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19)
卷四 (19)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成〕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若脈沉實者,內實者也,則可下。若脈滑疾,為裡熱未實,則未可下,先與小承氣湯和之。湯入腹中,得失氣者,中有燥屎,可更與小承氣湯一升以除之。若不轉失氣者,是無燥屎,不可更與小承氣湯。至明日邪氣傳時,脈得沉實緊牢之類,是裡實也。 反得微澀者,裡氣大虛也。若大便利後,脈微澀者,止為裡虛而猶可。此不曾大便,脈反微澀,是正氣內衰,為邪氣所勝,故云難治。 〔魏〕滑雖熱盛於裡之兆,而疾則熱未成實之徵。熱之初傳入腑,脈又變沉大,而兼帶遲滯之象,遲乃疾之對。向之滑疾,今乃沉大而遲滯,斯見胃以成實矣。今脈見滑疾,是猶帶數,熱變而傳入,尚未堅凝結聚,小承氣湯主之,消熟調津,足以已病矣。 〔柯〕虛甚者,與四逆湯,陰得陽則解矣。 汪氏云:案後條辨云,譫語潮熱,脈反微澀,為裡氣大虛,並前此之脈滑疾,亦屬虛陽泛上之假象。其言似是而非。愚以譫語潮熱,脈滑疾者,乃陽證見陽脈,其人邪氣盛,而正氣未衰也,故云可與承氣湯。脈反微澀者,是陽證見陰脈,其人邪氣盛,正氣衰,故云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不轉失氣,並不大便,非腸中空虛而無物,乃胃家正氣既衰,雖得湯藥,內助其惡濁之物,仍然不能下泄,故云難治。後之人議用補虛回陽之法,是與仲景初時用承氣之意相反。《補亡論》常器之云,可用黃耆人參建中湯,亦與論不合。大抵此條病,但云難治,其非不治之證明矣。 如欲用藥,還宜補瀉兼施之劑。 案白虎證脈滑,方氏以降,多以宿食解之,蓋原於脈訣,不可從也。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不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耳,成本作爾。反上,玉函,脈經,有而字。玉函,無宜字。脈經,無大承氣之大、宜大承氣湯主之七字。柯本,移在若能食者上。張本同。周氏義同。金鑑以為錯誤,非也。) 〔張〕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結之微甚也。詳仲景言,病人潮熱譫語,皆胃中熱盛所致,胃熱則能消穀。今反不能食,此必熱傷胃中津液,氣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於胃之故,宜大承氣湯,急祛亢極之陽,以救垂絕之陰。若能食者,胃中氣化自行,熱邪原不為盛,津液不致大傷,大便雖硬,而不久自行,不必用藥反傷其氣也。若以能食便硬,而用承氣,殊失仲景平昔顧慮津液之旨。 〔汪〕補亡論:宜大承氣湯下之句,在若能食者之前,蓋能食既異,治法必不相同,仲景法,宜另以調胃承氣湯主之也。 〔周〕案大承氣湯,宜單承燥屎五六枚來,何者至於不能食?為患已深,故宜大下。若能食但硬,未必燥屎五六枚口氣,原是帶說,只宜小承氣湯可耳。
白話文:
陽明病的脈象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陽明病患者出現譫語和潮熱。如果脈象沉實有力,表示體內積熱較多,可以服用瀉下藥物。如果脈象滑數有力,表示裡熱尚未積聚成實證,還不能使用瀉下藥物,應先服用小承氣湯調理。服用小承氣湯後,如果患者排氣,且糞便乾燥堅硬,可以再服用一升小承氣湯以徹底清除宿便。如果服用後沒有排氣,表示沒有乾燥的宿便,就不必再服用小承氣湯了。等到第二天邪氣傳變的時候,如果脈象變得沉實緊牢,表示體內積熱已成實證。
如果脈象反而變得微弱澀滯,則表示體內正氣大虛。如果患者大便通暢後,脈象略微澀滯,只是因為體內虛弱,尚屬可以治療的範圍。但如果患者沒有大便,脈象卻變得微弱澀滯,則表示正氣內衰,被邪氣所侵犯,病情較為危急。脈象滑數雖是裡熱盛的徵兆,但脈象滑數有力卻表示熱邪尚未形成實證。熱邪剛開始進入腑臟,脈象又變成沉大而遲滯,遲是滑的相對,以前的滑數有力,現在變成沉大而遲滯,說明胃腑積熱已成實證。
現在脈象表現為滑數有力,猶如脈象數而有力,熱邪傳入,尚未凝結成塊,用小承氣湯治療,消食和中,調整津液,就能夠痊癒。體虛嚴重者,可以使用四逆湯,陰氣得陽氣則病可解。
汪氏認為,根據前面所述,譫語潮熱,脈象卻微弱澀滯,表示裡氣大虛,而之前的脈象滑數,也是虛陽上浮的假象。這種說法似是而非。我認為,譫語潮熱,脈象滑數,是陽證表現出陽脈的現象,患者邪氣盛,而正氣尚未衰敗,所以可以用承氣湯。脈象反而微弱澀滯,是陽證表現出陰脈的現象,患者邪氣盛,正氣衰敗,所以不能再服用承氣湯。
服用藥物後沒有排氣,也沒有大便,不是腸道空虛沒有東西,而是胃腑正氣衰敗,即使服用了藥物,體內積聚的濁物仍然不能排出,所以難以治療。後世有人主張使用補虛回陽的方法,這與張仲景最初使用承氣湯的用意相反。補益的理論,通常認為可以使用黃耆人參建中湯,這也與論述不合。總之,這一條記載的病症,只說難治,這並不能說明它是不治之症。
如果要治療,還應該使用補瀉兼施的方法。
白虎證脈象滑數,方氏以下的醫家,多半用它來治療宿食,這是源於脈訣,不可信從。
陽明病,出現譫語和潮熱,而且不能進食,胃中必定有五六枚乾燥堅硬的糞便。如果不能進食,大便只是乾燥硬結,應該使用大承氣湯瀉下。
這是根據能否進食,來辨別燥結的輕重。仔細研讀張仲景的論述,病人潮熱譫語,都是胃中熱盛引起的。胃熱能消化食物,現在反而不能進食,這一定是熱邪損傷了胃中津液,氣化不能下降,乾燥的糞便逆流攻衝胃腑所致,應該使用大承氣湯,迅速清除亢盛的陽氣,以拯救衰竭的陰氣。如果還能進食,胃中氣化能自行運轉,熱邪本來就不盛,津液不至於嚴重受損,即使大便乾燥堅硬,不久也能自行排出,不必用藥反而傷氣。如果患者還能進食,大便乾燥堅硬,卻使用承氣湯,就違背了張仲景平時注重保護津液的原則。
補亡論中,使用大承氣湯瀉下的句子,在「若能食者」之前,因為能進食和不能進食的情況不同,治療方法必然也不相同。張仲景的方法,應該另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大承氣湯,適用於乾燥堅硬的糞便五六枚的情況,為什麼會導致不能進食?因為病情已經很嚴重,所以應該大力瀉下。如果還能進食,大便只是乾燥硬結,未必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這原本就是帶有概括性的說法,只用小承氣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