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傷寒醫訣串解》~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陽明篇

問曰。陽明外證云何。答曰。身熱。肌肉蒸蒸然熱達於外。與太陽表熱不同。汗自出。熱氣內盛。濈濈然汗溢於外。與太陽之自汗不同。不惡寒。外寒已解。反惡熱。裡熱已盛也。沈堯封云。此節合上一節。為陽明證一內一外之提綱。只因有胃家實之病根。即現熱盛汗出之病證。不惡寒反惡熱之病情。必內外俱備。方是陽明之的證。

陽明本燥而標陽。若不得中見太陰之濕化。其燥氣陽熱太盛。則為胃家實之病。故仲景以胃家實為此證提綱。雖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分。而其為胃家實則一也。且更合之外證。自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便知胃家實證。有諸中而見諸外。愈可定其為真陽明也。其證雖有在表宜從汗解者。

須知汗出多。脈微。宜桂枝湯。無汗而喘。脈浮。宜麻黃湯。二者俱太陽證而屬之陽明者。以其不頭痛項強故也。若惡寒已罷。二方必不可用。且陽明提綱。重在裡證。所以論中以此條別作一章也。

至於陽明本證。有自受證。有轉屬證。有邪盛證。有正虛證。有能食不能食證。有寒冷燥熱證。有從樞從開證。有名同而實異。源一而流分證。治之者不得其緒。如治絲而棼之也。

何謂自受。病起於陽明本經自為之病。其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病自內達外之表證。其有得之一日。不待解散。而二日惡寒自罷。即自汗出而發熱。為風寒入於陽明本經之表證。此陽明自受之大略也。何調轉屬。凡太陽病。過汗亡其津液。致胃中乾燥而轉屬者固多。

亦有本太陽病。初得時發汗不徹。太陽標熱之氣。不能隨汗而泄。即與陽明燥氣。混為一家而轉屬者。亦有發熱無汗。嘔不能食。其時即伏胃不和之病機。不因發汗。而自濈濈然汗出為轉屬者。更有誤下而轉屬者。此陽明病轉屬之大略也。何以謂正虛。本篇第十六節云。陽明病。

不能食。胃中虛冷。攻其熱必噦。言胃腑之虛也。第十七節云。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此言經脈之虛也。第十八節云。無汗。身如蟲行皮中狀者。虛故也。此言皮腠之虛也。論雖無方。大抵不外溫補之法。第二十六節云。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以嘔則胃氣虛。雖有陽明實熱之證。不可誤攻而致死。此言胃氣虛不可下也。第二十七節云。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論止言心下。而不及腹。止言硬滿。而不兼痛。且心下為陽明之膈。膈實者腹必虛。腹中之虛氣閉於陽明之部。

若誤攻之。則穀氣盡而下利死矣。此言真虛假實者不可下也。第十八節云。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以陽明之脈。上循於面。不知熏解之法而誤攻之。則變為發熱色黃。小便不利等症。此言外實內虛不可下也。須知陽明證。雖以胃家實為提綱。惟不得中見太陰之濕化。

白話文:

陽明篇

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

答:身體發熱,肌肉感覺蒸蒸然,熱氣瀰漫到體表,這和太陽病的表熱不同。病人會自汗,熱氣內盛,汗液大量溢出,這和太陽病的自汗也不同。他不怕冷,因為外寒已解,反而怕熱,這是裡熱盛的表現。沈堯封說,這一段和上一段合在一起,是陽明病內外症狀的綱領。因為有胃實的病根,所以出現熱盛自汗的病症,不怕冷反而怕熱,必須內外症狀都具備,才是陽明病的確診。

陽明經本就乾燥而陽氣盛,如果沒有太陰經的濕氣來調節,其燥熱之氣過盛,就會導致胃實的病症。所以張仲景以胃實為此病的綱領。雖然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等區分,但它們都是胃實。而且,結合外在症狀:自發熱、自汗、不怕冷反而怕熱,就能知道是胃實證。內在病理反映到外在症狀上,更能確定是真正的陽明病。雖然有些陽明病表證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但必須知道,如果汗出很多,脈搏微弱,應該用桂枝湯;如果無汗而喘息,脈搏浮,應該用麻黃湯。這兩種情況都是太陽病但屬於陽明病的範疇,因為它們沒有頭痛和項強的症狀。如果惡寒已經消失,這兩個方劑就不能用了。而且陽明病的綱領,重點在裡證,所以論述中將此條另立一章。

至於陽明病本身,有自發的病症,有由其他病轉屬的病症,有邪氣盛的病症,有正氣虛的病症,有能吃但吃不下症狀的病症,有寒熱燥濕等症狀的病症,有從樞機到開闔的病症,有名稱相同但實質不同的病症,病因相同但症狀分歧的病症。治療的人往往摸不著頭緒,如同解開亂絲一樣。

什麼叫自發?就是疾病起源於陽明經本身,其外在症狀是身體發熱,自汗,不怕冷反而怕熱,這是陽明病從內到外的表證。如果一天內就好了,不需要散寒解表,而兩天後惡寒消失,然後開始自汗出然後發熱,這是風寒入侵陽明經的表證。這就是陽明病自發病的大致情況。什麼叫轉屬?凡是太陽病,因出汗太多損傷津液,導致胃中乾燥而轉屬陽明病的很多。

也有本是太陽病,初期發汗不透,太陽經表熱之氣不能隨汗排出,就與陽明經的燥熱之氣混在一起而轉屬陽明病的。還有的發熱無汗,嘔吐不能進食,此時已經有了胃失和諧的病機,不是因為發汗,而是自汗大量出而轉屬陽明病的。還有誤用瀉下藥而轉屬陽明病的。這就是陽明病轉屬的大致情況。為什麼說正氣虛?本篇第十六節說:陽明病不能進食,胃中虛冷,攻其熱必導致嘔吐,說明胃腑虛弱。第十七節說:脈搏遲緩,吃東西不易飽,飽了就稍微煩躁,頭暈,必然小便不利,這是將要發展成谷氣不足,即使瀉下,腹部仍然脹滿,這是說明經脈虛弱。第十八節說:無汗,身體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這是虛弱的表現,這是說明皮毛虛弱。雖然文中沒有藥方,但大多數都是溫補的方法。第二十六節說:傷寒嘔吐很多,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可攻治,因為嘔吐則胃氣虛弱,即使有陽明實熱的症狀,也不可誤用攻法而致死,這是說胃氣虛弱不可瀉下。第二十七節說:心下堅硬脹滿,不可攻治,攻治了泄瀉不止就會死亡。文中只提到心下,而沒有提到腹部,只說堅硬脹滿,而沒有兼有疼痛。而且心下是陽明經的膈,膈實則腹部必然虛弱,腹部虛弱之氣閉塞於陽明經部位,如果誤用攻法,則穀氣耗盡而瀉下致死,這是說真虛假實不可瀉下。第十八節說:面色紅赤,不可攻治,攻治必然發熱黃疸,小便不利,因為陽明經的脈絡上行於面部,不知道用溫和的方法疏通,誤用攻法,則會變成發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這是說外實內虛不可瀉下。必須知道,陽明病雖然以胃實為綱領,但是沒有太陰經的濕氣來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