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無端暴喘即是寒入命門傷寒雜病皆有之

無寒熱他病,飲食如常,忽然大喘。有行動即喘,靜臥稍減者;有行動稍可,不能正臥者。此二大病也,皆寒濕冷痰,注入命門之故。前證由於冬月伏寒,或多年久濕,自膝脛上衝少腹,過膀胱而入肺;亦有外循太陽經上行脊背而入肺者。必先見咳嗽,邪氣自下上逆,元氣浮動,不能歸窟,故動甚也。

後證由於冷痰發於陽明,循衝任而下溜。必先見兩乳間,隱隱不舒之兆;或發於脊背,循腰腎而下溜,必先有兩腰內隱隱痠脹之兆。冷痰有形,自上下撲,元氣遏抑,正臥則膻中氣愈不續,故臥甚也。

治法:前證宜仿寒濕腳氣疝氣奔豚法,逐邪下出;兼咳者,兼仿小青龍法,輕劑飯後,微開其上。後證宜生鹿角、紫石英、肉桂、澤瀉,直搗命門;佐生附子、石菖蒲以溫陽明衝任,狗脊、獨活、刀豆以溫腰脊。古方如赤丸、大建中湯、大烏頭煎、黑錫丹、破陰丹、半硫丸、三石寒食散,皆良方也。待痰開喘定,再視轉證,而隨調之。

曾診謝婦患前證,其脈兩寸短縮,關後洪弦,隱指動搖,如戰慄狀。以法治之,畏藥峻不肯服,逾月而逝。時在於春。

又診楊某患後症,其脈左關陷而不起,兩尺厥厥動搖,斷而不續。以法治之,三劑喘定,脈起且續矣。卻嫌太盛,戒曰:「宜靜養,而以斂陽安陰之藥調之,勿懈也。」奔走酒食如故,又止藥半月,喘復發,自服麻杏石甘湯而逝。時在於秋。楊自命精醫者也。予為言病勢甚險,根甚深,機甚微。將來邪氣出路,或在二便,或在於肺。幸發於秋,尚可從容調治;若發於春,神丹不及也。楊頗謂然,且𥘗示背有痰瘤,大如覆碗數十年,今忽消,以徵冷痰下溜之妙識也。而竟中途易轍,天命乎?人事乎?

又程某因冶遊宵征,忽於夜半後,冷氣自臍上衝,心慌氣浮,腦頂高搖,自汗不止,勢如欲脫。以生附子、肉桂子、胡蘆巴、桑螵蛸,加山萸、牛膝,一劑定,連十劑已。

又楊某因先患熱病,重用茯苓、澤瀉而愈,遂畏溫藥如鴆砒。一日胸痹氣窒,上下不續,呼吸抬肩,勢欲作喘。予曰:「非沉香、肉桂不可。」勉強服之,一劑定,四五劑已。此非自病,但因藥誤,故挽回較易也。

又按:暴喘與前篇水氣凌心證,若勢急藥力不及施,勢重藥力不能制,須灸膻中、關元,並灸肩井、缺盆、大椎,極效。關元在臍下三寸,以名中食三指橫度取之。

又嘗治風濕入絡,氣痹似喘,分上下前後灸法,厥功甚偉,附錄於此。凡脊背氣下引,不能升提,甚至尾間兩臀墜脹者,灸肓門、胃倉,兼灸章門。肓門當腰外兩旁各三寸,所季肋骨上縫中;胃倉又在其上一肋骨縫中也。

胸前氣下陷,不能升提,甚至臍腹墜脹者,灸關元及臍旁肓俞及章門,或兼灸乳下兩旁食竇。

胸背繞肩上氣壅塞,呼吸不舒者,灸肩井、大椎、缺盆,亦或兼灸食竇及膈俞也。

若鼓脹作喘者,灸上諸穴外。

白話文:

無端暴喘,即是寒邪入侵命門,寒症雜病皆有此症。患者並無寒熱等其他疾病,飲食正常,卻突然劇烈喘息,稍有活動就喘,靜臥時略微減輕,能稍微活動,但無法平躺,這都是嚴重的疾病,都是寒濕、冷痰阻塞命門所致。

初期症狀,多因冬季受寒,或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寒邪從膝蓋脛部往上衝,經少腹、膀胱而入肺;也可能沿著太陽經循行,上行脊背而入肺。患者必然先有咳嗽,邪氣由下往上逆,元氣浮動,無法歸於正位,所以活動時喘息加劇。後期症狀,則因冷痰從陽明經發病,循衝脈、任脈而下行,患者必然先感覺兩乳之間隱隱不適,或從脊背發病,循腰腎而下行,必然先感覺兩腰隱隱痠脹。冷痰凝聚成形,從上往下衝擊,元氣受阻,平臥時膻中氣機更難以運行,所以平臥時喘息加劇。

治療方法:初期症狀,宜仿效治療寒濕腳氣、疝氣、奔豚氣的方法,驅逐邪氣,使其排出體外;同時伴有咳嗽者,還要參考小青龍湯加減,藥量輕一點,飯後服用,稍微加大藥力。後期症狀,宜用生鹿角、紫石英、肉桂、澤瀉,直接搗碎敷貼在命門穴位,輔以生附子、石菖蒲溫補陽明經、衝脈、任脈;再用狗脊、獨活、刀豆溫補腰脊。古方如赤丸、大建中湯、大烏頭煎、黑錫丹、破陰丹、半硫丸、三石寒食散,都是有效的方劑。待痰液排出,喘息平定後,再觀察病情轉變,再根據情況調整治療。

曾診治一位謝姓婦女,患有初期症狀,脈象兩寸短縮,關脈洪大弦急,隱約可見脈搏跳動,猶如戰慄一般。按照方法治療,但她畏懼藥物猛烈,不肯服用,一個多月後去世,時值春季。又診治一位楊姓男子,患有後期症狀,脈象左關脈沉陷不起,兩尺脈微弱跳動,斷斷續續。用方治療,三劑藥後喘息平定,脈象也恢復正常,但他卻認為藥力太強,於是告誡他宜靜養,服用斂陽安陰的藥物調理,不可鬆懈。但他卻仍舊奔走勞累,飲酒作樂,停藥半個月後,喘息再次發作,自行服用麻杏石甘湯而亡,時值秋季。楊某自稱是精通醫術,我曾告訴他病情凶險,病根深,症狀隱蔽,邪氣排出之路,可能在大小便,也可能在肺部。幸好發病在秋季,尚可從容治療,若發病在春季,即使是神丹妙藥也無濟於事。楊某也覺得有道理,並指給我看背部有痰核,像碗口那麼大,已經數十年了,現在忽然消失了,以此證明冷痰下行的確妙不可言。然而最終還是半途而廢,是天命還是人力所致呢?

又一位程姓男子,因夜遊享樂,突然在半夜之後,寒氣從臍部往上衝,心慌氣浮,頭頂搖晃,自汗不止,病情危急。用生附子、肉桂、子胡蘆巴、桑螵蛸,加山茱萸、牛膝一劑藥就見效,連服十劑痊癒。又一位楊姓男子,先前患熱病,大量服用茯苓、澤瀉而痊癒,因此害怕溫熱藥物如同毒藥一般。有一天,胸部阻塞,氣息不通,呼吸困難,肩膀上抬,似將要喘息。我說必須用沉香、肉桂,他勉強服用,一劑藥就見效,四五劑後痊癒。這不是他本身的疾病,而是因為藥物誤用,所以比較容易挽回。

另按:暴喘與前文所述水氣凌心證,若病情危急,藥力不及施治,病情嚴重,藥力無法控制,必須灸刺膻中、關元穴,以及肩井、缺盆、大椎穴,療效甚佳。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橫量取之。曾治療風濕入絡,氣機痹阻,類似喘息的症狀,分上、下、前、後施灸,效果非常顯著,附錄於此。凡脊背氣機下陷,不能上升,甚至尾閭、兩臀墜脹者,灸刺肓門、胃倉穴,並灸刺章門穴。肓門穴位於腰部外側,從兩側肋骨向上三寸,胃倉穴位於肓門穴上一肋骨縫隙中。胸前氣機下陷,不能上升,甚至臍腹墜脹者,灸刺關元穴及臍旁的肓俞穴和章門穴,或兼灸刺乳房下兩側的食竇穴。胸背、繞肩部氣機壅塞,呼吸不暢者,灸刺肩井、大椎、缺盆穴,或兼灸刺食竇穴和膈俞穴。若脹滿而喘息者,除了灸刺上述各穴外,還需灸刺水分、天樞、水道穴,以及臀部兩側。每次灸刺各穴後,都需兼灸刺肩井穴二三壯,以防火力上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