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本事方曰:有人病傷寒,大便不利,日晡發潮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直視喘急。更數醫矣,見之皆走,此誠惡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雖有證而無法,但云:脈弦者生,澀者死。已經吐下,難以下藥。謾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脈弦者,庶可治也。與小承氣湯一服,而大便利,諸疾漸退,脈且微弦,半月愈。予嘗觀錢仲陽小兒直訣云:手尋衣領,及捻物者,肝熱也。此證在玉函,列於陽明部,蓋陽明者胃也。肝有熱邪,淫於胃經,故以承氣瀉之。且得弦脈,則肝平而胃不受克。此所謂有生之理。讀仲景論,不能博通諸醫書,以發明其隱奧,吾未之見也。

張氏直解曰:丁巳秋,予治一婦人,傷寒九日,發狂面白,譫語不識人,循衣摸床,口目瞤動,肌肉抽搐,遍身手足盡冷,六脈皆脫,死證悉具。諸醫皆辭不治。予因審視良久,聞其聲重而且長,句句有力,乃曰:此陽明內實,熱鬱於內,故令脈道不通,非脫也。若真元敗絕而脈脫,必氣息奄奄,不久即死,安得有如許氣力,大呼疾聲,久而不絕乎?遂用大承氣湯,啟齒而下。夜間解黑糞滿床,脈出身熱神清。舌燥而黑,更服小陷胸湯,二劑而愈。因思此症大類四逆,若誤投之立死。硝黃固不可以誤投,參附又豈可以輕試也哉!

金鑑曰:循衣摸床,危惡之候也。大抵此證,多生於汗吐下後,陽氣大虛,精神失守。經曰:四肢,諸陽之本也。陽虛,故四肢擾亂,失所倚也。以獨參湯救之;汗多者,以參耆湯;厥冷者,以參附湯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謂陽極陰竭也。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成本,止下,無者字。)

〔程〕陽明病法多汗,其人又屬汗家,則不必發其汗,而津液外出,自致胃燥便硬而譫語。證在虛實之間,故雖小承氣湯,亦只一服為率。譫語止,更莫後服者,雖燥硬未全除,輒於實處防虛也。 〔柯〕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譫語之根。一服譫語止,大便雖未利,而胃濡可知矣。 〔周〕經云: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者;今自汗亦如是耶? 〔汪〕武陵陳氏(亮斯)云:大承氣證,必如前條不大便五六日,或至十餘日之久,漸漸搏實,而後用之。今則汗多燥硬而譫語,其機甚速,此亡津液之故,而非漸漸搏實,雖堅而不大滿。故止當用小承氣主之。且津液不足,非大承氣所宜。服藥後譫語雖止,即未大便,亦莫盡劑,恐過傷元氣耳。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轉氣,成本、並作轉失氣。玉函、作轉矢氣。成本、脫勿上者字、及又字。千金翼、譫語下、有妄言二字。脈經、千金翼、無小承氣湯之小字。)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本書記載一個傷寒病人,大便秘結,每日午后發熱,手摸衣縫,兩手握空,直視呼吸急促,看過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這種情況非常危急,十個病人中九個會死。張仲景雖有記載此症,卻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只說脈象弦急者能活,脈象澀滯者必死。病人已經吐瀉過,難以再用藥,只能盡力搶救。如果大便通暢,脈象變為弦急,就還有救治的希望。於是給予小承氣湯一劑,大便通暢後,諸症逐漸減輕,脈象也變得較為細弱而弦急,半個月後痊癒。

我曾看過錢仲陽的《小兒直訣》,書中提到手摸衣領或捻弄東西是肝熱的表現。此症狀在《玉函》中被列入陽明病,因為陽明屬胃,肝臟有熱邪侵犯胃經,所以用承氣湯瀉熱。如果脈象呈現弦急,說明肝熱已平,胃不受克,這就是所謂的生機。讀仲景的論述,如果不廣泛涉獵其他醫書,就難以理解其深奧之處。

張氏在《直解》中記載:丁巳年秋天,我治療一位傷寒九日的婦女,她神志不清,面色蒼白,胡言亂語,認不出人,手摸衣物和床鋪,口眼歪斜,肌肉抽搐,四肢冰冷,脈象全無,所有死症都出現了。其他醫生都拒絕治療。我仔細觀察很久,發現她的聲音洪亮有力,句句鏗鏘,於是判斷她是陽明內實,熱邪鬱結於內,導致脈道不通,並非真正氣血衰竭。如果真是元氣衰敗,脈象衰弱,呼吸微弱,很快就會死亡,怎麼可能還有如此強大的氣力,大聲呼喊,久久不息呢?於是給予大承氣湯,服藥後大便排出大量黑糞,脈象恢復,身熱退去,精神清爽,舌頭乾燥發黑。之後再服用小陷胸湯兩劑,病就痊癒了。由此可見,此症狀很像四逆證,如果誤投藥物,病人會立即死亡。硝石、黃連不能亂用,參附湯也不能輕易嘗試。

《金鑑》記載:手摸衣物和床鋪是危急的徵兆。此症大多發生在汗、吐、下法之後,陽氣大虛,精神失守。《內經》說:「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虛弱,所以四肢煩亂不安。可用獨參湯救治,汗多者用參耆湯,厥冷者用參附湯治療,治愈者不少,不能一概而論為陽氣已盡,陰氣盛極。

陽明病病人多汗,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必硬,大便硬則會神志不清。小承氣湯主治。如果服用一劑後神志不清的情況停止,就不要再服用。

程氏注:陽明病多汗,病人又屬於多汗體質,就不必再發汗,津液外泄,自然導致胃燥便硬而神志不清。此症介於虛實之間,所以即使是小承氣湯,也只服用一劑。神志不清停止後,就不要再服用了,即使燥硬未完全消除,也是在實證中預防虛證。柯氏注:多汗是胃燥的原因,便硬是神志不清的根本。服用一劑後神志不清停止,即使大便未通,也可以知道胃氣已經濡潤了。

周氏注:《內經》說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那麼自汗也一樣嗎?汪氏注:武陵陳氏說,大承氣湯的證候,必須是大便秘結五六天,甚至十幾天,漸漸積實,然後才能使用。現在是汗多燥硬而神志不清,病情發展很快,這是由於津液不足引起的,而不是漸漸積實,雖然堅硬但不脹滿,所以只應用小承氣湯主治。

而且津液不足,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服用藥物後,即使神志不清停止,大便仍未通,也不要服用全劑量,以免過度損傷元氣。

陽明病,神志不清,發熱,脈象滑數者,小承氣湯主治。如果服用承氣湯一升後,腹中出現氣體轉動,可以再服用一升。如果沒有氣體轉動,就不要再服用。如果第二天大便不通,脈象反而微弱而澀滯,這是裡虛,難以治療,不可再服用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