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卷下 (2)
卷下 (2)
1. 南北傷寒溫病異治
傷寒溫病南北證治。其大綱有不同者。北方天地之氣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燥化也。燥之為政。清泠而堅削。故其治。常宜兼滋血而舒筋。南方天地之氣化皆濕。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濕化也。濕之為政。渾濁而壅滯。故其治。常宜兼清血而堅筋。又南人乍北。多患瘧痢。
北人乍南。多患傷寒溫熱。所以然者。腠理水濕之邪。為天氣所斂。不得熏蒸發泄。透入血脈。氣困血滯則為瘧。氣陷血潰則為痢。下焦久伏之寒。為地氣所沖。升騰上越。或盈溢於三焦。或散布於脈絡。寒盛而中焦無熱。即為下寒觸發之傷寒。中焦積熱。同時沖發。即為寒溫相伏之溫病。
白話文:
傷寒溫病南北證治
傷寒溫病在南北地區的治療原則有所不同。
北方的天地之氣化都偏向乾燥。人體呼吸和肌膚之間也都是乾燥的狀態。乾燥的特點是清涼而堅硬,所以北方人治療疾病時,常常要兼顧滋潤血液、舒展筋骨。
南方的天地之氣化都偏向濕潤。人體呼吸和肌膚之間也都是濕潤的狀態。濕潤的特點是渾濁而阻礙流通,所以南方人治療疾病時,常常要兼顧清熱血液、堅固筋骨。
另外,南方人初到北方,容易患瘧疾和痢疾。這是因為南方人體內的濕邪,在北方乾燥的天氣下被收斂,無法蒸發排泄,於是滲入血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瘧疾。如果氣血運行不暢更嚴重,甚至導致血液潰敗,就會出現痢疾。
北方人初到南方,容易患傷寒和溫病。這是因為北方人體內積存的寒邪,在南方濕潤的天氣下受到地氣的沖擊,向上升騰,並散佈在經脈和三焦之中。如果寒邪盛而中焦沒有熱氣,就會導致下寒觸發的傷寒。如果中焦積熱,同時受到寒邪的沖擊,就會導致寒溫相伏的溫病。
凡如此者。雖有新感表證。俱不宜重用發汗。瘧痢。並和血行氣以化濕。傷寒。溫降而微清之。溫熱。先清而後溫降之。或曰。子嘗論瘧痢皆宜透汗。今乃謂雖有新感。不宜重汗。何也。曰南方瘧痢。皆是夏伏暑濕。交秋髮病。其時濕熱熏蒸。腠理疏豁。若不振衛陽以御表邪。
邪氣浸灌。來源不斷。病何由愈。若至北方。氣燥肌斂。邪氣來源已斷。故只宜從里化。不得逆其氣以虛其表。暗損真元。豈竟不汗哉。不得辛溫重劑強汗耳。傷寒溫熱何如。曰此必有大汗。然亦非發散之謂也。溫之清之。微散以導之待時自作。若迫而汗之。氣行而邪不能從。
汗出而熱不得退。致成壞病。誰之咎乎。大凡壞病率由治上遺下。治氣遺血故也。
白話文:
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有新的表证,也不宜过度使用发汗的方法。疟疾和痢疾,需要用和血行气的方法来化解湿气;伤寒要溫和降温并略微清热;温热病则要先清热再溫和降温。有人会问,你以前说过疟疾和痢疾都应该透汗,现在为什么说即使有新感也不宜过度发汗呢?这是因为南方的疟疾和痢疾,都是夏季暑湿积累,到秋季发病,当时湿热熏蒸,腠理疏松,如果不能振奋卫阳抵抗外邪,邪气就会不断侵入,病怎么会好呢?如果到了北方,气候干燥,肌膚收敛,邪气来源已经断绝,因此只需要从里边化解,不能逆着气机虚损表里,暗中损伤真元。难道就完全不发汗吗?不是说不能用辛温重剂强行发汗。那么伤寒和温热病该如何处理呢?这两种病肯定需要大汗,但这并非指发散之汗,而是温和清热,微散以引导,等待时机自行出汗。如果强行逼汗,气机运行而邪气不能随之排出,就会出现出汗后热退不下去,最终导致病情加重,这是谁的过错呢?一般来说,病情加重都是因为治疗不当,治上遗下,治气遗血造成的。
2. 附治瘧宜破血發汗
瘧者。風涼暑濕之邪。伏於血脈之中而作也。涼濕為尤重。先傷於暑濕。復傷於風涼。迫濕深入。故邪氣既外據筋絡骨節之一處。而其內入者。又隨血脈以上下。此血與筋骨受病之一處。相觸即發病矣。血行有常度。故其發有定時。漸早者陽氣漸盛。血行漸速也。漸宴者。濕勝氣困。
血行漸遲也。病之輕重。在邪氣之微甚。正氣之強弱。不在部位之淺深高下焉。逐日為輕。間日三日為重之說。不足據也。治法必重以破血之品。散惡血以搜伏邪。使邪氣無容藏之地。加發汗之品。使通身上下。透汗以托邪外出。雖濕徹衾褥不忌也。第其汗宜多而不宜急。急者。
白話文:
瘧疾是由風、涼、暑、濕等邪氣侵入血脈而引起的。其中以涼濕的危害最重。起初,人體先受到暑濕的侵襲,之後又遭受風涼的侵害,導致濕邪深入體內。因此,邪氣不僅在體表侵犯筋絡骨節,也會隨著血脈上下運行。當血脈流經受病的部位時,就會發生疾病。
人體血液循環有一定的規律,所以瘧疾發作也有一定的時間規律。隨著陽氣的增長,血行加速,發作時間就會提前;當濕邪過盛,氣血運行緩慢時,發作時間就會延後。
瘧疾的輕重程度與邪氣的侵襲程度以及人體正氣的強弱有關,並非取決於病變部位的深淺高低。有人認為每天發病為輕,隔日或三日發病為重,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治療瘧疾必須使用破血藥物,清除淤積的惡血,使邪氣無處藏身。同時,也要使用發汗藥物,促進全身汗液分泌,將邪氣排出體外。即使汗液浸透被褥,也不必忌諱。但要注意,發汗要循序漸進,不可過於急促,否則容易傷及正氣。
下咽即汗。逆亂正氣。反不能與邪相值。必下午及臨臥連次服藥。俟藥力絪縕百脈。半夜後接服一次。以助其力。依舊熟睡。於睡態朦朧之中。溱溱周浹濕散暑消百脈得鬯。汗自漸減。撤衾換衣。衣宜稍厚。仍令手足常溫。微汗。續續直過。前日發病之時。而不斷也。則愈矣。
傷寒論所謂先其時發汗是也。夷堅志曰。暑毒困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困脾者。困血也。連腳。故汗。必過膝也。每仿其法。應手輒效。又吾鄉俗以生鹿血酒服。截瘧奇效。此固山深水寒體氣所宜。熱盛者未可概施。
亦可見瘧邪在血。治瘧之必溫通血脈也。
白話文:
喝下藥後馬上就流汗,代表身體正氣被擾亂,無法與邪氣對抗。必須在下午和臨睡前連續服用藥物,等到藥力佈滿全身經脈後,半夜再服用一次,幫助藥力發揮。然後繼續熟睡,在昏昏沉沉中,藥力逐漸滲透全身,驅散暑氣,使全身經脈暢通,流汗會慢慢減少。可以掀開被子換衣服,衣服要稍微厚一點,讓手腳保持溫暖,微微出汗,持續到病發的那天,一直不斷地流汗,病就好了。
這就叫做「先其時發汗」。《夷堅志》記載,暑毒困脾,濕氣侵襲下肢,不瀉就會痢疾,不痢就會瘧疾。可以將雄黃蒸餅和藥物,用甘草熬湯服用,可以使人舒服。困脾就是困血,濕氣侵襲下肢,所以會出汗,汗一定會流到膝蓋以下。我常常模仿這種方法,效果很明顯。我們當地人還用生鹿血泡酒服用,治療瘧疾效果奇佳,這適合山區寒冷氣候的人,但體內熱盛的人不能使用。
由此可見,瘧疾邪氣在血液中,所以治療瘧疾一定要溫通血脈。
3. 附治痢宜和營衛養筋膜
王損庵論治痢。必和營衛。其義甚精。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即從此脫化。蓋痢疾或由生冷內傷。胃絡血痹。或由風濕外束。暑鬱血亂。無論赤白。皆濕熱搏結於血分。而筋膜之力弛。氣化之行滯也。濕盛則血滯而氣困。熱盛則膜腫而血溢。以破血之品疏營。而邪氣無伏藏之地。
以發汗之品宣衛。而邪氣有宣泄之路。表裡之脈絡既通。其痢宜止。而有不止者。三焦筋膜之力。久為濕熱熏蒸。胕腫弛緩。不能自束。故為涎為血。時時淫溢自下而不固也。以酸苦之味堅斂之。乃能收功。內經謂下利身大熱者死。陳修園謂兼外感者先發之。史載之謂疫痢水邪犯心。
白話文:
王損庵論述治療痢疾,必先調和營衛,此說甚為精妙。喻嘉言以逆流挽舟之法來比喻,可見其精髓所在,從此便可脫化轉變。
痢疾病因或因生冷內傷,胃絡血脈受阻,或因風濕外束,暑熱鬱結血亂。無論是赤痢或白痢,皆由濕熱停滯於血分,導致筋膜之力鬆弛,氣化運作受阻。
濕氣盛則血脈瘀滯,氣機困阻;熱氣盛則筋膜腫脹,血液溢出。需用破血之藥物疏通營氣,使邪氣無處藏身。
需用發汗之藥物宣通衛氣,使邪氣得以宣泄。表裡脈絡暢通,痢疾便可止住。若仍未止住,則三焦筋膜之力久受濕熱熏蒸,筋膜腫脹鬆弛,無法自行收束,因此才會出現涎液或血液不斷自下而溢,無法止住。此時需用酸苦之味收斂固澀,方能奏效。
《內經》指出,下痢伴隨身體極度發熱者,往往會死亡。陳修園則認為,兼有外感者應先治外感。史載疫痢為水邪犯心,需格外注意。
惡寒發熱者難治。用細辛白芷肉桂附子。皆和營衛之類也。凡痢止而飲食不復者。濕熱未清也。飲食如常。大便作墜者。腸腫未消。血絡痹也。腫痹之久。流為休息。休息之久。轉為腸痿。休息者。血絡不淨。膜力不復也。噤口者。濕熱太盛。胃脘血痹而腫也。腸膜微痿。酸苦堅之。
某老醫治痢後脫肛。以白芍四錢為君。即上。若腸體全痿。氣不能貫。右尺中沉之分。應指丸丸。耎弱無力。內經所謂按之如丸泥。大腸氣予不足也。大便脫血及血痢重久者有之。
白話文:
如果感到畏寒發燒且不易治療,可以使用細辛、白芷、肉桂和附子等草藥來調理身體。這些草藥都有助於滋養血液和保護皮膚的作用。如果你已經停止拉肚子但仍然無法正常進食,那可能是因為體內還存在著溼熱的情況。如果你能夠像平常一樣吃東西,但是排便時感覺下垂感,那麼可能你的腸道尚未完全恢復健康,而且可能存在血管阻塞問題。長期存在的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慢性疾病,例如憩室病或腸萎縮症。如果你在嘔吐時出現疼痛感,這可能是由於你體內的溼熱過多,並且胃部周圍的血管受到阻塞並產生水腫。如果你的腸壁變得非常脆弱,你可以通過食用一些含有酸味的食物或者服用某些草藥來增強其韌性。
有一位資深醫生曾經成功地治療了患者在患痢疾之後所引起的直腸脫出的情況。他使用的方劑是以白芍作為主要成分。然而,如果患者的腸道組織已經完全失去彈性和活力,那麼他的脈搏會顯示出一種特殊的狀態:當手指輕輕按下時,它們就像小球一般跳動,而不是平滑地移動。這是《黃帝內經》中描述的一種狀況——「按之如丸泥」,表示大腸中的氣息不足以支撐起它的形狀。因此,在患有嚴重的大便出血或長時間持續的血痢的人身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
4. 男婦傷寒溫病舌黑異治
男婦氣血異體。證治亦有大端不同者。男子氣壯。血不易瘀。舌黑耳聾。血絡痹也。為熱入血室。舌卷囊縮。血痹之甚筋失養也。亦有未及化熱。兩肋血絡先痹者。其證舌苔忽黃忽白。必帶灰黑。小便忽閉忽通。煩躁不能安眠。或有一邊不良於眠。其脈忽長忽短。忽洪忽緊。
全無定象。必得明醫。善攻其血。乃可治之。未有瘀不化黑不退。而病能愈者也。若婦人血盛。常有經水適來適斷。與病相觸。肝胃之絡。最易停瘀。舌黑譫語。事所常有。但耳不聾。乳不縮。不為敗證。即耳微聾而譫妄狂躁者。亦邪正相搏之象。惟聲息低微。不能轉側。乃在所忌。
白話文:
男婦氣血異體,證治亦有大端不同者。
男子氣壯,血不易瘀。舌黑耳聾,血絡痹也。為熱入血室。舌卷囊縮,血痹之甚筋失養也。
男性氣血旺盛,血液不易瘀滯。若出現舌頭發黑、耳聾等症狀,則可能是血脈阻塞所致。這是由於熱邪侵入血室,導致血脈不通。舌頭捲縮,則代表血脈阻塞嚴重,筋脈失養。
亦有未及化熱,兩肋血絡先痹者。其證舌苔忽黃忽白,必帶灰黑。小便忽閉忽通。煩躁不能安眠。或有一邊不良於眠。其脈忽長忽短,忽洪忽緊。
也有一些情況,在熱邪尚未侵入血室之前,兩肋的血脈就先阻塞了。這類患者的舌苔會忽黃忽白,並且伴有灰黑色,小便時而通暢時而閉塞,心煩意亂,無法安睡,甚至只有一邊無法入睡。脈搏也會忽快忽慢,忽強忽弱,毫無規律。
全無定象。必得明醫。善攻其血。乃可治之。未有瘀不化黑不退。而病能愈者也。
這種情況表現不一,必須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善於治療血脈阻塞的疾病,才能治癒。如果血瘀不化,舌頭不退黑,那麼病症是無法痊癒的。
若婦人血盛。常有經水適來適斷。與病相觸。肝胃之絡。最易停瘀。舌黑譫語。事所常有。但耳不聾。乳不縮。不為敗證。
女性由於血氣旺盛,經期不穩定,容易因病邪入侵而導致血瘀。肝胃部位的血脈最容易淤積,因此出現舌黑、神志不清等症狀,是常見現象。但只要耳朵沒有聾,乳房沒有萎縮,就不是嚴重的病症。
即耳微聾而譫妄狂躁者。亦邪正相搏之象。惟聲息低微。不能轉側。乃在所忌。
即使是出現耳朵略微失聰,並且伴隨神志不清、狂躁不安的症狀,也僅僅是邪氣與正氣相爭的表現。但如果聲音微弱,無法翻身,則非常危險,需要警惕。
其舌或藍或灰或黑。有僅在一偏。有全體皆透。均不得據為凶候。故治婦科傷寒溫病。起手即宜兼和血以防之。否則。病愈而絡瘀不淨。積為胃痛腰疼痼疾。又世以黑而芒刺為熱。濕潤為寒。然瘀血舌黑。雖熱而不生芒刺。有煙癮人。雖寒而亦見燥裂。在察其兼證以別之。蓋男子之血。
必因寒而瘀。因熱而瘀。因溫病過服寒劑。遏熱閉絡而瘀。女子不必因寒因熱邪。與血不必相入。而血能自瘀。故病愈。而黑不退者有之。
白話文:
舌頭可能呈現藍色、灰色或黑色,有時只在一邊,有時遍佈整個舌面,這些情況都不一定是凶兆。因此,治療婦科、傷寒、溫病時,一開始就應該兼顧活血化瘀,預防這種情況發生。否則,即使病好了,瘀血沒有清除乾淨,就會積聚成胃痛、腰痛等慢性病。
世俗認為舌頭黑且有芒刺是熱證,濕潤是寒證,但實際上瘀血導致的舌黑,雖然是熱證,卻不會出現芒刺;而有抽煙習慣的人,即使體質偏寒,舌頭也會乾燥裂開。因此,需要觀察其他症狀來辨別。
男性瘀血,通常是因為寒證或熱證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溫病治療時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熱邪被遏制,經絡阻塞而形成瘀血。而女性則不一定需要寒證或熱證,血氣不流通就能自行形成瘀血。所以,即使病好了,舌頭仍然發黑的情況也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