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陽明篇

為寒濕在裡。意者濕熱之黃可下,而寒濕之黃不可下。雖未出方,大抵五苓散加茵陳蒿為近是。七十七節云:「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此言濕熱鬱於裡而為黃,以大黃合茵陳蒿導之從小便出也。七十八節云:「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言濕熱已發於外,全無里證,取柏皮以走皮,以三味色黃以治黃也。七十九節云:「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此言傷寒表證未解,而濕熱瘀於裡而形於外,藉麻黃以取微汗也。此所謂源一而流則分也。

至於治法,闔者恐其終闔,實者慮其大實,故以三承氣湯之重劑為主,麻仁尤為潤下之輕劑也,蜜煎導為外取之尤輕者也。其調胃承氣湯,方中芒硝,上承火氣,大黃下通地道,不用樸實之破泄,而用甘草之和中,所以名為調胃也。其小承氣湯,專取通其燥屎,故不用芒硝之上承火氣,

配不炙之枳樸,而疏達壅滯,多與為攻,少與為和,故名之曰小也。若夫大承氣湯,乃大無不該,主承通體之火熱而下行,凡血氣瘀滯,聚邪宿食,無不一掃而淨,為下劑之最重者,用之得法,可以起死回生,倘若一誤,則邪去而正亦亡矣。所以二十一節言欲與大承氣湯,先少與小承氣湯,

若轉失氣為有燥屎,方以大承氣湯攻之。與三十六節言欲與大承氣湯,即以小承氣湯為試,其義相通,詳於淺注。若大便硬,忽見外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不久自下,不必攻之,詳於二十五節,當細味之。三十九節言汗出譫語,以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語言必亂,無非諄諄然不可輕下、不可早下之意。陶節庵云:「痞滿燥實堅五者全具,方可用之。」此語雖曰未粹,亦堪為鹵莽者腦後下一金針也。然論中急下三條,卻不在痞滿燥實堅五證。第七十節云:「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無里證。」

故大便不硬,但覺其難,身微熱者,無表證,故身無大熱,而止微熱,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言悍熱之氣上走空竅也。七十一節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止發熱汗出無燥渴硬實之證,而亦急下之者,病在悍氣無疑矣。宜大承氣湯。此言悍熱之氣內出,

而迫其津液外亡也。七十二節云:「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言悍熱不上走於空竅,而下循於臍腹也。三者之外,雖無急下之明文,亦有不可姑緩者。七十三節云:「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言在陽明無形之悍氣,從肓膜而聚有形之胸腹,

又與陽明之本氣不同也。蓋此證初患,皆為病不甚重,病家醫家,往往不甚留意。若讀過薛立齋、張景岳,及老村學先生多閱八家書者,為之主方,其死定矣。陽明篇此證甚為難治,其餘各症,皆可於本篇按法而施方治,自無難事。善讀者當自領之,不能以筆楮罄也。

白話文:

陽明篇

寒濕積聚於內,若為濕熱導致的黃疸,可以服用瀉下藥物;但如果是寒濕引起的黃疸,則不宜瀉下。雖然文中沒有明確指出藥方,但大致上來說,五苓散加茵陳蒿是比較接近的處方。第七十七節記載,傷寒病發七到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小便不利,腹部輕微脹滿,則用茵陳蒿湯治療。這說明濕熱鬱積於內而導致黃疸,用大黃和茵陳蒿引導濕熱從小便排出。第七十八節記載,傷寒患者身體發黃且發熱,則用梔子柏皮湯治療。這說明濕熱已經發散到體表,沒有裡證,用柏皮疏通皮表,並用三種顏色偏黃的藥物來治療黃疸。第七十九節記載,傷寒患者瘀熱積聚於內,身體必然發黃,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這說明傷寒表證未解,而濕熱瘀積於內並顯現在體表,用麻黃稍微發汗。這說明病源雖一,但症狀卻有多種表現。

至於治療方法,對於閉塞不通的症狀,擔心病情持續惡化;對於實證,則擔心病情加重,所以以三承氣湯這種較重的瀉下藥為主。麻仁則屬於潤下作用較輕的藥物;蜜煎導法則是從體表排出,屬於最輕的治療方法。調胃承氣湯中,芒硝上行疏通火氣,大黃下行通利腸道,不用破壞性強的瀉下藥,而用甘草來調和脾胃,所以稱為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專門用來通利燥結的糞便,所以不用芒硝上行疏通火氣,

配伍未炮製的枳實,以疏通壅滯之氣。藥量多則為攻,藥量少則為和,所以稱為小承氣湯。至於大承氣湯,則藥力強大,可以治療各種症狀,主要治療全身的火熱之邪並使其下行。凡是血氣瘀滯、邪氣積聚、宿食停滯,都能一掃而淨,是瀉下藥中最猛烈的。使用得當,可以起死回生;但如果用錯了,則邪氣排出,正氣也隨之耗損。所以,第二十一節提到要服用大承氣湯之前,先服用少量的小承氣湯。

如果轉變為有燥結的糞便,再用大承氣湯攻下;第三十六節提到要服用大承氣湯前,先用小承氣湯試探,其用意相同,詳見註解。如果大便乾燥,突然發現大便次數減少,這是津液回流胃中,不久就會自行排出,不必強行攻下,詳見第二十五節,應仔細研讀。第三十九節提到汗出神志不清,是因胃中有燥結的糞便,這是風邪所致,必須等到經絡通暢才能瀉下。

如果過早瀉下,則會導致語言錯亂。這說明不可輕易瀉下,也不可過早瀉下。陶節庵說,如果出現痞滿、燥熱、堅硬等五種症狀,才能使用大承氣湯。這句話雖然不夠精確,但也足以作為魯莽用藥者的警示。然而,論述中關於急需瀉下的三條,卻沒有提到痞滿、燥熱、堅硬等五種症狀。第七十節記載,傷寒病發六到七天,眼睛視物不清,瞳孔不正常,沒有表裡證,大便困難,沒有裡證。

因此大便並不乾燥,只是覺得排便困難,身體輕微發熱,沒有表證,所以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只是輕微發熱,這是實證,需要立即瀉下,宜用大承氣湯。這說明悍熱之氣上衝頭面竅位。第七十一節記載,陽明病,發熱汗多,需要立即瀉下,即使只有發熱汗出,沒有燥渴、大便乾燥、堅硬等症狀,也需要立即瀉下,病情肯定是悍熱之氣。宜用大承氣湯。這說明悍熱之氣向外發散,迫使津液外泄。

第七十二節記載,發汗後症狀未解,腹部脹滿疼痛,需要立即瀉下,宜用大承氣湯。這說明悍熱之氣不上衝頭面竅位,而向下循行於臍腹。除了以上三種情況,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需要立即瀉下,但也有些情況不能延誤治療。第七十三節記載,腹部脹滿未減輕,且減輕程度不足以說明病情好轉,就應該瀉下,宜用大承氣湯。這說明陽明病中無形的悍熱之氣,從肓膜聚集到有形的胸腹部,

與陽明之本氣不同。這些情況初期,病情通常不嚴重,患者和醫生往往不太重視。如果讀過薛立齋、張景岳以及老村學先生等多位醫家的著作,再給病人用此方治療,病人就必死無疑了。陽明篇中這種症狀極難治療,其他各種症狀,都可以根據本篇的原則施治,並無難事,善於閱讀者應當自行領會,筆墨難以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