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少陽篇
(少陽主半表半裡。)
何謂少陽經症?曰:口苦,咽乾,目眩,是也。有虛火、實火二症之辨。
寒熱往來於外,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為虛火症,宜小柴胡湯。
寒熱往來於外,心中痞硬,鬱郁微煩,嘔不止,為實火症,宜大柴胡湯。
何謂少陽腑症?曰:少陽主寒熱,屬於半表則為經,屬於半裡則為腑。其症雖無寒熱往來於外,而有寒熱相搏於中,有痞、痛、利、嘔四症之辨。
因嘔而痞,不痛者,半夏瀉心湯。
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邪氣,而腹中痛,宜黃連湯。
邪已入里,則膽火下攻於脾而自利,宜黃芩湯。
膽火上逆於胃而為嘔,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以上四方,寒熱攻補並用,仍不離少陽和解法。
經云:少陽之上,相火治之,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又曰:少陽從本。又曰:少陽為樞。又熱病論曰: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其經脈出耳前後,下循胸脅,故為脅痛耳聾等症。
傷寒論云:少陽之為病,口苦,苦從火化;咽乾,火勝則乾;目眩,風火相煽,則眩也。此節為少陽證之提綱,主少陽之氣化而言也。柯韻伯云:口、咽、目三者,不可謂之表,亦不可謂之裡,是表之入裡,裡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裡是也。三者能開能闔,恰合樞機之象。苦、幹、眩三者,皆相火上走空竅而為病也。此病自內之外,人所不知,惟病人自知,診家所以不可無問法。三證為少陽病機,兼風火雜病而言。
少陽標陽本火,標本不異,故從本經云:少陽為甲木,主風火之為病。論中止十節,第一節言口苦咽乾目眩,為少陽之總綱,皆就氣化而言也。以下補言經脈,第二節云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者,以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也;目赤者,以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也。
胸中滿而煩者,以樞不運則滿,相火合於君火則煩也。不可吐下者,恐傷上下二焦之氣也;吐下則悸而驚者,以手少陽三焦合於手厥陰心包,足少陽膽合於足厥陰肝,吐則傷心包而為悸,下則傷肝而為驚也。此少陽自受之風邪,戒其不可吐下,從總綱中分出一綱也。第三節云傷寒脈弦細者,
以弦為少陽之本脈,而細則為寒邪傷經之脈也。頭痛發熱屬少陽者,以少陽之脈,上頭角而為痛,少陽之火,發於外而為熱。此屬少陽自受之寒邪也。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者,以少陽主樞而不主表,若發表汗,則耗傷其津液,以致胃不和而譫語,故特申之曰:此屬胃,言所以運此樞者胃也。
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者,言胃和則能轉樞而病愈,胃不和則手少陽三焦之火氣上逆而為煩,足少陽膽氣失職而為悸也。此少陽自受之寒邪,戒其不可發汗,從總綱中又分出一綱也。但二者為少陽自受之風寒,而更有少陽轉屬之風寒,又從總綱中續分出一綱。第四節云本太陽病不解。
白話文:
少陽篇
少陽經脈兼顧表裡。
什麼是少陽經症?就是口苦、咽乾、目眩。這兩種症狀分虛火和實火兩種。
寒熱交替出現,胸脅部脹滿,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這是虛火症,應該服用小柴胡湯。
寒熱交替出現,心中痞塞堅硬,鬱鬱寡歡略感煩躁,嘔吐不止,這是實火症,應該服用大柴胡湯。
什麼是少陽腑症?少陽主司寒熱,屬於半表則為經證,屬於半裡則為腑證。其症狀雖無寒熱交替出現於外,卻有寒熱在體內相互搏鬥。 可分為痞、痛、泄瀉、嘔吐四種症狀。
因嘔吐而導致痞塞,不痛的,服用半夏瀉心湯。
胸中有熱想吐,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的,服用黃連湯。
邪氣已入裡,則膽火下犯脾胃導致腹瀉,服用黃芩湯。
膽火上逆於胃而導致嘔吐,服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以上四種藥方,寒熱攻補並用,但都離不開少陽和解的治療方法。
經書上說,少陽之上,用相火(心火)來治療,這是根本。根本之下,是疾病的表現。表現之下,是疾病的徵兆。又說,少陽從根本出發,又說,少陽是樞紐。又《熱病論》說,三日內發病屬於少陽,少陽主司膽經,其脈絡循行於胸脅至耳,所以胸脅疼痛而耳聾。其經脈從耳前後出發,下行循行於胸脅,所以會有脅痛、耳聾等症狀。
《傷寒論》說,少陽病的症狀是口苦、咽乾、目眩。口苦是火熱化生,咽乾是火熱過盛導致乾燥,目眩是風火交煽導致頭暈目眩。這一段是少陽證的綱領,主要說明少陽的氣化。柯韻伯說,口、咽、目三者,不能說是完全屬於表證,也不能說是完全屬於裡證,而是表證入裡、裡證出表的部位,所謂半表半裡就是這樣。三者能開能合,恰好符合樞紐的形象。口苦、咽乾、目眩三者,都是相火上衝於頭面竅位而發病。此病從內而外,別人不容易察覺,只有病人自己知道,所以醫生一定要仔細詢問病情。這三個症狀是少陽病的病機,兼顧風火雜病而言。
少陽標示陽氣的根本之火,標本不分。所以本經說少陽為甲木,主司風火之病。文中共有十節,第一節說明口苦咽乾目眩,是少陽病的總綱,都是從氣化方面來說的。以下補充說明經脈。第二節說少陽中風兩耳聽不見,是因為少陽的經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目赤是因為少陽的經脈起於目內眥。
胸中滿悶煩躁,是因為樞紐失調導致滿悶,相火與君火(心火)相合則煩躁。不可吐瀉,以免損傷上下焦的元氣。吐瀉會導致心悸驚恐,是因為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通,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通,嘔吐會傷及心包而導致心悸,瀉下會傷及肝而導致驚恐。這是少陽自身感受風邪,需謹慎,不可吐瀉。這是從總綱中分出的一綱。第三節說傷寒脈象弦細,是因為弦脈是少陽的本脈,而細脈則是寒邪傷及經脈的脈象。頭痛發熱屬於少陽,是因為少陽的經脈上行至頭角而導致疼痛,少陽的火熱外發而導致發熱。這是少陽自身感受寒邪,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因為少陽主司樞紐,而不主司表,如果發表汗,則會耗傷津液,導致胃不和而神志不清。因此特別說明,這與胃有關,說明運轉樞紐的器官是胃。
胃和則病癒,胃不和則煩躁心悸,說明胃和則能轉動樞紐而使疾病痊癒,胃不和則手少陽三焦之火氣上逆而煩躁,足少陽膽氣失職而心悸。這是少陽自身感受寒邪,需謹慎,不可發汗。這是從總綱中分出的一綱。但這兩種都是少陽自身感受風寒,還有少陽轉屬的風寒,又從總綱中分出的一綱。第四節說本太陽病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