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翼》~ 卷下 (4)
卷下 (4)
1. 太陰病解第四
按《熱病論》云:「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此熱傷太陰之標,自陽部注經之症,非太陰本病也。仲景立本病為提綱,因太陰主內,故不及中風、四肢煩疼之表,又為陰中至陰,故不及熱病嗌乾之症。太陰為開,又陰道虛,太陰主脾所生病,脾主濕,又主輸。
故提綱主腹滿時痛而吐利,皆是裡虛不固,濕勝外溢之症也。脾虛則胃亦虛,食不下者,胃不主內也。要知胃家不實,便是太陰病。
脾胃同處腹中,故腹滿為太陰陽明俱有之症。在陽明是熱實為患,在太陰是寒濕為眚。陽明腹滿不敢輕下者,恐胃家不實,即轉屬太陰耳。世拘陽明傳少陽之謬,反昧傳太陰之義。
白話文:
根據《傷寒論》記載:「太陰脈分布於胃部,連接到咽喉,因此會出現腹脹和咽喉乾燥的症狀。」這是熱邪傷及太陰經脈的表現,熱氣從陽經部位注入太陰經脈所致,并非太陰本身的病症。
張仲景將此病症列為綱領,因為太陰主內,所以不包括中風、四肢酸痛等表證,同時,太陰為陰中至陰,因此也不包括熱病咽喉乾燥等症狀。
太陰為開竅,又陰道虛,太陰主脾,脾所生病,脾主濕,又主運化。
所以綱領主要指腹脹伴隨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這些都是脾胃虛弱,無法固攝,濕氣外溢所致。脾虛則胃也虛,食慾不振,胃失其主內之功能。要明白,胃部虛弱就是太陰病。
脾胃同在腹中,因此腹脹是太陰與陽明共同的症狀。在陽明,熱邪實證為患,在太陰,寒濕為害。陽明腹脹不敢輕易瀉下的原因,是擔心胃部虛弱,轉而屬于太陰。世人拘泥于陽明傳少陽的謬論,反而忽略了傳太陰的道理。
熱病腹滿,是熱鬱太陰之經,有嗌乾可證,病在標也;寒濕腹滿,是寒生至陰之臟,有自利可證,病在本也。脾經有熱,則陰精不上輸於肺,故嗌乾;脾臟有寒,則脾不為胃行其津液,故下利。夫陽明之當下,因本病;而太陰之下症,反是標病。可以見陰陽異位之故,又以見陰從陽轉之義也。
參中陰溜府之義,知熱邪不遽入至陰,雖熱在太陰之經,而實仍在陽明之胃。可知下症只在陽明,太陰本無下法。
腹滿亦兩經之症:不大便而滿痛,或繞臍痛者,為實熱,屬陽明;下利而腹滿時痛,為虛寒,屬太陰。寒濕是太陰本症,濕熱又傷寒所致之變症也。其機關在小便;小便不利,則濕熱外見而身黃;小便自利,非暴煩下利而自愈,即大便硬而不便。所以然者,脾胃相連,此脾家實則腐穢自去,而成太陰之開。
白話文:
發燒肚子脹,是熱氣積聚在太陰經脈,會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這是表面病症;而寒濕肚子脹,是寒氣侵犯到至陰臟器,會出現腹瀉的症狀,這是本源病症。脾經有熱氣,就會導致陰精無法輸送到肺,所以口乾;脾臟有寒氣,就會影響脾胃運化津液,所以腹瀉。陽明經的腹痛是本源病症,而太陰經的腹瀉反而是表面病症。由此可見陰陽位置錯亂,也說明陰氣會隨著陽氣變化。
根據陰氣下沉的原理,可以知道熱邪不會直接進入至陰,即使熱氣在太陰經脈,其實仍然是在陽明胃部。因此腹瀉只是陽明經的病症,太陰經本身並不會導致腹瀉。
肚子脹是兩條經脈的症狀:便秘肚子脹痛,或者繞著肚臍痛,這是實熱,屬於陽明經;腹瀉肚子脹痛,這是虛寒,屬於太陰經。寒濕是太陰經的本源病症,濕熱是寒氣受傷後產生的變化。關鍵在於小便,小便不暢,濕熱就會顯露出來,導致身體發黃;小便自利,不是突然發燒腹瀉後自行痊癒,就是大便乾燥難解。這是因為脾胃相連,脾胃充實,腐敗之物就會排出,從而使太陰經暢通。
若胃家實則地道不通,而轉陽明之闔矣。故叔和知有三陽明,不知有太陰陽明症。
《序例》謂太陰受病,脈當沉細。不知沉細是太陰本病之脈,不是熱病嗌乾之脈。蓋脈從病見,如太陰中風則脈浮,不從臟之陰而從風之陽也。然浮為麻黃湯脈而用桂枝者,以太陰是里之表症,桂枝是里之表藥。因脾主肌肉,是宜解肌耳。太陰傷寒,脈浮而緩者,亦非太陰本病。
蓋浮為陽脈,緩為胃脈。太陰傷寒,脈不沉細,而反浮緩,是陰中有陽,脈有胃氣。所以手足自溫,而顯脾家之實,或發黃便硬,而轉屬陽明。此脈症在太陰陽明之間,故曰「系在」。故若太陰自受寒邪,不應如是矣。
白話文:
如果胃部積實,就會導致消化道不通暢,轉而影響陽明經的運作。因此,叔和知道有三陽明經,卻不知道太陰陽明證。
《序例》中說,太陰經生病,脈象應該沉細。但其實沉細是太陰經本身病變的脈象,並不是熱病咽喉乾燥的脈象。脈象是根據病症而顯現的,比如太陰經中風,脈象就會浮,這不是因為陰分,而是因為風邪陽氣。而浮脈用麻黃湯治療,用桂枝的,是因為太陰經的病症表現在裡,桂枝是裡面的表藥,因為脾臟主管肌肉,所以要用解肌藥。太陰經傷寒,脈象浮而緩的,也不是太陰經本身的病變。
因為浮脈是陽脈,緩脈是胃脈。太陰經傷寒,脈象不沉細,反而浮緩,這是陰中帶陽,脈象有胃氣。所以手腳仍然溫暖,說明脾臟積實,或者出現皮膚發黃,大便乾燥,就會轉歸陽明經。這種脈症介於太陰陽明之間,所以叫做「系在」。所以,如果太陰經本身受寒邪,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太陰脈浮為在表,當見四肢煩疼等症;沉為在裡,當見腹滿吐利等症。表有風熱可發汗,宜桂枝湯;里有寒邪當溫之,宜四逆輩。太陽而脈沉者,因於寒,寒為陰邪,沉為陰脈也;太陰而脈浮者,因於風,風為陽邪,浮為陽脈也。當知脈從病變,不拘於經,故陽經有陰脈,陰經有陽脈。世謂脈至三陰則俱沉,陰經不當發汗者,未審此耳。
太陰中風,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要知澀與長不是並見,澀本病脈,澀而轉長,病始愈耳。風脈本浮,今浮已微,知風邪當去。澀則少氣少血故中風,今長則氣治,故愈。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太陰傷寒,手足自溫,此指表熱言也。熱在四肢,則身體不熱可知。蓋太陰主內,表當無熱。
白話文:
太陰脈浮沉之辨
太陰脈浮在表面,就會出現四肢痠痛等症狀;沉在內裡,就會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如果表證有風熱,可以發汗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如果裡證有寒邪,需要溫暖身體,適合使用四逆湯類。
太陽經脈沉,是因為寒邪,寒屬陰邪,沉脈也屬陰;太陰經脈浮,是因為風邪,風屬陽邪,浮脈也屬陽。
因此,脈象要根據疾病變化而定,不一定要拘泥於經絡。所以陽經也會有陰脈,陰經也會有陽脈。世人認為三陰經脈都沉,陰經不能發汗,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太陰中風,脈象微弱而澀且長的,表示病情將要痊癒。需要注意的是,澀和長不會同時出現,澀是病脈,澀而轉長,表示疾病開始好轉。風邪的脈象本是浮的,現在浮脈微弱,說明風邪即將消散。澀則說明氣血不足,所以中風,現在脈長,說明氣血已經恢復,所以好轉。
太陰中風,四肢痠痛;太陰傷寒,手足自溫,這都是指表熱的情況。熱在四肢,身體其他部位就不會發熱,這是因為太陰經主內,表面應該沒有熱。
惟四肢為諸陽之本,脾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則四肢之溫熱,仍是陽明之陽也。且曰自溫,便見有時不溫,有時四逆矣。《內經》云:「人有四肢熱,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陰氣虛而陽氣盛。風者陽也,四肢亦陽也,兩陽相搏,是火當內爍。」此即太陰中風症。
要知太陰中風,與三陽不同。太陰之陰,名曰關蟄,故陽邪不得深入。惟病在四關,久而不愈,脾液不足以充肌肉,故肉爍。世人最多此症,其有手足心熱者,亦中風之輕者耳。然太陰中風,因陰虛而陽湊之,外風為內熱所致,但當滋陰以和陽,不得驅風而增熱也。
手足自溫句,暗對身不發熱言,非言太陰傷寒必當手足溫也。夫病在三陽尚有手足冷者,何況太陰?陶氏分太陰手足溫、少陰手足寒、厥陰手足冷,是大背「太陰手足煩疼,少陰一身盡熱」之義矣。凡傷於寒知為病熱,寒為陰,太陰為至陰,兩陰相合,無熱可發,惟四末為陰陽之會,故當溫耳。惟手足自溫,中宮不遽受邪,故或發身黃,或暴煩下利自止。
白話文:
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源,脾胃運化水液滋潤四肢,所以脾胃主宰著四肢,四肢的溫熱也是屬於陽明經的陽氣。有些人說自己身體溫暖,但實際上卻時而溫暖時而四肢冰冷,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人有四肢熱,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陰氣虛而陽氣盛。風者陽也,四肢亦陽也,兩陽相搏,是火當內爍。」這就是太陰中風的症狀。
要明白太陰中風與三陽中風不同,太陰經屬陰,如同封閉的門戶,陽邪無法深入。但如果病邪停留在四肢關節,久治不愈,脾胃的水液不足以滋養肌肉,就會出現肌肉灼熱。這種病症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有些人手足心發熱,也是太陰中風的輕微表現。太陰中風是由於陰虛而陽氣旺盛導致的,外風是內熱的誘因,治療應以滋陰和陽為主,不能驅風而加重熱症。
「手足自溫」指的是身體不發熱,並不是說太陰傷寒一定會手足溫暖。三陽中風都可能出現手足冰冷,更何況太陰?陶弘景將太陰分為手足溫暖、少陰手足冰冷、厥陰手足冰冷,這是因為太陰手足煩痛,少陰全身發熱。凡是感受寒邪而出現發熱,是因為寒屬陰,太陰屬至陰,兩陰相合,無法發熱,只有四肢末端是陰陽交匯之處,所以要溫暖四肢。由於手足自溫,身體核心部位沒有受到侵襲,所以可能會出現發黃、突然煩躁、腹瀉等症狀,但這些症狀都會自行消失。
即手足自溫處,因以見脾家之實也。
發黃是陽明病,太陰身當發黃,非言太陰本有發黃症也。以手足溫處。是陽明之陽盛。寒邪不得傷太陰之臟,臟無寒而身有濕,故當發黃。若濕從溺泄,暴煩下利,仍是主輸,故不失為太陰病。若煩而不利,即胃家之熱實,非太陰之濕熱矣。此太陰傷寒,全藉陽明為之根,故有轉屬之症。此知傷寒以陽為主,不知太陰傷寒以陽明為主。
東垣以有聲無聲分嘔吐,非也。嘔吐皆有聲有物,惟乾嘔是有聲無物。嘔以水勝,屬上焦也;吐以物勝,屬中焦也。六經皆有嘔吐,而嘔屬少陽,以喜嘔故吐,屬太陰而不屬陽明,亦主輸主內之分。
白話文:
如果手腳溫暖,就代表脾臟很健壯。
發黃是陽明病,太陰體質的人也會發黃,但這不是說太陰體質的人天生就會發黃。因為手腳溫暖,代表陽明經的陽氣旺盛,寒邪無法傷害太陰臟腑,所以臟腑沒有寒氣,但身體有濕氣,就會發黃。如果濕氣是因溺水或腹瀉導致,伴隨着發燒和腹瀉,就屬於主輸,所以依然是太陰病。但如果發燒沒有腹瀉,就是胃經熱盛,不是太陰的濕熱。因此,太陰傷寒會依賴陽明經,才會出現轉屬的症狀。這說明傷寒以陽明為主要的根源,而非太陰,所以太陰傷寒以陽明為主。
東垣認為嘔吐可以分為有聲和無聲,這是錯誤的。所有嘔吐都伴隨聲音和嘔吐物,只有乾嘔是沒有嘔吐物,只有聲音。嘔吐以水為主,屬於上焦;吐出食物,屬於中焦。六經都有嘔吐的症狀,但嘔吐屬於少陽,因為少陽容易嘔吐,而嘔吐屬於太陰,不屬於陽明,這也是主輸和主內的區分。
太陽以陰為根,而太陰以陽為本。太陽不敢妄汗,恐亡少陰之津也;太陰不敢輕下,恐傷陽明之氣也。太陰本無下症,因太陽妄下而陽邪下陷於太陰,因而有桂枝湯加芍藥等法。太陰脈弱,知胃氣易動,便當少加矣。此因裡急後重者,不可不用,又不可多用,故如是叮嚀耳。
白話文:
太陽經以陰氣為根本,而太陰經以陽氣為本。太陽經不敢輕易發汗,擔心會損傷少陰經的津液;太陰經不敢輕易瀉下,擔心會傷及陽明經的氣機。太陰經本來沒有瀉下的症狀,是因為太陽經妄下導致陽邪下陷到太陰經,所以才用桂枝湯加芍藥等方法治療。太陰經脈虛弱,說明胃氣容易受影響,用藥時就要減少劑量。對於裡急後重這種症狀,桂枝湯是必須使用的,但也不能過量,所以才要如此叮嚀。
2. 少陰病解第五
少陰一經,兼水火二氣,寒熱雜居,為病不可捉摸。其寒也,症類太陰;其熱也,症似太陽。故仲景以微細之病脈,欲寐之病情為提綱,立法於象外,使人求法於病中。凡症之寒熱與寒熱之真假,仿此義以推之,真陰之虛實見矣。
五經提綱,皆是邪氣盛則實。惟少陰提綱,是指正氣奪則虛者,以少陰為人身之本也。然邪氣之盛,亦因正氣之虛,故五經皆有可溫可補症。正氣之奪,亦由邪氣之盛,故少陰亦有汗吐下者。要知邪氣盛而正氣已虛者,固本即所以逐邪,正不甚虛而邪氣實者,逐邪即所以護正,此大法也。少陽為陽樞,少陰為陰樞。
弦為木象,弦而細者,是陽之少也;微為水象,微而細者,陰之少也。此脈氣之相似。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其行陰二十五度,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臟腑。少陰病,則樞機不利,故欲寐也。與少陽喜嘔者同。嘔者主出,陽主外也;寐者主入,陰主內也。喜嘔是不得嘔,欲寐是不得寐,皆在病人意中,得樞機之象如此。
白話文:
少陰經病證的特性與治療原則:
少陰經,兼具水火二氣,寒熱交雜,病症變化莫測。其寒證類似太陰經,其熱證則與太陽經相似。因此,張仲景將細微病脈和欲寐症狀作為少陰經的診斷關鍵,並以此為基礎制定治療方案,使人能根據病症尋求治療方法。
所有病症的寒熱真假,皆可依此原則推斷,就能了解真陰的虛實。
五經的診斷重點,都以邪氣盛則實為主。唯獨少陰經的診斷重點,在於正氣不足則虛,因為少陰經是人體的根本。但邪氣盛,也往往是因為正氣虛弱,所以五經都可能出現需要溫補的病症。而正氣不足,也可能是因為邪氣過盛,所以少陰經也會出現汗、吐、下等排泄症狀。
要記住,邪氣盛而正氣已虛者,應以固本為先,才能驅除邪氣。若正氣尚存但邪氣過盛者,則應以逐邪為先,才能保護正氣,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少陽經為陽氣樞紐,少陰經為陰氣樞紐。
弦脈象徵木,弦而細表示陽氣不足;微脈象徵水,微而細表示陰氣不足。這是脈象氣息的相似性。
衛氣行於陽經則人清醒,行於陰經則人入睡。衛氣行於陰經二十五度時,會從足少陰經的分支,穿行於臟腑之間。
少陰經病變,則樞機不利,導致欲寐。這與少陽經病變導致喜嘔的症狀類似。嘔吐主於外,陽主外;入睡主於內,陰主內。喜嘔是想要嘔吐卻嘔不出來,欲寐是想睡覺卻睡不著,皆出自病人內心,表現出樞機不利的情況。
少陰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然可汗之機亦見於此。夫微為無陽,數則有伏陽矣。須審其病為在裡而禁汗,不得拘沉為在裡而禁汗也。發熱脈沉者,是病為在表,以無里症,故可發汗。若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是遲為無陽,病為在裡,又不得拘浮為在表而發汗矣。
要知陰中有陽,沉亦可汗;陽中有陰,浮亦當溫。若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是自里達表、陽盛陰虛,法當滋陰,又與二三日無里症者不侔。
太陰是陽明之裡,陽明不惡寒,故太陰雖吐利腹滿而無惡寒症。少陰是太陽之裡,太陽惡寒,故少陰吐利必惡寒,陰從陽也。太陰手足溫者,必暴煩下利而自愈,是太陰藉胃脘之陽。少陰吐利,亦必手足溫者可治,手足厥者不治,是下焦之虛寒,既侵迫於中宮,而胃脘之陽仍得敷於四末。斯知先天之元陽,仍賴後天之胃氣培植也。
白話文:
少阴脉象微弱,不可发汗,因为阳气已衰。脉象细小沉伏而快,病症在内,不可发汗,但也能看到可汗的迹象。微弱表示无阳,脉快则表示有伏藏的阳气。必须仔细判断疾病是在内而禁汗,不能只因为脉象沉伏而禁汗。发热而脉象沉伏者,疾病在表,没有里症,所以可以发汗。如果脉象浮而迟,表热里寒,腹泻清水,迟则表示无阳,病症在内,也不能只因为脉象浮而发汗。
要明白阴中有阳,沉脉也可能要发汗;阳中有阴,浮脉也可能要温补。如果八九天全身手足都发热,这是从里及表,阳盛阴虚,应该滋阴,这与二三日没有里症的情况不一样。
太阴是阳明之里,阳明不畏寒,所以太阴虽然呕吐腹泻腹胀,但没有畏寒的症状。少阴是太阳之里,太阳畏寒,所以少阴呕吐腹泻一定畏寒,阴气随阳气而动。太阴手足温暖者,必定暴躁烦闷腹泻而自愈,这是太阴借了胃脘的阳气。少阴呕吐腹泻,也必须手足温暖才能治疗,手足发凉者无法治疗,这是下焦虚寒,已经侵犯到中焦,而胃脘的阳气还能敷散到四肢末端。由此可见,先天之元阳,仍然依靠后天之胃气培植。
太陽是少陰之標,太陰是少陰之本。少陰陰虛,則移熱於膀胱,故一身手足盡熱而便血,從標也;少陰陽虛,則移寒於脾土而吐利,從本也。
少陰傳陽症有二: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是傳陽明,臟氣實則還之腑也;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是傳太陽,陰出之陽,下行極而上也。
熱在膀胱而便血,亦臟病傳腑,此陰乘陽也,然氣病而傷血,又陽乘陰也,亦見少陰中樞機之象。此是自陰轉陽,與太陽熱結膀胱自下血者,見症同而病因異。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雖煩,利必自愈。此亦是脾家實,露出太陰底板,與太陰七八日暴煩下利自止同。蓋少陰來復之陽,微則轉屬太陰,而穢腐自去;盛則轉屬陽明,而糟粕不傳。鬱則內實,而入陽明大府廣腸之區;橫則外達,而遍太陽內外氣血之部。
白話文:
太陽是少陰的表徵,太陰是少陰的根本。少陰陰虛,就會把熱氣傳到膀胱,所以全身手腳都發熱並且便血,這是從表徵來看;少陰陽虛,就會把寒氣傳到脾土,導致嘔吐腹瀉,這是從根本來看。
少陰傳陽的症狀有兩種:六七天腹脹而不排便,這是傳給陽明,臟氣實則回歸到腑;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發熱,這是傳給太陽,陰氣出則陽氣下降到極點而上行。
熱氣在膀胱而便血,也是臟腑疾病傳給腑,這是陰氣乘陽氣;但由於氣病而傷血,又屬於陽氣乘陰氣,也顯示了少陰中樞機轉的現象。這屬於從陰轉陽,與太陽熱結膀胱從下流血,症狀相同但病因不同。
少陰病,脈象緊,到七八天從下腹瀉,脈象突然微弱,手腳反而溫暖,脈象緊而反倒消失,雖然煩躁,但腹瀉一定會自行痊癒。這也是脾臟實證,露出了太陰的底部,與太陰七八天突然煩躁腹瀉自行停止的情況相同。因為少陰復甦的陽氣,微弱則轉屬太陰,而污濁之物自然排出;強盛則轉屬陽明,而糟粕就不會傳下去。鬱結則內實,而進入陽明大府廣腸的區域;擴散則外達,而遍佈太陽內外氣血的部位。
要知緊脈轉微,是復少陰本脈,故轉太陰而自解;脈沉細數,是兼陽脈,故入陽經而為患。然熱雖盛不死,亦陰得陽則解之變局也。
六經皆有煩躁,而少陰更甚者,以真陰之虛也。蓋陽盛則煩,陰盛則躁,煩屬氣,躁屬形。煩發於內,躁見於外,是形從氣動也;先躁後煩,是氣為形役也。不躁而時自煩,是陽和漸回,故可治;不煩而躁,是五臟之陽已竭,惟魄獨居,故死。故少陰以煩為生機,躁為死兆。
傷寒以陽為主,不特陰症見陽脈者生,亦陰病見陽症者可治也。凡踡臥四逆,吐利交作,純陰無陽之症,全賴一陽來復,故反煩者可治,手足反溫、反發熱者不死耳。太陽少陰皆有身痛骨節痛之表,水氣為患之裡。太陽則脈浮緊而身發熱,用麻黃發汗,是振營衛之陽以和陰也;少陰則脈沉而手足寒,用附子湯溫補,是扶坎宮之陽以配陰也。
白話文:
想要了解脈象緊而轉為微弱,這是少陰經本脈復發的表現,所以轉入太陰經而自行緩解;脈象沉細而數,則是兼有陽氣的表現,所以會進入陽經而引起病症。然而即使熱症很嚴重也不會致命,這是陰氣得到陽氣而解脫的轉變。
六經都可能出現煩躁,但少陰經更嚴重,這是因為真陰虛弱的緣故。一般來說,陽氣盛則煩躁,陰氣盛則躁動不安,煩躁屬於氣,躁動不安屬於形。煩躁發於內,躁動不安見於外,這是形隨氣而動;先躁動不安後煩躁,這是氣被形所支配。不躁動不安而時常自發性煩躁,這是陽氣逐漸恢復,所以可以治療;不煩躁而躁動不安,這是五臟的陽氣已經耗竭,只有魂魄獨留,所以會死亡。因此,少陰經以煩躁為生機,躁動不安為死亡的徵兆。
傷寒以陽氣為主,不只是陰證出現陽脈的人能活,即使陰病出現陽證也可以治療。凡是蜷縮臥床、四肢厥逆、嘔吐腹瀉交替出現,屬於純陰無陽的症狀,完全依靠一陽來恢復,所以反覆出現煩躁的人可以治療,手腳恢復溫暖、發熱的人不會死亡。太陽經和少陰經都可能出現身體疼痛、骨節疼痛的表證,水氣為患的裡證。太陽經的脈象浮緊而身體發熱,使用麻黃發汗,這是振奮營衛之陽來調和陰氣;少陰經的脈象沉細而手足冰冷,使用附子湯溫補,這是扶助坎宮之陽來配合陰氣。
太陽之水屬上焦,小青龍汗而發之,陽水當從外散也;少陰之水屬下焦,真武溫而利之,陰水當從下泄也。
陰陽俱緊,與太陽傷寒脈相似。夫緊脈為寒,當屬少陰。然病發於陰,不當有汗,反汗出者,陰極似陽,陰虛不能藏精所致也。亡陽之前,已先亡陰矣。陽無所依,故咽痛嘔吐,見虛陽之不歸;陰不能藏,故下利不止,見真陰之欲脫也。則附子湯用三白以滋陰,參、附以回陽,為少陰返本還原之劑。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少陰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陰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陰之表,於麻黃細辛湯中加附子,是升腎液而為汗也。若真陰為邪熱所逼,則水隨火越,故反汗出。仲景治少陰之裡,附子湯中任人參,是補腎液而止汗也。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條,是少陰經文,王氏集之脈法中,故諸家議論不一。
白話文:
太陽經的津液屬於上焦,由小青龍湯發汗排出,陽氣津液應該從體表散發;少陰經的津液屬於下焦,由真武湯溫暖利水,陰氣津液應該從下焦排泄。
當陰陽都緊縮的時候,就如同太陽傷寒的脈象。緊脈代表寒症,應當屬於少陰經。然而病症發自陰分,本不應該出汗,但卻反而出汗,這是陰氣極盛似陽,陰虛無法收藏精氣所致。陽氣消亡之前,陰氣已經先消亡了。陽氣無所依附,所以會出現咽喉疼痛、嘔吐,這是虛陽不歸所致;陰氣無法收藏,所以會出現腹瀉不止,這是真陰欲脫所致。因此,附子湯用三白滋陰,人参、附子回陽,是幫助少陰經恢復本位、回歸原點的方劑。
腎臟主導五液,進入心臟則化為汗液。少陰經生病時,津液無法上升,因此陰分不會出汗。仲景治療少陰經表證,在麻黃細辛湯中加入附子,就是為了升提腎液而使之發汗。如果真陰被邪熱逼迫,就會水隨火越,反而出汗。仲景治療少陰經裡證,附子湯中加入人參,就是為了補益腎液而止汗。脈象陰陽都緊縮,口中氣息細長,這是少陰經的表現,王氏集的脈法中也記載了這個脈象,所以各家醫書的論述不盡相同。
夫少陰脈絡肺,肺主鼻,故鼻中涕出;少陰脈絡舌本,故舌上苔滑;少陰大絡注諸絡以溫足脛,故足冷。此症不名亡陽者,外不汗出,內不吐利也。口中氣出,唇口乾躁,鼻中涕出,此為內熱;陰陽脈緊,舌上苔滑,踡臥足冷,又是內寒。此少陰為樞,故見寒熱相持之症,而口舌唇鼻之半表半裡,恰與少陽口苦咽乾目眩相應也。
勿妄治者,恐陰陽相持時,清火溫補等法用之不當,寧靜以待之至七日來復。微發熱,手足溫,是陰得陽則解也。若八日以上反大發熱,再加吐利,即是亡陽。若其人反加惡寒,是寒甚於表,上焦應之,必欲嘔矣。若加腹痛是寒甚於里,中焦受之,必欲利矣。當此陰盛,急當扶陽,庶不為假熱所惑而妄治。
白話文:
少陰經與肺相連,肺主鼻,所以鼻涕流出;少陰經與舌根相連,所以舌苔滑潤;少陰經的經絡連通足脛,所以足部冰冷。這種情況不叫做亡陽,因為沒有出汗或嘔吐腹瀉。口中有氣息,嘴唇乾燥,鼻涕流出,這是內熱的表現;脈搏緊,舌苔滑潤,蜷縮臥床,足部冰冷,又是內寒的表現。少陰經是人體的樞紐,因此會出現寒熱交戰的情況,而口、舌、唇、鼻等部位兼具表裡,正好與少陽經的口苦咽乾目眩相應。
不要輕易治療,因為陰陽交戰時,清火溫補等方法用得不好,反而會加重病情。靜心等待,七天左右就會恢復。如果略微發熱,手腳溫暖,說明陰氣得到陽氣而解除了。如果八天以上仍然發熱,並且出現嘔吐腹瀉,那就是亡陽了。如果反而更加怕冷,說明寒氣過於表淺,上焦受之,就會嘔吐;如果出現腹痛,說明寒氣過於深層,中焦受之,就會腹瀉。此時陰盛,必須趕緊扶陽,以免被假熱迷惑而誤治。
但欲寐,即是不得眠。然但欲寐是病情,乃問而知之;不得眠是病形,可望而知之。欲寐是陰虛,不眠是煩躁,故治法不同。三陽惟少陽無承氣症,三陰惟少陰有承氣症。少陽為陽樞,陽稍虛,便入於陰,故不得妄下,以虛其元陽。少陰為陰樞,陽有餘,便傷其陰,故當急下以存其真陰。
少陽屬木,惟畏其剋土,故無下症;少陰主水,更畏有土製,故當急下。蓋真陰不可虛,強陽不可縱也。
少陰病用大承氣急下者有三症;得病二三日,熱淫於內,腎水不支,因轉屬陽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乾也,急下之,穀氣下流,津液得升矣。得病六七日,當解不解,津液枯涸,因轉屬陽明,故腹脹不大便,所謂已入於腑,下之則脹已,宜於急下者。六七日來,陰虛已極,恐土燥於中,心腎不交耳。
白話文:
想要睡覺卻睡不著,這是病情的表現,要透過詢問才能得知;而睡不著是病症的表現,可以透過觀察就能知道。想睡覺代表陰虛,睡不著代表煩躁,所以治療方法不同。三陽中只有少陽沒有承氣症,三陰中只有少陰有承氣症。少陽是陽氣的樞紐,陽氣稍微虛弱,就會進入陰氣,因此不能亂用瀉下藥,避免損傷元陽。少陰是陰氣的樞紐,陽氣過盛,就會損傷陰氣,所以要及時使用瀉下藥,以保存真陰。
少陽屬木,最怕被土克,所以沒有瀉下症;少陰屬水,更害怕被土制,所以要及時瀉下。因為真陰不能虛,強陽不能放縱。
少陰病使用大承氣湯急瀉,有三個症狀:生病兩三天,熱邪侵入體內,腎水不足,轉屬陽明,胃火上炎,所以口乾舌燥,急瀉可以使穀氣下降,津液上升。生病六七天,病情既不緩解也不加重,津液枯竭,轉屬陽明,所以腹部脹滿,無法排便,這叫做「已入於腑」,瀉下就能消除脹滿,所以要及時瀉下。六七天後,陰虛已極,擔心土氣燥熱於內,心腎不能相交。
若自利純清水,心下痛,口燥舌乾者,是土燥火炎,脾氣不濡,胃氣反厚,水去而谷不去,故宜於急下。
少陰為性命之根,少陰病是生死關,故六經中獨於少陰曆言死症。然少陰中風,始得時,尚有發熱脈沉可汗症。若初受傷寒,其機甚微,脈微細但欲寐,口中和,背惡寒,人已皆不覺其為病也。若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此表中陽虛症;若欲吐不吐,心煩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此里之陽虛症;心煩不得臥,此里之陰虛症也。
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與口中氣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踡臥足冷,舌上苔滑者,此少陰半表半裡,陰陽駁雜之症也。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而咽痛吐利者,此陰極似陽,腎陽不歸,為亡陽症也。若至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是寒極生熱,腎陽鬱極而勝復太過也。其腹痛下利,少便不利者,有水火之分;若四肢沉重疼痛,為有水氣,是陽虛而不勝陰也;若便膿血與泄利下重者,此為火鬱,是陽邪陷入於陰中也。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者,是下虛而格陽也。
白話文:
如果單純排泄清水,心口疼痛,口乾舌燥,說明是體內燥熱,脾胃失衡,水分流失,食物消化不良,因此需要緊急治療。
少陰是生命之根本,少陰病是生死攸關的病症,所以六經中只有少陰經提到死亡的症狀。然而,少陰中風初期,還有發熱、脈沉、可出汗等症狀。如果剛開始受寒,症狀非常輕微,脈搏細微,嗜睡,嘴巴無味,背部怕冷,甚至自己都感覺不到生病。如果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沉,這是表面的陽氣虛弱;如果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意亂,嗜睡,排泄清液並口渴,小便清澈,這是裡面的陽氣虛弱;如果心煩難以入睡,這是裡面的陰氣虛弱。
如果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同時口氣外泄,嘴唇乾燥,鼻子流涕,蜷縮著身體,腳冷,舌苔光滑,這是少陰半表半裡的陰陽交雜症狀。脈搏陰陽皆緊,反而是出汗,卻伴隨咽喉疼痛、腹瀉,這是陰氣極盛似陽,腎陽不足,屬於亡陽症狀。如果到了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發熱,這是寒極生熱,腎陽鬱積到極點反倒勝過太過了。如果腹痛腹瀉,小便不暢,需要區分水火狀態;如果四肢沉重疼痛,說明有水氣,是陽氣虛弱而不能制約陰氣;如果排泄膿血,腹瀉沉重,說明是火鬱,是陽邪侵入陰中。如果腹瀉排泄清液,裡面寒冷,外面發熱,手腳厥冷,脈搏微弱將要消失,反而不怕冷,面色發紅,這是下焦虛弱而導致陽氣上衝。
吐利兼作,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是陰極而發躁也。岐伯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定其中外,各守其鄉。」此即仲景治少陰之大法也。同是惡寒踡臥,利止手足溫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治。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不煩而躁,四逆而脈不至者死。同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煩躁四逆者死。
同是嘔吐汗出,小便數、少者可治,自利煩躁,不得臥者死。蓋陰陽互為其根,陰中無陽則死,獨陰不生故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幾乎快要死去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陰氣極盛,導致陽氣不足而產生躁熱。岐伯說過:「陰證要治陽,陽證要治陰,要明確病症的內外,並對症施治。」這正是張仲景治療少陰證的精華所在。同樣都是惡寒蜷臥,如果腹瀉停止、手腳回暖,就可以治療;但如果腹瀉不止、手腳冰冷,就無藥可救。同樣是感到煩躁,想要脫掉衣服被子,就可以治療;但如果沒有煩躁,卻出現四肢逆冷、脈搏摸不到,就會死亡。同樣是嘔吐腹瀉,如果手腳沒有冰冷,反而發熱,就不會死亡;但如果煩躁不安、四肢逆冷,就會死亡。
同樣是嘔吐、出汗、小便頻繁、量少,就可以治療;但如果自行腹瀉、煩躁不安、無法臥床,就會死亡。因為陰陽相互依存,陰氣中沒有陽氣就會死亡,單純的陰氣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