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傷寒醫訣串解》~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太陰篇

原因腹時痛而言。此從正面審到對面以立法。又於暴煩下利十餘行自止節。言其愈尚未言方。此從腐穢既下後。而想到不自下時之治法。是於無方處互明方意以通權。此為下半截。總而言之。四逆輩桂枝湯。及桂枝加芍藥。桂枝加大黃湯。皆太陰病之要劑。若不渴則四逆輩必須。

若脈弱則芍黃等慎用。脈浮有向外之勢。桂枝湯之利導最宜。煩疼當未愈之時。桂枝加芍藥湯亦可通用。原文雖止八條。而諸法無有不具。柯韻伯等增入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白散麻仁丸等方。欲廣其用。反廢其活法。大抵未讀聖經之前。先聞砭剝叔和之語。謂非經文。無不可以任意增減移易。

致有是舉耳。

按沈堯封云。太陰陽明。俱屬土。同主中州。病則先形諸腹。陽明為陽土。陽道實。故病則胃家實而非滿也。太陰為陰土。陰道虛。故病則腹滿而不能實也。凡風燥熱三陽邪犯陽明。寒與溫二陰邪犯太陰。陽邪犯陽則能食而不嘔。陰邪犯陰則不能食而吐。陽邪犯陽則不大便。

陰邪犯陰則自利。證俱相反可認。若誤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在陽邪則懊憹而煩。在陰邪則胸下結硬。倘再誤攻。必致利不止而死。此太陰病之提綱。凡稱太陰。俱指腹滿言。

按柯韻伯云。內經云。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嗌乾。此熱傷太陰。自陽部注經之證。非論中所云太陰自病也。仲景以太陰自病為提綱。因太陰主內。故提綱中不及中風四肢煩疼之表。又為陰中之至陰。故提綱中不及熱病嗌乾之證。太陰為開。又陰道虛。太陰主脾所生病。

脾主濕。又主輸。故提綱中主腹滿時痛而吐利。皆是裡虛不固。濕勝外溢之證也。脾虛則胃亦虛。食不下者。胃不主納也。要知胃家不實。便是太陰病。

白話文:

太陰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腹痛的病因和治療。文中先說明一種病症,腹痛、下痢十餘次後自行痊癒,但沒有說明用藥,而是從病癒後推想未痊癒時的治療方法,藉此說明在沒有特定藥方的情況下,如何靈活運用藥理。這是下半段文字的重點。總而言之,四逆湯、桂枝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都是治療太陰病的重要藥方。如果病人不口渴,則必須使用四逆湯類藥方;脈象虛弱,則芍藥、大黃等藥需謹慎使用;脈象浮且外向,則桂枝湯的利導作用最適合;若煩痛尚未痊癒,則桂枝加芍藥湯也可使用。原文雖然只有八條,但治療方法已涵蓋周全。柯韻伯等人增補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湯、白散、麻仁丸等藥方,想擴大應用範圍,反而掩蓋了原本靈活的治療方法。這主要是因為在未深入研讀經典之前,就聽信了輕率的醫學觀點,認為非經文記載的藥方都可以任意增減修改,才會造成這樣的狀況。

沈堯封認為,太陰與陽明都屬土,同主中焦,生病時都會先表現於腹部。陽明屬陽土,陽氣充實,所以生病時胃部會感覺實而不滿;太陰屬陰土,陰氣虛弱,所以生病時腹部會感覺脹滿而不實。凡是風、燥、熱三種陽邪侵犯陽明,寒、溫兩種陰邪侵犯太陰,陽邪侵犯陽明則能進食而不嘔吐,陰邪侵犯太陰則不能進食而嘔吐;陽邪侵犯陽明則不大便,陰邪侵犯太陰則腹瀉。這些症狀剛好相反,可以作為鑑別診斷的依據。如果誤用瀉下藥,會導致胃中空虛,導致氣體上逆,陽邪侵犯時會煩躁不安,陰邪侵犯時會胸下結硬。如果再次誤用攻邪之藥,必然導致腹瀉不止而死亡。這是太陰病的綱領性論述,凡是提到太陰病,都是指腹部脹滿而言。

柯韻伯引用《內經》的說法,認為太陰脈佈於胃中,絡於咽喉,所以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這是熱邪損傷太陰,從陽分傳入經絡的症狀,並非文中所說的太陰自身生病。張仲景以太陰自身生病為綱領,因為太陰主內,所以綱領中沒有提到中風、四肢疼痛等表證;又因為太陰是陰中至陰,所以綱領中沒有提到熱病咽喉乾燥的症狀。太陰主開闔,又陰氣虛弱,太陰病主要由脾臟生病引起。脾主濕,又主運化,所以綱領中提到腹脹、腹痛、嘔吐、腹瀉,都是裡虛不固、濕邪外溢的症狀。脾虛則胃亦虛,食慾不振,是因為胃失健運。要了解,胃氣虛弱,就是太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