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傷寒補例》~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南北傷寒溫病異治

傷寒溫病南北證治。其大綱有不同者。北方天地之氣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燥化也。燥之為政。清泠而堅削。故其治。常宜兼滋血而舒筋。南方天地之氣化皆濕。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濕化也。濕之為政。渾濁而壅滯。故其治。常宜兼清血而堅筋。又南人乍北。多患瘧痢。

北人乍南。多患傷寒溫熱。所以然者。腠理水濕之邪。為天氣所斂。不得熏蒸發泄。透入血脈。氣困血滯則為瘧。氣陷血潰則為痢。下焦久伏之寒。為地氣所沖。升騰上越。或盈溢於三焦。或散布於脈絡。寒盛而中焦無熱。即為下寒觸發之傷寒。中焦積熱。同時沖發。即為寒溫相伏之溫病。

凡如此者。雖有新感表證。俱不宜重用發汗。瘧痢。並和血行氣以化濕。傷寒。溫降而微清之。溫熱。先清而後溫降之。或曰。子嘗論瘧痢皆宜透汗。今乃謂雖有新感。不宜重汗。何也。曰南方瘧痢。皆是夏伏暑濕。交秋髮病。其時濕熱熏蒸。腠理疏豁。若不振衛陽以御表邪。

邪氣浸灌。來源不斷。病何由愈。若至北方。氣燥肌斂。邪氣來源已斷。故只宜從里化。不得逆其氣以虛其表。暗損真元。豈竟不汗哉。不得辛溫重劑強汗耳。傷寒溫熱何如。曰此必有大汗。然亦非發散之謂也。溫之清之。微散以導之待時自作。若迫而汗之。氣行而邪不能從。

汗出而熱不得退。致成壞病。誰之咎乎。大凡壞病率由治上遺下。治氣遺血故也。

2. 附治瘧宜破血發汗

瘧者。風涼暑濕之邪。伏於血脈之中而作也。涼濕為尤重。先傷於暑濕。復傷於風涼。迫濕深入。故邪氣既外據筋絡骨節之一處。而其內入者。又隨血脈以上下。此血與筋骨受病之一處。相觸即發病矣。血行有常度。故其發有定時。漸早者陽氣漸盛。血行漸速也。漸宴者。濕勝氣困。

血行漸遲也。病之輕重。在邪氣之微甚。正氣之強弱。不在部位之淺深高下焉。逐日為輕。間日三日為重之說。不足據也。治法必重以破血之品。散惡血以搜伏邪。使邪氣無容藏之地。加發汗之品。使通身上下。透汗以托邪外出。雖濕徹衾褥不忌也。第其汗宜多而不宜急。急者。

下咽即汗。逆亂正氣。反不能與邪相值。必下午及臨臥連次服藥。俟藥力絪縕百脈。半夜後接服一次。以助其力。依舊熟睡。於睡態朦朧之中。溱溱周浹濕散暑消百脈得鬯。汗自漸減。撤衾換衣。衣宜稍厚。仍令手足常溫。微汗。續續直過。前日發病之時。而不斷也。則愈矣。

傷寒論所謂先其時發汗是也。夷堅志曰。暑毒困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困脾者。困血也。連腳。故汗。必過膝也。每仿其法。應手輒效。又吾鄉俗以生鹿血酒服。截瘧奇效。此固山深水寒體氣所宜。熱盛者未可概施。

亦可見瘧邪在血。治瘧之必溫通血脈也。

3. 附治痢宜和營衛養筋膜

王損庵論治痢。必和營衛。其義甚精。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即從此脫化。蓋痢疾或由生冷內傷。胃絡血痹。或由風濕外束。暑鬱血亂。無論赤白。皆濕熱搏結於血分。而筋膜之力弛。氣化之行滯也。濕盛則血滯而氣困。熱盛則膜腫而血溢。以破血之品疏營。而邪氣無伏藏之地。

以發汗之品宣衛。而邪氣有宣泄之路。表裡之脈絡既通。其痢宜止。而有不止者。三焦筋膜之力。久為濕熱熏蒸。胕腫弛緩。不能自束。故為涎為血。時時淫溢自下而不固也。以酸苦之味堅斂之。乃能收功。內經謂下利身大熱者死。陳修園謂兼外感者先發之。史載之謂疫痢水邪犯心。

惡寒發熱者難治。用細辛白芷肉桂附子。皆和營衛之類也。凡痢止而飲食不復者。濕熱未清也。飲食如常。大便作墜者。腸腫未消。血絡痹也。腫痹之久。流為休息。休息之久。轉為腸痿。休息者。血絡不淨。膜力不復也。噤口者。濕熱太盛。胃脘血痹而腫也。腸膜微痿。酸苦堅之。

某老醫治痢後脫肛。以白芍四錢為君。即上。若腸體全痿。氣不能貫。右尺中沉之分。應指丸丸。耎弱無力。內經所謂按之如丸泥。大腸氣予不足也。大便脫血及血痢重久者有之。

4. 男婦傷寒溫病舌黑異治

男婦氣血異體。證治亦有大端不同者。男子氣壯。血不易瘀。舌黑耳聾。血絡痹也。為熱入血室。舌卷囊縮。血痹之甚筋失養也。亦有未及化熱。兩肋血絡先痹者。其證舌苔忽黃忽白。必帶灰黑。小便忽閉忽通。煩躁不能安眠。或有一邊不良於眠。其脈忽長忽短。忽洪忽緊。

全無定象。必得明醫。善攻其血。乃可治之。未有瘀不化黑不退。而病能愈者也。若婦人血盛。常有經水適來適斷。與病相觸。肝胃之絡。最易停瘀。舌黑譫語。事所常有。但耳不聾。乳不縮。不為敗證。即耳微聾而譫妄狂躁者。亦邪正相搏之象。惟聲息低微。不能轉側。乃在所忌。

其舌或藍或灰或黑。有僅在一偏。有全體皆透。均不得據為凶候。故治婦科傷寒溫病。起手即宜兼和血以防之。否則。病愈而絡瘀不淨。積為胃痛腰疼痼疾。又世以黑而芒刺為熱。濕潤為寒。然瘀血舌黑。雖熱而不生芒刺。有煙癮人。雖寒而亦見燥裂。在察其兼證以別之。蓋男子之血。

必因寒而瘀。因熱而瘀。因溫病過服寒劑。遏熱閉絡而瘀。女子不必因寒因熱邪。與血不必相入。而血能自瘀。故病愈。而黑不退者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