條皆當發汗,而與但浮者不同。故又云:「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不可發汗,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可知用麻黃湯不專治寒傷營者,皆仲景法矣。又云:「脈浮數者,法當汗出愈。
若尺中脈微,此裡虛不可發汗。」則又見脈浮數者,不得竟用麻黃湯。又云:「傷寒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則所云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者,為歠稀熱粥示法耳。夫人之尺脈,如樹之有根,不拘浮數浮緊,皆據尺脈以審虛實,此又仲景為浮為在表之註疏矣。十脈中無緊脈,緊即弦之轉旋。
當知按之不移,是靜為陰之體;轉旋無常,是動為陽之用。故浮中見緊者,系在中風,與傷寒之陰陽俱緊者殊矣。緊又與數相似,緊見於法象,數見於至數。然緊以氣來之長,反得為陰中有陽之實脈;數以氣來之短,反得為陽中有陰之虛脈也。若脈浮而大,是陽中見陽,此兩陽合明之脈。
然脈不遽大,必至三四日乃大,是陽明內熱外見之脈,此浮不得仍為在表。當知大為病進,故見心下反硬,即攻之不令發汗耳。若浮脈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是陽中見陰,故面見假熱,而身見真寒。此因遲為在臟,故無陽不能作汗,而浮為在表,則又當用漬形為汗之法矣。
遲因浮而從表,浮因大而從里,浮無數而反虛,緊入浮而成實,則表裡臟腑陰陽虛實之間,悉屬定不定法也。
白話文:
這篇文字闡述了脈象診斷與治療的原則,尤其針對麻黃湯的使用提出了精細的判斷標準。
文中指出,平脈雖然可以用麻黃湯發汗治療,但這種脈象並不多見。 發熱、惡寒各有其相應的脈象,例如寸口脈浮緊,浮為風象,緊為寒象,屬陽中有陰,是陽氣的變化。但若寒邪不夾風邪,則寒邪滯留在皮毛,衛氣充足,能抵禦外邪,寒邪自退。如果只是風邪,則能鼓動衛氣,但會導致皮膚受邪,肺氣不清,不會深入營氣,表現為發熱、惡寒和頭項骨節疼痛。只有風寒夾雜,才會病情嚴重,風傷衛氣,寒傷營氣,導致衛氣不能禦外,反而擾亂營氣而煩躁,營氣不得通暢,內迫骨節而疼痛,營衛俱病,故而發熱。
脈浮數,是陽中見陽,看似陽氣充盛,實則陽氣不足,表現為虛象。脈象反映氣血運行,脈長氣盛,脈短氣虛。弦脈脈象長,數脈脈象短,脈數是氣不足的表現,風為陽邪屬熱,虛為陰邪屬寒。虛寒交搏,衛氣不足以抵禦,故而惡寒。
前文提到陽中有陰而發熱,此處提到陽中見陽而惡寒,是兩種不同的情況,都需要發汗治療,但與單純脈浮者不同。 脈浮緊者,通常伴隨疼痛,宜發汗;但尺脈遲緩則不可發汗,因營氣不足,血少。麻黃湯並非專治寒邪傷及營氣的藥物,這符合張仲景的治療原則。脈浮數者,一般汗出後即可痊癒,但尺脈微弱,則為裡虛,不可發汗。傷寒好轉後又復發,脈浮數者,可以再次發汗,宜用桂枝湯。 需表裡兼顧,津液自和,才能汗出而癒,服用稀粥有助於康復。尺脈如同樹根,無論浮數浮緊,都需參考尺脈判斷虛實,這是張仲景對浮脈在表的註解。
十脈中無緊脈,緊是弦脈的變化。按之不移為陰,轉動不定為陽。浮中見緊,屬中風,與傷寒的陰陽俱緊不同。緊與數相似,緊脈氣長,為陰中有陽的實脈;數脈氣短,為陽中有陰的虛脈。脈浮大,是陽中見陽,兩陽俱盛。但脈大需三四天才能出現,是陽明內熱外現,此時浮脈不能再認為是表證。脈大表示病情加重,心下硬滿,不宜發汗。脈浮遲,面紅赤而戰慄,是陽中見陰,面紅是假熱,身寒是真寒。因遲脈在臟腑,陽氣不足以發汗,但浮脈在表,則可用其他方法引發汗出。
脈遲因浮而從表,脈浮因大而從裡,脈浮不數反而虛,緊脈入浮而成實,表裡臟腑陰陽虛實之間,皆需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