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傷寒論讀法十四條

傷寒,非奇病也;傷寒論,非奇書也。仲景據其所見,筆之於書,非既有此書,而天下之人依書而病也。其三陰三陽轉變之處,前人往往詞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氣,如何傳法,並不得如何傳法。讀者須消去此等臆見,每讀一段,即設一病者於此,以揣其病機治法,而後借證於書,不得專在文字上安排。

第一須辨傷寒為何等病。此本四時皆有之病也。但三時多有挾溫、挾濕、挾燥、挾風之異,其氣不專於寒,其膚腠疏鬆,初傷即兼二三經,再傳而六經已遍。惟冬時腠理固密,寒邪必先傷皮膚,以漸深入。故謂三時傷寒治法不同,則可;謂三時無傷寒,則不可。仲景是專論冬時傷寒。

惟即病於冬,與遲病於春,中多相間錯出。未曾分析,其遲病於春者,亦系專指寒病未及化熱者,與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旨不同。

第二須辨論中「寒熱」二字為何等氣。寒者,天地之邪氣也;熱者,人身之正氣也,為寒邪所束,不得宣發,鬱結而成,與寒邪是兩氣,非寒能化熱也。與溫熱病傷於天地之熱邪者不同。寒邪既散,即當陽氣伸而熱解。其有不解者,正氣久困、經脈凝滯,不能自運,抑或誤治使然。

第三須將「傳」字看得活,非邪氣有腳,能自初中轉變,步伐止齊也。病證變見何象,即為邪傷何經。如少陽主行津液,津液灼干,即少陽證;陽明主運渣滓,渣滓燥結,即陽明證。讀者須思何以頭痛、嘔吐、暈眩、脅脹?何以大便秘結、潮熱、自汗?不得渾之曰「邪入少陽故爾」也、「邪入陽明故爾」也,當在氣化上推求,不得專在部位上拘泥。

第四須辨初傷。有三陽、有兩感、有直中。太陽行身之後而主表,其時陽明、少陽決無不傷。內經曰:「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中於陽則溜於經,中於陰則溜於腑。」即仲景所敘太陽中風,鼻鳴、乾嘔,豈專太陽?但邪在大表,治法不外麻、桂、葛根。故不必多立名色。兩感、直中,皆因其人陽氣之虛,或邪氣之猛也。太陽、少陰、陽明、太陰皆有兩感;少陽、厥陰兩感殊少,直中亦然。少厥兩感,即陽氣蔑矣。直中與兩感不同者,兩感是一陰一陽同病,其邪相等;直中是邪甚於陰也,其陽一斷無不傷,但陰分之病較兩感為急。

第五須識「傷營傷衛」不能判然兩途。仲景「風則傷衛,寒則傷營」只略敘於麻黃證中,不過分析風寒所傷之偏重如此。其意側重在寒,是串說,非平說。況夫中風脈緩自汗,汗即營也;營液外泄,桂枝湯是充助營氣之劑。傷寒脈緊無汗,是衛氣為寒所拘;麻黃輕迅,是過營透衛以開表。其力正注於衛,何得謂風傷衛不傷營、寒傷營不傷衛?更何得以此劈分兩大綱?

○按:冬月腠理閉密,寒邪以漸而深。初傷皮膚,只在氣分,此時發之不必得汗,其邪自散。次傷肌肉,乃在津液,邪與汗俱,汗出邪退。次傷經脈,乃入血分;既入經脈,則或竄筋骨,或潰三焦而據臟腑。

白話文:

傷寒論讀法十四條

傷寒並非奇特的疾病,《傷寒論》也不是一本奇特的書。張仲景根據他所觀察到的病例,記錄在書中,並不是說有了這本書,天下人就都會依照書中所寫而生病。書中關於三陰三陽轉變的描述,前人常常用詞生硬,好像暗中有鬼物在操控邪氣,如何傳變、如何治療都講不清楚。讀者必須拋開這些臆想,每讀一段,就想像有一位病人,揣摩他的病機和治療方法,然後再對照書中的記載,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琢磨。

首先要辨別傷寒是什麼樣的疾病。這是一種四季都會發生的疾病,但在春夏秋三季,常夾雜溫、濕、燥、風等邪氣,其邪氣並非單純的寒邪。因為此時人體的皮膚腠理疏鬆,初次受邪就會累及兩三條經脈,病情傳變下去,六經都會受影響。只有冬天,人體腠理緻密,寒邪才會先傷及皮膚,逐漸深入。所以說,三季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這可以理解;但說三季沒有傷寒,那就錯了。仲景的書主要論述的是冬天的傷寒。

只是,冬日得病和遲至春季才發病的情況,常常交錯出現。《傷寒論》並沒有詳細分析那些遲至春季才發病的病例,其實這也是指寒邪引起的疾病,尚未化熱的階段,這和《內經》中“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說法不同。

其次,要辨明論中“寒熱”二字代表什麼樣的氣。寒,是天地間的邪氣;熱,是人體的正氣,因為寒邪的束縛而不能宣發,鬱結而成,它和寒邪是兩種不同的氣,並不是寒邪化成了熱邪,這和因天地間熱邪所引起的溫熱病不同。寒邪散去後,陽氣就能舒展,熱症也就會消退。如果熱症沒有消退,那是因為正氣長期受困,經脈阻塞,不能自行運行,或者因為治療失誤造成的。

再次,要靈活理解“傳”字,並不是說邪氣長了腳,能自己從這個部位傳到那個部位,步伐還那麼規律。疾病證候的變化表現出什麼樣的症狀,就說明邪氣侵犯了哪條經脈。例如,少陽經主司運行津液,津液乾涸,就是少陽證;陽明經主司運化糟粕,糟粕乾燥結聚,就是陽明證。讀者應該思考為什麼頭痛、嘔吐、暈眩、脅肋脹滿;為什麼大便秘結、潮熱、自汗。不要籠統地說,是因為邪氣入少陽,或邪氣入陽明。應該從氣機的變化去推求,不能只拘泥於病變的部位。

第四,要辨別初次受邪的情況,有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受邪,有兩感,有直中。太陽經循行於身體之後,主司肌表,此時陽明、少陽經必然也受損傷。《內經》說:“邪氣侵犯項部,則向下傳至太陽經;侵犯面部,則向下傳至陽明經;侵犯頰部,則向下傳至少陽經。侵犯陽經則循經而行,侵犯陰經則傳至腑臟。”這也就是仲景所描述的太陽中風,鼻塞、鳴聲、乾嘔,並不是單純的太陽經受邪。但邪氣主要在肌表,治療方法,不外乎麻黃、桂枝、葛根。

所以不必多立名稱。兩感和直中,都是因為陽氣虛弱,或者邪氣太盛。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四經都可能出現兩感;少陽、厥陰兩感較少,直中也是如此。少陰經兩感,就是陽氣衰竭了。直中與兩感不同的是,兩感是一陰一陽同時得病,邪氣力量相當;直中是邪氣盛於陰經,陽氣被阻斷,必然受損。只是陰經的病症,比兩感更為危急。

第五,要認識傷營和傷衛,不能絕對區分。仲景說,風邪傷衛,寒邪傷營,只是在麻黃湯證中略微提到,不過是分析風寒邪氣所傷的輕重而已,其重點在於寒邪,這是串聯式的講法,不是平列式的講法。況且,中風脈緩自汗,汗就是營氣;營液外泄,桂枝湯就是補充營氣的藥物。傷寒脈緊無汗,是衛氣被寒邪所拘束,麻黃性輕迅,是通過營氣以透達衛氣而開表。

其力量主要作用於衛氣,怎麼能說風邪傷衛不傷營,寒邪傷營不傷衛呢?更不能以此劃分兩大綱。按,冬月腠理閉密,寒邪逐漸深入,初次傷及皮膚,只在氣分,此時發病,不必出汗,邪氣就會自行消散;其次傷及肌肉,就侵犯到津液,邪氣和汗液同時排出,汗出邪退;再次傷及經脈,就進入血分,一旦入經脈,就會竄至筋骨,或者潰破三焦,侵犯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