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傷寒論讀法十四條

亦有已及筋骨,而仍未入經脈之中者,故三陰亦有表證可汗也。既入經脈,必連臟腑,非可專恃汗法矣。其未入經脈時,所稱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及三陰病者,只是三陽三陰之部,非經也。

第六,須辨寒熱傳化之機。初傷固總是寒;日久有寒邪內陷者,是其人本內寒也。有寒去熱不解者,是其人陰不足也。寒邪內陷必下利,即所謂陰傳太陰也;其實即陽明之下陷耳。繼即少陽之氣陷,繼即少陰之氣陷,至厥陰肝氣亦陷,無復生機矣。始終總不離乎下利。若利早止於厥陰未陷之前,即不得死。止於厥陰已陷之後,息高時冒,陰氣竭矣。熱氣不解必秘結,必自汗,即所謂陽傳陽明也。此時,太陰之津液必已虧矣。治之失法,而少陰之精又虧,厥陰之血又虧。始終總不離乎秘結。非邪至陽明,即無復傳也;總不離乎陽明耳。

第七,須識傷寒溫病始異終同之說,不可執也。此只說得熱傳陽明一邊;其寒傳太陰,迥乎不同。傷寒有寒死證,無熱死證。陽明內實,非死證也;其有死者,皆由誤治。若溫熱病,則有自然一成不變之熱死證。

第八,須識合病並病之中,有真假之不同。前人分別合病並病,語多牽強。當是:兩陽同感,謂之合病;由此連彼,謂之並病。更有邪氣未及彼經,而彼經為之擾動者,其見證必有虛實之不同。如素胃寒者,一傷於寒,即口淡、即便滑。素陰虛者,一傷於寒,熱氣內菀,即喘喝、即口渴。豈真邪傳陽明太陰耶?但散其寒,諸證即瘳。亦有略須兼顧者,必其內虛之甚,預杜邪氣內陷之路也。

第九,須求寒熱氣化之真際。六經傳次,本不必依仲景篇次也。無如前人越經傳、表裡傳等語,說得過泥,並未靠定各經,切發其所以然。如少陽主經脈之津液;經脈灼干,即見少陽證。太陰主腸胃之津液;腸胃灼干,即見太陰證。陽明主腸胃之渣滓;渣滓燥結,即見陽明證。厥陰主筋膜之津液;筋膜枯索,即見厥陰證。少陰主下焦之氣化津液;津竭氣散,即見少陰證。此從熱化也。從寒化者,陽氣不足而下泄,寒水淫溢而上逆;總是何臟受傷,即何經見證。

第十,寒化熱化,各視本體之陰陽虛實。此語淺而極真。論中誤汗後,有為內寒者,有為內熱者;誤下後,亦有內寒者,有內熱者。若執過汗亡陽、過下亡陰之例,便不可通。故讀者以隨文生義為貴。夫六經乘虛而傳,寒熱隨偏而化也。

第十一,須知表裡之說。有形層之表裡,有經絡之表裡,有臟腑之表裡,有氣化之表裡。形層即前所謂皮膚肌肉筋骨,所謂部分也。邪在三陰之部,里而仍表,仍宜汗解。邪入三陽之經,表而已里,只有清化,即和解也。少陽半表半裡,亦有數解:以部位言,則外在經絡而內連三焦也;以氣化言,則表寒未清而裡熱已盛也。總是氣化燥結之象。

白話文:

傷寒論讀法十四條

有些病邪已經侵犯筋骨,但還沒進入經脈,所以三陰經也會有表證,可以發汗治療。但若病邪已經進入經脈,必然會影響到臟腑,就不能單純依靠發汗法了。在病邪未入經脈時,所說的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及三陰病,只是指三陽三陰的部位,並非指經脈本身。

第六,必須辨別寒熱轉化的機理。初期受寒,總是寒證;時間久了,有寒邪內陷的,是因為此人本身就內寒;有寒邪已去,但熱證卻不解的,是因為此人陰氣不足。寒邪內陷必定腹瀉,這就是所謂的陰邪傳入太陰經;實際上,這是陽明經之氣下陷;接著是少陽之氣下陷,再接著是少陰之氣下陷,直到厥陰肝氣也下陷,就沒有生機了。始終都離不開腹瀉。如果腹瀉及早停止,在厥陰之氣未陷之前,就能不死;如果等到厥陰之氣已經下陷之後,呼吸急促,面色蒼白,陰氣已經耗竭。熱邪不解必定便秘,必定自汗,這就是所謂的陽邪傳入陽明經。此時太陰經的津液必定已經虧損。如果治療方法失當,少陰經的精氣又虧損,厥陰經的血又虧損,始終都離不開便秘,除非邪氣到達陽明經,否則不會再傳變了,始終都離不開陽明經。

第七,必須認識傷寒和溫病的病程雖開始不同,但最終卻相同的道理,不可執著。這只說到了熱邪傳變到陽明經的情況,寒邪傳入太陰經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傷寒有寒邪致死的證候,沒有熱邪致死的證候;陽明經內實,並不是致死的證候;如果有死亡的,都是由於誤治。若論溫熱病,則有一成不變的熱邪致死的證候。

第八,必須認識合病和並病中,有真假之分的不同。前人區分合病和並病,說法多有牽強。應該是指兩種陽經同時受邪,稱為合病;由此經傳到彼經,稱為並病。還有一種情況是邪氣還沒有到達彼經,但彼經卻因此而受到擾動,其表現出的證候,必定有虛實不同的情況。比如素體胃寒的人,一受寒就口淡、腹瀉;素體陰虛的人,一受寒,熱氣內盛,就喘息、咳嗽、口渴,豈是真的邪氣傳到了陽明經和太陰經呢?只要散寒,諸證就能痊癒。也有些情況需要略微兼顧,那是因為體內虛弱得很厲害,預先堵住邪氣內陷的路徑。

第九,必須探求寒熱氣化變化的真相。六經的傳變次序,不必完全按照仲景的篇章次序。只是前人牽強附會六經傳變表裡等說法,說得過於牽強附會,並沒有真正把握住各經脈的特性,闡明其所以然。比如少陽經主宰經脈的津液,經脈乾燥就會出現少陽證;太陰經主宰腸胃的津液,腸胃乾燥就會出現太陰證;陽明經主宰腸胃的糟粕,糟粕乾燥結聚就會出現陽明證;厥陰經主宰筋膜的津液,筋膜枯燥就會出現厥陰證;少陰經主宰下焦的氣化和津液,津液枯竭,氣散就會出現少陰證。這是從熱化而言的;從寒化而言,是陽氣不足而下泄,寒水充盈而上逆。總是哪個臟腑受損,就會在哪個經脈上出現證候。

第十,寒化和熱化,都要根據本體的陰陽虛實來觀察。這句話淺顯卻極其真實。論中誤用發汗法後,有的變成內寒,有的變成內熱;誤用下法後,也有內寒的,也有內熱的。如果執著於過度發汗傷陽、過度下瀉傷陰的例子,就不能理解通透。所以閱讀此書,要隨文體會其義為貴。夫六經乘虛而傳,寒熱隨偏盛而變化。

第十一,必須知道表裡之說,有形體層面的表裡,有經絡的表裡,有臟腑的表裡,有氣化的表裡。形體層面,就是前面所說的皮膚、肌肉、筋骨,也就是局部。邪氣在三陰經的部位,雖然在裡,但仍屬表證,仍然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邪氣進入三陽經,雖然在表,卻已經影響到裡,只能用清熱化濕的方法,也就是和解的方法。少陽經半表半裡,也有多種解釋。從部位來說,它外在於經絡,內在連接三焦;從氣化來說,是表寒未清,而裡熱已盛,總體來說,是氣化乾燥結聚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