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合併啟微第三

病有定體,故立六經而分司之,病有變遷,更求合病並病而互參之,此仲景二法之盡善也。夫陰陽互根,氣雖分而神自合。三陽之裡,便是三陰,三陰之表,即是三陽。如太陽病而脈反沉,便合少陰;少陰病而反發熱,便合太陽。陽明脈遲,即合太陰;太陰脈緩,即合陽明。

少陽細小,是合厥陰;厥陰微浮,是合少陽。雖無合併之名,而有合併之實。或陽得陰而解,陰得陽而解,或陽入陰而危,陰亡陽而逆,種種脈證,不可枚舉。學者當於陰陽兩症中,察病勢之合不合,更於三陽三陰中,審其症之併不併,予以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扶陽抑陰,瀉陽補陰等法,用之恰當矣。三陽皆有發熱症,三陰皆有下利症,如發熱而下利者,陰陽合病也。

陰陽合病,陽盛者屬陽經,則下利為實熱,如太陽陽明合病、陽明少陽合病、太陽少陽合病,必自下利,用葛根、黃芩等湯者是也。陰盛者屬陰經,則下利屬虛寒,如少陰病吐利及發熱者不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不惡寒而面色赤,用通脈四逆者是也。若陽與陽合,不合於陰,即是三陽合病,則不下利而自汗出,為白虎症也。

陰與陰合,不合於陽,即是三陰合病,不發熱而吐利厥逆,為四逆症也。並病與合病稍異者,合則一時並見,並則以次相乘。如太陽之頭項強痛未罷,遞見脈弦、眩冒、心下痞硬,是與少陽並病,更見譫語,即三陽並病矣。太陽與陽明並病,太陽症未罷者,從太陽而小發汗,太陽症已罷者,從陽明而下之,其機在惡寒發熱而分也。然陽明之病,在胃家實,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恐胃家未實耳。

若陽明與太、少合病,必自下利,何以得稱陽明?要知協熱下利,即胃實之始,《內經》所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其脈必浮大弦大,故得屬之陽明,而不繫太陰也。若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浮而遲者,則浮不得屬之於表,而遲則為在臟。若見脈微欲絕,即身不惡寒,而面色赤者,又當屬之少陰。

蓋太陰陽明下利之辨,在清穀不清穀,而太陰少陰之清穀,又在脈之遲與微為辨也。夫陽明主胃實,而有協熱利;太陰主下利清穀,又因脈微細而屬少陰。脈微下利,反見陽明之不惡寒而面色赤,若不於合併病參之,安知病情之變遷如此,而為之施治哉?然此為六經之合併與內傷外感之合併,神而明之,不可勝極。以陰陽互根之體,見陰陽離合之用,是知六經之準繩,更屬定不定法矣。

何漫云三陰無合併病也哉?

白話文:

合併啟微第三

疾病有固定的病理類型,所以設立六經來區分它們。但疾病也會變化發展,因此需要研究合併病和並病,互相參照,這是張仲景治療疾病的兩大精妙方法。陰陽互相依存,氣分佈雖不同,但神氣卻是相通的。三陽經的內在,也就是三陰經;三陰經的外在,也就是三陽經。例如,太陽病卻脈象反而沉弱,就應該考慮合併少陰病;少陰病卻反而發熱,就應該考慮合併太陽病。陽明脈象遲緩,就應該考慮合併太陰病;太陰脈象緩慢,就應該考慮合併陽明病。

少陽脈象細小,就應該考慮合併厥陰病;厥陰脈象微浮,就應該考慮合併少陽病。雖然沒有明確的「合併」名稱,但實際上確實存在合併的病理現象。有時陽證借助陰證而痊癒,陰證借助陽證而痊癒;有時陽證侵入陰證而危急,陰證耗損陽證而導致病情逆轉,各種脈象和證候,數量繁多,無法一一列舉。學習者應該在陰陽兩種證候中,觀察病情是否合併,進而在三陽三陰中,審察病症是否並存,運用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扶陽抑陰、瀉陽補陰等方法,恰當地施治。三陽經都有發熱的症狀,三陰經都有下利的症狀,如果既發熱又下利,就是陰陽合併的疾病。

陰陽合併的疾病,陽氣盛者屬於陽經,則下利為實熱證,例如太陽陽明合病、陽明少陽合病、太陽少陽合病,必定會下利,用葛根、黃芩等藥物組成的方劑治療就是這個道理。陰氣盛者屬於陰經,則下利屬虛寒證,例如少陰病出現嘔吐、下利及發熱,但不會死亡;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不惡寒而面色赤紅,則應用通脈四逆湯治療。如果陽經與陽經合併,而與陰經無關,這就是三陽合病,則不會下利,而自汗出,表現為白虎證。

陰經與陰經合併,而與陽經無關,這就是三陰合病,不發熱而嘔吐、下利、厥逆,表現為四逆證。並病和合病略有不同,合病是指兩種病症同時出現,並病是指兩種病症依次出現。例如太陽病的項強痛未好,接著出現脈象弦細、頭暈目眩、心下痞硬,這是與少陽並病,如果再出現神志不清,就是三陽並病。太陽與陽明並病,如果太陽病症狀未消失,就從太陽經入手,少發汗;如果太陽病症狀已消失,就從陽明經入手,瀉下治療,其關鍵在於惡寒發熱的區分。但是陽明病屬於胃家實證,太陽陽明合病,出現喘息胸悶的,不能瀉下,恐怕是胃氣未實。

如果陽明與太陰、少陰合病,必定會下利,為什麼還能稱為陽明病呢?要知道,協熱下利,就是胃實的開始,《內經》說:「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其脈象必定浮大而弦大,所以歸屬於陽明,而不是太陰。如果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象浮而遲緩,則浮不能歸屬於表證,而遲則為在臟腑。如果脈象微弱將絕,但身體不惡寒而面色赤紅,就應該歸屬於少陰。

總之,太陰陽明下利的分辨,在於下利清穀還是不清穀;而太陰少陰下利清穀的分辨,則在於脈象的遲緩和微弱。陽明主司胃實,而有協熱下利;太陰主司下利清穀,又因脈象微細而屬少陰。脈象微弱下利,反而出現陽明病的症狀,例如不惡寒而面色赤紅,如果不從合併病的角度去分析,怎麼知道病情變化如此,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呢?然而,這是六經合併與內傷外感合併的道理,非常精妙,難以窮盡。從陰陽互相依存的整體觀點,觀察陰陽離合的運用,就能夠理解六經的規律,更能掌握治療疾病的不確定性。

何漫說三陰沒有合併病,這怎麼可以呢?

2. 風寒辨惑第四

風寒二氣,有陰陽之分,又相因為患。蓋風中無寒,即是和風,一夾寒邪,中人而病,故得與傷寒相類,亦得以傷寒名之。所以四時皆有風寒,而冬月為重也。傷寒中風,各有重輕,不在命名,而在見症。

太陽篇言中風脈症者二:一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一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以二症相較,陽浮見寒之輕,浮緊見寒之重;汗出見寒之輕,不汗出見寒之重;嗇嗇淅淅見風寒之輕,翕翕見發熱之輕,發熱惡寒見寒熱之俱重;鼻鳴見風之輕,身疼見風之重;自汗乾嘔,見煩之輕,不汗煩躁,見煩之重也。言傷寒脈症者二:一曰太陽病,或未發熱,或已發熱,必惡寒體痛嘔惡,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一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以二症相較,微惡寒,見必惡寒之重,體痛,覺腳攣急之輕;自汗出、小便數、心煩,見傷寒之輕,或未發熱,見發熱之輕,必先嘔逆,見傷寒之重;脈浮見寒之輕,陰陽俱緊見寒之重。中風傷寒,各有輕重如此。今人必以傷寒為重,中風為輕,但知分風寒之中、傷,而不辨風寒之輕重,於是有傷寒見風、中風見寒之遁辭矣。夫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雖以皆於時氣之感,而各不失其陰陽之性。

故傷寒輕者,全似中風,獨腳攣急不似,蓋腰以上為陽,而風傷於上也;中風重者,全似傷寒,而煩躁不似,蓋寒邪嘔而不煩,逆而不躁也。然陰陽互根,煩為陽邪,煩極致躁;躁為陰邪,躁極致煩。故中風輕者煩輕,中風重者煩躁,傷寒重者躁煩,傷寒輕者微煩。微煩則惡寒亦微,是微陽足以勝微寒,故脈浮不緊矣。

如本論所云:凡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以脈浮不緊,故知汗出解也。若不待自解而妄攻其表,所以亡陽,因陽微故耳。凡傷寒見煩,則寒氣欲解。躁煩則陽為寒鬱,而邪轉盛。故傷寒一日,若躁煩者,為欲傳;六七日,躁煩者,為陽去入陰也。因病人所稟之陽氣有不同,而受邪之部位、陰陽更不類,故陽有多少,熱有微甚。

如太陽為先天之巨陽,其熱發於營衛,故一身手足壯熱。陽明乃太少兩陽相合之陽,其熱發於肌肉,故蒸蒸發熱。少陽為半表半裡之陽,其熱發於腠理,時開時闔,故往來寒熱。此三陽發熱之差別也。太陰為至陰,無熱可發,因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而熱發於手足。

所以太陰傷寒,手足自溫,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耳。少陰為封蟄之本,若少陰不藏,則坎陽無蔽。故有始受風寒而脈沉發熱者,或始無表熱,八九日來,熱入膀胱,致一身手足盡熱者。厥陰當兩陰交盡,一陽之初生,其傷寒也,有從陰而先厥後熱者,有從陽而先熱後厥者,或陽進而熱多厥少,或陽退而熱少厥多,或陰陽和而厥與熱相應者。是三陰發熱之差別也。

白話文:

風寒辨惑第四

風寒兩種邪氣,有陰陽之分的差別,又互相影響而致病。如果風邪之中沒有寒邪,那就是普通的和風,一旦夾雜了寒邪,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症狀和傷寒相似,也可以用傷寒的名義來稱呼。所以四季都有風寒,但冬季最為嚴重。傷寒和中風,各有輕重,不在名稱的區別,而在於表現出來的症狀。

《太陽篇》中提到中風的脈症兩種:一種是太陽中風,脈象浮而弱,陽氣浮盛則自發熱,陰氣虛弱則自汗出,微微惡寒、微微惡風、陣陣發熱、鼻塞鳴聲、乾嘔等症狀,用桂枝湯治療;另一種是太陽中風,脈象浮而緊,發熱惡寒,渾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用大青龍湯治療。

比較這兩種症狀,陽氣浮盛伴見惡寒較輕,脈浮緊伴見惡寒較重;出汗伴見惡寒較輕,不出汗伴見惡寒較重;微微惡寒惡風見風寒較輕,陣陣發熱見發熱較輕,發熱惡寒則寒熱並重;鼻塞鳴聲見風邪較輕,渾身疼痛見風邪較重;自汗乾嘔,見煩躁較輕,不出汗而煩躁,則煩躁較重。書中提到傷寒的脈症兩種:一種是太陽病,可能還沒發熱,或者已經發熱,必然惡寒、渾身疼痛、嘔吐噁心,脈象陰陽俱緊,稱為傷寒;另一種是傷寒,脈象浮,自汗出,小便次數多,心煩,微微惡寒,腳抽筋。

比較這兩種症狀,微微惡寒,較之必然惡寒較輕;渾身疼痛,較之腳抽筋較重;自汗出、小便次數多、心煩,較之其他傷寒症狀較輕;還沒發熱,較之已經發熱較輕;必然先嘔吐,較之其他傷寒症狀較重;脈象浮,較之陰陽俱緊較輕。中風和傷寒,各有輕重,像這樣。現在的人,一定認為傷寒重,中風輕,只知道區分風寒之中、傷,卻不辨風寒的輕重,因此有了傷寒表現出風證、中風表現出寒證的謬誤。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雖然都因時氣感邪而致病,但各自不失其陰陽的特性。

所以傷寒輕者,完全像中風,只是腳抽筋不像,因為腰以上屬陽,而風邪侵犯上部;中風重者,完全像傷寒,只是煩躁不像,因為寒邪導致嘔吐但不煩躁,氣逆但不躁動。然而陰陽互根,煩躁屬陽邪,煩躁極度則為躁動;躁動屬陰邪,躁動極度則為煩躁。所以中風輕者煩躁輕,中風重者煩躁,傷寒重者躁動煩躁,傷寒輕者微微煩躁。微微煩躁則惡寒也微,這是微弱的陽氣足以克服微弱的寒邪,所以脈象浮而不緊。

如本論所說:凡是想要自行痊癒的,必然先煩躁,然後出汗而痊癒。因為脈象浮而不緊,所以知道出汗就能痊癒。如果不等其自行痊癒而妄圖攻邪於表,就會耗損陽氣,因為陽氣虛弱的緣故。凡是傷寒出現煩躁,則寒邪將要消退。躁動煩躁則陽氣被寒邪鬱結,而邪氣轉而盛。所以傷寒一天,如果躁動煩躁,是將要傳變;六七天,躁動煩躁,是陽氣消退而入陰。由於病人先天稟賦的陽氣不同,以及受邪的部位、陰陽的性質不一樣,所以陽氣的多少,發熱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

比如太陽經是先天之巨陽,其熱發於營衛二經,所以全身手足壯熱。陽明經是太少兩陽經相合的陽經,其熱發於肌肉,所以蒸蒸發熱。少陽經是半表半裡之陽,其熱發於肌膚腠理之間,時開時闔,所以往來寒熱。這是三陽發熱的不同。太陰經是至陰之經,沒有熱可發,因為胃經運行津液,灌溉四肢,所以主四肢,而熱發於手足。

所以太陰傷寒,手足自溫;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少陰經是封藏之本,如果少陰經不能藏藏,則坎卦之陽氣無所庇護。所以有人開始受風寒而脈沉發熱,或者開始沒有表熱,八九天後,熱邪入膀胱,致使全身手足皆熱。厥陰經在兩陰經交盡,一陽氣開始萌生之時,其傷寒,有的從陰而先厥後熱,有的從陽而先熱後厥,或者陽氣旺盛而熱多厥少,或者陽氣衰退而熱少厥多,或者陰陽平和而厥逆和發熱相應。這是三陰發熱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