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22)
卷四 (22)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故譫語也。熱迫膀胱,則遺尿;熱蒸肌腠,故自汗也。證雖屬於三陽,而熱皆聚胃中,故當從陽明熱證主治也。若從太陽之表發汗,則津液愈竭,而胃熱愈深,必更增譫語;若從陽明之裡下之,則陰益傷,而陽無依則散,故額汗肢冷也。要當審其未經汗下,而身熱自汗出者,始為陽明的證,宜主以白虎湯,大清胃熱,急救津液,以存其陰可也。
〔柯〕裡熱而非裡實,故當用白虎,而不當用承氣。若妄汗則津竭,而譫語;誤下則亡陽,而額汗出,手足厥也。此自汗出,為內熱甚者言耳。接遺尿句來。若自汗,而無大煩大渴證,無洪大浮滑脈,當從虛治,不得妄用白虎。若額上汗出,手足冷者,見煩渴譫語等證,與洪滑之脈,亦可用白虎湯。
〔方〕口不仁,謂不正而飲食不利便,無口之知覺也。錢云:「靈樞曰:胃和則口能知五味矣。」此所云口不仁,是亦陽明胃家之病也。
〔方〕生汗,生不流也。
案:手足逆冷,成氏程氏魏氏汪氏宗印,皆為熱厥,誤矣。周氏以此條,移於溫病熱病篇,亦非也。○又案玉函,則譫語下,有甚字,文意尤明矣。
三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成〕本太陽病,並於陽明,名曰並病。太陽證罷,是無表證。但發潮熱,是熱並陽明。一身汗出為熱越。今手足漐漐汗出,是熱聚於胃也。必大便難而譫語。經曰:「手足漐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與大承氣湯,以下胃中實熱。
〔柯〕太陽症罷,是全屬陽明矣。先揭二陽並病者,見未罷時便有可下之症;今太陽一罷,則種種皆下症。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反惡熱,脈經、千金翼作反偏惡熱;心下,千金翼有中字;溫針,成本作燒針;舌上胎,總病論作苔生舌上;玉函、千金翼無加人參三字。)
〔鑑〕此條,表裡混淆,脈證錯雜,不但不可誤下,亦不可誤汗也。若以脈浮而緊,誤發其汗,則奪液傷陰;或加燒針,必益助陽邪,故譫語煩躁,怵惕憒亂不眠也。或以證之腹滿惡熱,而誤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邪熱,擾動胸膈,心中懊憹,舌上生苔,是皆誤下之過;宜以梔子豉湯,一湧而可安也。若脈浮不緊,證無懊憹,惟發熱,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為太陽表邪已衰,陽明燥熱正甚,宜白虎加人參湯,滋液以生津。若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陽明飲熱並盛,宜豬苓湯,利水以滋干。
〔成〕舌上苔黃者,熱氣客於胃中。舌上苔白,知熱氣客於胸中。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病人胡言亂語,是因為熱邪逼迫膀胱,所以會尿失禁;熱邪蒸騰肌膚腠理,所以會自汗。雖然症狀看似屬於三陽病,但熱邪都聚集在胃中,所以治療應以陽明熱證為主。如果從太陽經表發汗,則津液更加耗竭,胃熱反而更深,必然加重胡言亂語。如果從陽明經裡向下瀉,則陰液更加受損,陽氣失去依託而散失,所以會出現額頭出汗、四肢冰冷。關鍵是要判斷病人是否未經發汗,而身體發熱且自汗出者,這是陽明病初期,宜用白虎湯,大清胃熱,急救津液,以保存陰液。裡熱而非裡實,所以應用白虎湯,而不應使用承氣湯。如果自汗,是因為津液耗竭而胡言亂語;如果誤用下瀉之法,則會耗損陽氣,出現額頭出汗、手足厥冷。這裡所說的自汗,是指內熱很盛的情況。接遺尿一句而言,如果自汗,但沒有明顯煩躁、口渴的症狀,也沒有洪大浮滑的脈象,就應該從虛證治療,不可妄用白虎湯。如果額頭出汗、手足冰冷,同時伴有煩渴、胡言亂語等症狀,以及洪滑的脈象,則可以使用白虎湯。口不仁,是指感覺遲鈍,飲食不順暢,缺乏正常的味覺。錢氏說,《靈樞》說:「胃和則口能知五味」,這裡說的口不仁,也是陽明胃病。生汗,指汗液滲出但不流淌。手足逆冷,成無己、程朱、魏了翁、汪機等都認為是熱厥,這是錯誤的。周學海將此條移至溫病熱病篇,也是錯誤的。又查閱《玉函》,在「譫語」之下有「甚」字,使文意更加明瞭。三陽合病,太陽證狀消失,只發潮熱,手足濕潤地出汗,大便秘結並胡言亂語,下瀉則可痊癒,宜用大承氣湯。本為太陽病,並發陽明病,稱為並病。太陽證狀消失,即無表證,只有潮熱,是熱邪侵犯陽明。全身出汗是熱邪外越,現在手足濕潤地出汗,是熱邪聚集在胃中,必然大便秘結並胡言亂語。經書說:「手足濕潤地出汗,必然大便已經硬結。」用大承氣湯,以下瀉胃中實熱。太陽症狀消失,就完全屬於陽明病了。前面講述二陽合病,是指在太陽病尚未消失時就有可以下瀉的症狀。現在太陽病一消失,那麼各種症狀都屬於可以下瀉的症狀。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喘息,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躁動不安,心神恍惚,加重胡言亂語;如果加溫針,則會更加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如果下瀉,則胃中空虛,客邪動膈,心中懊惱,舌苔厚膩,宜用梔子豉湯。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則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則用豬苓湯。此條,表裡混淆,脈證錯雜,不但不可誤用下瀉之法,也不可誤用發汗之法。如果因脈象浮而緊,誤用發汗之法,則會耗傷陰液;或者加溫針,必然加重陽邪,所以會胡言亂語,煩躁不安,驚悸恍惚,無法入睡。或者因為腹部脹滿惡熱而誤用下瀉之法,則會胃中空虛,客邪熱邪擾動胸膈,心中懊惱,舌苔生長,這些都是誤用下瀉之法的後果,宜用梔子豉湯,一次服用即可痊癒。如果脈象浮而不緊,沒有懊惱的症狀,只是發熱,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是太陽表邪已經衰退,陽明燥熱正盛,宜用白虎加人參湯,滋養陰液以生津。如果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是陽明飲熱並盛,宜用豬苓湯,利水以滋潤乾燥。舌苔黃,是熱邪客於胃中;舌苔白,是熱邪客於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