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陽明篇
(陽明主裡。外候肌肉。內候胃中。)
何謂陽明經症。曰。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反惡熱是也。有未罷太陽已罷太陽之辨。若兼見頭痛惡寒。是太陽症未罷。自汗脈緩。宜桂枝湯。項背強𠘧𠘧。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無汗脈浮。宜麻黃湯。項背強𠘧𠘧。葛根湯主之。
若無頭痛惡寒。但見壯熱口渴。是已罷太陽。為陽明經之本症。宜白虎湯主之。
何謂陽明腑症。曰。潮熱譫語。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滿大便硬。是也。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之辨。
本太陽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陽之熱。乘胃燥而轉屬陽明。其症小便數。大便硬。傷寒論謂之脾約。宜麻仁丸。以上言太陽陽明之症也。
本少陽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少陽之邪。乘胃燥而轉屬陽明。為大便結燥。傷寒論謂為大便難。以蜜煎膽汁導之。以上言少陽陽明之症也。
病人陽氣素盛。或有宿食外邪傳入。遂歸於胃腑。傷寒論謂為胃家實。宜以三承氣湯下之。以上言正陽陽明之症也。陽明在經。未離太陽。宜汗之。既離太陽。宜清之。在腑。審其輕重。宜下之。若在經絡之界。汗之不可。清之不可。下之不可。宜用吐法。柯韻伯云。除胃實症。
其餘如虛熱咽乾。口乾口苦。舌苔。腹滿煩燥。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陽明表症。仲景制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則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除矣。煩熱既除。則胃外清。自不致胃中之實。
所以為陽明解表之聖劑。
內經云。陽明之上。燥氣治之。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又曰。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見。從中見者。以中氣從化也。又曰。陽明為闔。又熱病論曰。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傷寒多發熱。而此獨身熱者。蓋陽明主肌肉。身熱尤甚也。邪熱在胃則煩。故不得舒臥也。
傷寒論云。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本太陽病不解。太陽之標熱。合陽明之燥熱。以致脾之津液。為其所灼而窮約。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燥為陽明之本氣。燥氣太過。無中見濕土之化而實。少陽陽明者。
發汗利小便。胃中燥。煩而實。大便難是也。少陽之上。相火治之。少陽病誤發汗。誤利小便。則津液竭。而相火熾盛。胃中燥實。而大便難矣。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言陽明病雖有三者之分。而其為胃家實則一也。此節為陽明病之提綱。沈堯封云。胃家實言以手按胃中實硬也。柯韻伯云。不大便利便。是胃家實。尤在涇云。凡傷寒腹滿。便閉。潮熱。轉失氣。手足濈濈汗出等證。皆是胃家實。三說不同。均存之以互參。
白話文:
陽明篇
陽明經主裡,外在肌肉表現症狀,內在胃部。
什麼是陽明經的症狀呢?就是身熱、目痛、鼻乾、睡不著,並且惡心反胃、發熱。這之中又有太陽病尚未痊癒與太陽病已痊癒的區別。如果同時出現頭痛、惡寒,表示太陽病的症狀尚未消失,伴隨自汗、脈緩,應該服用桂枝湯。如果項背強直疼痛,則應該服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沒有汗、脈浮,應該服用麻黃湯;項背強直疼痛,則服用葛根湯。
如果沒有頭痛、惡寒,只是出現壯熱口渴,表示太陽病已痊癒,這是陽明經的本症,應該服用白虎湯。
什麼是陽明腑的症狀呢?就是潮熱、神志不清、手足腋下自汗,腹部脹滿,大便秘結。這之中又有太陽與陽明、少陽與陽明、正陽與陽明的區別。
本為太陽病,治療方法錯誤,耗損津液,導致太陽的熱邪乘虛而入,乾燥的胃轉而屬於陽明。其症狀是小便頻數、大便秘結,《傷寒論》稱為脾約,應該服用麻仁丸。以上是太陽與陽明的症狀。
本為少陽病,治療方法錯誤,耗損津液,導致少陽的邪氣乘虛而入,乾燥的胃轉而屬於陽明,導致大便乾燥結實,《傷寒論》稱為大便困難,可以用蜜煎膽汁來通導。以上是少陽與陽明的症狀。
病人陽氣原本旺盛,或者有宿食,外邪入侵,最終侵犯胃腑,《傷寒論》稱為胃家實證,應該用三承氣湯攻下。以上是正陽陽明的症狀。陽明病在經,尚未脫離太陽,應該發汗;已經脫離太陽,應該清熱;在腑,則要根據輕重,攻下;如果在經絡交界處,發汗、清熱、攻下都不適用,應該用吐法。柯韻伯說,除了胃實證。
其餘如虛熱咽乾、口乾口苦、舌苔異常、腹脹煩躁、睡不著、消渴但小便不利,凡是胃以外的症狀,都是陽明表證。《傷寒論》的汗劑,是疏通太陽表邪的出路;吐劑,是疏通陽明表邪的出路,讓心腹的濁邪從口中排出,一吐則心腹舒暢,表裡的煩熱都消除。煩熱消除後,胃外清淨,就不會導致胃中實證。
所以它是陽明解表聖劑。
《內經》說,陽明之上是燥氣,這是本;本之下是中;中之下是標。又說,陽明病不從標本治,從中治。從中治,是因為從中氣化而治。又說,陽明為闔。又《熱病論》說,二日陽明受邪。陽明主肌肉,其脈循鼻旁,絡於目,所以身熱、目痛、鼻乾而睡不著。傷寒多發熱,而這個單獨身熱,是因為陽明主肌肉,身熱尤其嚴重。邪熱在胃則煩躁,所以睡不著。
《傷寒論》說,問: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是什麼意思?答:太陽陽明,就是脾約;本為太陽病,沒有治好,太陽表熱和陽明的燥熱結合,導致脾的津液被灼傷而不足。正陽陽明,就是胃家實證;燥是陽明之本氣,燥氣過盛,沒有中氣濕土的化解而實。少陽陽明,是發汗利小便後胃中乾燥,煩躁而實,大便困難。少陽之上是相火,少陽病誤用發汗、利尿的方法,則津液耗損,相火熾盛,胃中乾燥而實,大便困難。
陽明病,就是胃家實證。雖然陽明病有三種區分,但都是胃家實證。這段是陽明病的綱領。沈堯封說,胃家實是指用手按壓胃部感到堅硬。柯韻伯說,大便不通暢就是胃家實證。尤在涇說,凡是傷寒腹部脹滿、便秘、潮熱、氣機阻滯、手足自汗等症狀,都是胃家實證。三種說法不同,都保留下來互相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