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二 (3)
卷二 (3)
1. 陽明篇
陽明愈實,而中見愈虛。前此注家,不知從此發揮,以致患陽明證者,以白虎承氣枉死幾千萬人也。
何謂邪實?論中陽明腑證,皆熱邪為病。然熱邪散漫於內外,大渴大汗,宜用白虎逐熱而生液;熱邪結聚於腸胃,潮熱譫語,宜用承氣逐熱而蕩實。二方均為陽明腑病而設。誤用之,便致殺人。第四十一節三陽合病末一句云:若自汗出者,主用白虎湯,可以得其大要;而三承氣湯各有所主。
陽明證不吐不下,雖胃氣不虛,而胃絡上通於心,可因其心煩一證,而知其胃氣不和,可與調胃承氣湯。二十九節已有明文也。至於大承氣證,於其脈遲,則知其陽邪盡入於裡陰;又於其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五者之中,更取出里證最確者,曰:不惡寒而潮熱。
言熱邪盡入於胃,必變身熱為潮熱也。且於里證中,而知其大便硬之最確者,曰:手足濈然而汗出。言胃主四肢;若大便已硬者,必通身熱蒸之汗,自斂而變為手足濈然之汗,方為大承氣之的證。否則不過燥屎不行,只為小承氣證耳。然而小承氣亦不可以輕用也。不大便六七日,欲知其有燥屎與否,少與小承氣湯試之。湯入腹中而轉失氣者,可再用之;若不轉失氣者,此為胃氣之虛,初硬後溏,必致不能食而脹滿,不能飲而作噦矣。論中二十九節,三十節,三十一節,當潛心體玩。至於譫語,諸家皆謂邪實;然論中三十二節,有實則譫語,虛則鄭聲之分。本節直視為精氣已奪,喘滿為脾肺不交,下利為脾腎不固;此皆譫語虛脫之死候。其餘自三十三節至四十三節,實邪固多,而亦不可概認為實邪之為病也。
張隱菴云:凡譫語乃心主神氣內虛,言主於心,非關於胃;胃燥譫語而用承氣,乃胃絡不能上通於心,胃氣清而脈絡能通之義。仲景示以法,不可泥於法也。
何謂能食不能食?若中風則能食,以風能鼓動陽明之氣也;若中寒則不能食,以寒能拒閉陽明之氣也。中寒之旨,詳於第十九節;中風之旨,詳於第二十節。意以寒為陰邪而下行,故無汗而小便利;風為陽邪而上行,故不惡寒而頭眩。寒則嘔不能食,風則能食;寒則頭痛,風則咽痛。此陽明有風寒之別也。何謂寒冷燥熱之分?本篇第四十四節云:脈浮而遲,虛寒之脈也。其云表熱者,陽明戊土不能下合少陰癸水,而獨主乎外也;其云裡寒者,少陰癸水不能上合陽明戊土,而獨主乎內也;其云下利清穀者,戊癸不合,而下焦生陽不升也,以四逆湯為主治。
第四十五節云:胃中虛冷者,言中焦土氣虛冷也;其云不能食者,中焦虛冷,夫其消穀之用也;其云飲水則噦者,兩寒相得而為噦也。論中未出方,而理中湯堪為主治。推之第六十節云: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與此節亦互相發明也。第四十六節云:脈浮發熱者。
白話文:
陽明篇
陽明病症,愈是實證,病情越深反而看似虛證。以前的註解者,都不懂得從這點深入闡述,導致許多陽明證患者,因為誤用白虎湯或承氣湯而枉死,其數以千萬計。
什麼叫做邪實?論述中陽明腑證,都是熱邪作祟。但熱邪分佈於內外,表現不同:熱邪散佈於內外,則大渴大汗,宜用白虎湯來清熱生津;熱邪聚集於腸胃,則潮熱譫語,宜用承氣湯來攻下熱邪,蕩滌積滯。這兩種方劑都是針對陽明腑病而設,誤用就會致命。 在第四十一節「三陽合病」的最後一句說:「若自汗出者,主用白虎湯」,這句話可以抓住其大要;而三種承氣湯則各有其適應症。
陽明證不吐不瀉,雖然胃氣不見得虛弱,但胃絡上通於心,可以從心煩這個症狀,看出胃氣不和,此時可以用調胃承氣湯,這在第二十九節已有明確記載。至於大承氣湯的適用症狀,如果脈象遲緩,則可知陽邪已經深入陰分;此外,如果汗出而不惡寒,身重、氣短、腹滿、喘息,這五種症狀中,最能確定是裡證的,就是「不惡寒而潮熱」。
這表示熱邪已經深入胃部,必然會將身熱轉變成潮熱。而且,在裡證中,最能確定大便乾燥的症狀是「手足濈然汗出」。因為胃主四肢,如果大便已經乾燥,必然是全身熱蒸的汗,收斂而轉變成手足濈然細汗,這才是使用大承氣湯的準確證據。否則,只是大便乾燥不通,只是小承氣湯的適應症而已。然而,小承氣湯也不能輕易使用。如果大便不通六七天,
想要知道是否有燥屎,可以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試探。湯藥入腹後能促進腸蠕動的,可以再次服用。如果不能促進腸蠕動,這是胃氣虛弱的表現,大便先硬後溏,必然會導致食慾不振而脹滿,飲水也引起呃逆。論述中第二十九節、三十節、三十一節,應當細心研讀體會。至於譫語,諸家都認為是邪實,但是論述中三十二節,有「實則譫語,虛則鄭聲」的區分。
本節則直接視為精氣已衰,喘滿為脾肺氣機失調,下利為脾腎虛弱,這些都是譫語虛脫將死的徵兆。其餘從三十三節到四十三節,固然多是實邪,但也不能一概而論都認為是實邪作祟。張隱庵說:「凡譫語都是心主神明內虛」。意思是說,譫語主要在於心,不在於胃。胃燥而譫語而使用承氣湯,是因為胃絡不能上通於心,胃氣清肅,脈絡才能暢通。
張仲景用藥講究法度,但不可拘泥於法度。
什麼是能食不能食?如果中風則能食,因為風能激動陽明之氣;如果中寒則不能食,因為寒能阻遏陽明之氣。中寒的詳解在第十九節,中風的詳解在第二十節。意思是寒屬陰邪而下行,所以無汗而小便頻數;風屬陽邪而上行,所以不惡寒而頭暈。寒則嘔吐不能進食,風則能食;寒則頭痛,風則咽痛。
這就是陽明病有風寒之分的區別。什麼是寒冷燥熱之分?本篇第四十四節說:「脈浮而遲,是虛寒的脈象」。它說「表熱」是因為陽明戊土不能下合少陰癸水,而獨主於外;它說「裡寒」是因為少陰癸水不能上合陽明戊土,而獨主於內;它說「下利清穀」是因為戊癸不相合,而下焦陽氣不升,以四逆湯為主治。
第四十五節說:「胃中虛冷」,指的是中焦土氣虛冷;它說「不能食」是因為中焦虛冷,影響了消化吸收的功能;它說「飲水則呃逆」是因為兩種寒邪互相影響而導致呃逆。論述中沒有列出方劑,但理中湯可以作為主治。推而廣之,第六十節說:「食谷欲嘔」,屬於陽明病,吳茱萸湯主治,這和本節互相印證說明。第四十六節說:「脈浮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