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傷寒醫訣串解》~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少陰篇

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六句。言少陰上咳下利之證。被火則精竭神越而譫語。小便必難。戒其勿發少陰汗。慮其虛也。其第五節原文云。少陰病。脈沉細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三句。言少陰自有表裡。脈沉而發熱。為少陰表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法。脈細而沉。

數而不發熱。為少陰里。不可發汗。其第六節云。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澀弱者。復不可下之六句。言脈微為亡陽。不可發汗以傷陽。若兼見尺脈弱澀為亡陰。更不可復下以傷陰。自第二節至此。皆著眼於虛之一字以立論也。

請再言欲愈之證。第七節大旨。以脈緊為寒。至七八日緊去。而發煩自下利。脈微手足溫。此少陰之寒。得陽明之熱。為戊癸之合化而愈也。第八節大旨。下利自止。得手足溫之吉候。雖惡寒蜷臥而可治。以其得中土之氣而愈也。第九節提出自煩欲去衣被。雖惡寒而蜷可治。

以得君火之氣而可治也。第十節少陰中風。風為陽邪。陽寸應浮。陰尺應沉。大旨以陽得微而外邪不復入。陰得浮則內邪從外出而欲愈。言外見中風。而可推及傷寒矣。第十一節言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時。上二句。指出陽生於半子而病解。並結上數節。少陰得陽則解之義也。

雖貴得陽。陽者太陽之標陽也。既知得標陽之熱化則生。亦當知熱化太過而亦成病。第十二節云。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言少陰而得太陽之標陽也。又云。脈不至。灸少陰七壯。言不得太陽標熱之化而下陷。灸之以啟在下之陽也。第十三節云。少陰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動便血也。言少陰熱化太過。移於膀胱。膀胱主外。為一身發熱。膀胱為胞之室。胞為血海。熱邪內干而為便血也。第十四節云少陰病。但厥無汗。熱化太過而行於里而為厥。若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

為難治。言少陰熱化太過而厥。誤汗反增其熱。蓋主內經厥論起於足下。以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裡。今誤發少陰汗。激動少陰熱化之邪。自下逆上。名曰厥。少陰原為少血之藏。動其陰血而脫出。名曰上竭。為難治之證。

若夫不得太陽標陽。則為陰寒之症。不止難治。而為不治之死證。自第十五節。以及第二十節。各有妙義。第十五節云。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蓋以少陰之脈起足心。至俞府。行身之前。外呈而為寒。內陷而為利。真陽絕不行於手足而為逆冷。此言少陰之寒。

不得太陽標陽之死證也。第十六節云。少陰病。吐利躁煩。四肢逆者死。蓋少陰上下水火陰陽之氣。全賴中土以交合。今吐利躁煩。陰陽水火之氣頃刻離決。四肢逆冷。土氣已絕。此言少陰不得中土之交之死證也。第十七節云。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蓋以陰竭於下而利止。

白話文:

少陰篇

少陰病症是因火氣侵襲所致,患者小便必定困難,這是因為強行發汗傷及少陰的緣故。這六句話描述了少陰上咳下利的症狀,火熱侵襲則精氣耗竭,神志不清而出現譫語,小便必定困難,應當避免發汗,以免加重虛弱。第五節原文提到,少陰病,脈象沉細而數,病邪在裡,不可發汗。這說明少陰經有表裡之分,脈象沉而發熱,屬少陰表證,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脈象細而沉,數而不發熱,屬少陰裡證,不可發汗。第六節提到,少陰病脈象微弱,不可發汗,因為這是陽氣衰敗的表現。陽氣已虛,如果尺脈澀弱,更不可服用下瀉的藥物。從第二節到此,都著重於「虛」這個字來立論。

接下來說明疾病痊癒的徵兆。第七節主要講述,脈象緊代表寒證,如果經過七八天脈象緊緊的感覺消失,並出現煩躁、下利、脈象微弱、手足溫暖的現象,這是少陰寒證得到陽明熱氣的溫煦,戊癸合化而痊癒。第八節主要講述,下利停止,手足溫暖是吉利的徵兆,即使惡寒蜷臥也可治療,因為這是得到脾土之氣而痊癒。第九節提到,患者煩躁想脫衣被,雖然惡寒蜷臥,卻可以治療,這是因為得到君火之氣而痊癒。第十節講述少陰中風,風邪屬陽邪,陽氣部位(寸關脈)應浮,陰氣部位(尺脈)應沉。主要意思是陽氣略有恢復,外邪不再入侵;陰氣部位脈象浮現,表示內邪從外排出,病情將痊癒。這說明從外在表現判斷中風,也可推及傷寒。第十一節說明少陰病將要痊癒時,在子時到寅時之間,指出陽氣在半夜子時開始生髮,疾病因此而痊癒,並總結了前面幾節關於少陰得陽則解的意義。

雖然貴在得到陽氣,但這裡的陽是指太陽經的標陽之氣。既然知道得到標陽的溫煦之氣就能痊癒,也應該知道溫煦過度也會成病。第十二節提到,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手足不發冷,反而發熱,則不會死亡,這是因為少陰得到了太陽經的標陽之氣。又說,如果脈象摸不到,應灸刺少陰穴七壯,這是因為沒有得到太陽經標陽之氣的溫煦而下陷,用灸法來激發下焦的陽氣。第十三節提到,少陰病八九天,全身手足都發熱,這是因為熱邪在膀胱,必定會出現便血。這是少陰熱化過度,移至膀胱,膀胱主外,所以全身發熱;膀胱是胞宮的居所,胞宮是血海,熱邪內侵而導致便血。第十四節提到少陰病,只是厥逆沒有汗,這是熱化過度而深入臟腑導致厥逆。如果強行發汗,必定會引起出血,不知道會從哪裡流出,可能是從口鼻,可能是從眼睛流出,這叫做下厥上竭,是很難治療的。這是少陰熱化過度而厥逆,誤用發汗反而增加熱邪,厥證的病理根據內經的記載,源於足部,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裡,現在錯誤地發少陰汗,激動少陰熱化之邪,從下逆上,名曰厥;少陰本來就是少血的藏府,動其陰血而使之脫出,名曰上竭,是很難治療的症狀。

如果得不到太陽標陽之氣,則屬於陰寒的症狀,不僅難治,而且是不治之症,必死無疑。從第十五節到第二十節,各有其精妙的論述。(原文缺失後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