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7)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原注】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成本:止上,脫「則」字;晡下「所」字,《玉函》作「時」;摸床,《玉函》作「撮空」,《脈經》作「妄撮」,龐氏亦作「妄撮」,注云:常見有此撮空候,故改之;惕而,《玉函》、《脈經》作「怵惕」;《脈經》譫語下無「者」字;是;五六日下無「上」字。)

〔汪〕此條舉譫語之勢重者而言。傷寒若吐若下後,津液亡而邪未盡去,是為不解。邪熱內結,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此為可下之時。日晡所發潮熱者,腑實燥甚,故當其王時發潮熱也。不惡寒者,表證罷也。獨語者,即譫語也,乃陽明腑實,而妄見妄聞。病劇則不識人。

劇者,甚也。熱氣甚大,昏冒正氣,故不識人。循衣摸床者,陽熱偏勝,而躁動於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熱沖膈,心神為之不寧也。又胃熱甚,而氣上逆則喘。今者喘雖微,而直視,直視則邪干臟矣。故其死生之際,須於脈候決之。後條辨云:以上見證,莫非陽亢陰絕,孤陽無依,

而擾亂之象。弦澀皆陰脈,脈弦者為陰未絕,猶帶長養,故可生;脈澀者為陰絕,已成涸竭,以故云死。其熱邪微,而未至於劇者,但發潮熱譫語,宜以大承氣湯下胃中實熱,腸中燥結。一服利止後服者,蓋大承氣雖能抑陽通陰,若利而再服,恐下多反亡其陰,必至危殆,

可不禁之。〔錢〕傷寒法當先汗。此但曰「若吐若下後不解」,明是當汗不汗,而誤吐誤下,以致外邪內陷,而不解也。〔柯〕「如見鬼狀獨語」與鄭聲譫語不同。潮熱不惡寒、不大便,是可下證。目直視、不識人、循衣摸床等症,是日晡發熱時事,不發熱自安,故勿竟斷為死症。凡直視、譫語,

喘滿者死,此微喘而不滿也。

《傷寒準繩》趙嗣真云:「此段當分作三截看:自『傷寒』云云,止『如見鬼狀』,為上一截,是將潮熱、譫語、不惡寒、不大便對為現證;下文又分作一截,以辨劇者、微者之殊。微者但發熱譫語,『但』字為義,以發熱譫語之外,別無他證。又云: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病見陰脈者生。在仲景法中,

弦澀者屬陰,不屬陽,得無疑乎?」《金鑑》曰:「今觀本文內『脈弦者生』之『弦』字,當是『滑』字。若是弦字,弦為陰負之脈,豈有必生之理?惟滑脈為陽,始有生理。滑者通,澀者塞,凡物理皆以通為生,塞為死。玩後條『脈滑而疾者,小承氣主之』,『脈微澀者,裡虛為難治』,益見其誤。」

○案辨脈,以弦為陰脈,故《金鑑》依趙氏之言,有此說。然而弦與滑,字形音韻迥別,決無相誤之理。汪注原於成氏,為允當,不復容他議也。弦義,詳予所著《脈學輯要》。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下瀉後症狀仍未解除,便秘五六天,甚至十多天,每天午后出現潮熱,不惡寒,獨自說話像看見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會神志不清,不認人,摸衣裳,摸床,坐立不安,微微喘息,眼睛直視。脈象弦細者可以治癒,脈象澀滯者則會死亡;如果病情較輕,只是發熱說胡話,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藥後大便通暢,就停止後續服用。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病情嚴重、出現譫語的狀況。傷寒病經過嘔吐或下瀉後,體液損失,邪氣卻未完全排出,所以症狀未解。邪熱內結,便秘五六天,甚至十多天,這是可以服用下瀉藥物的時機。每天午后發熱,是因為腑臟實滿、乾燥嚴重,所以邪氣最盛的時候會發熱。不惡寒是因為表證已消失。獨自說話,也就是譫語,是陽明腑臟實滿,產生幻覺和幻聽的表現。病情嚴重時,會不認識人。

摸衣裳、摸床是因為陽熱過盛,導致躁動不安。坐立不安是因為胃熱衝擊膈肌,使心神不安寧。胃熱嚴重,氣往上逆就會喘息,雖然喘息輕微,但眼睛直視,表示邪氣侵犯內臟。因此,病人生死與否,必須從脈象來判斷。後文分析指出,以上症狀都屬於陽氣亢盛、陰氣衰竭,孤陽無所依託而導致紊亂的表現。弦脈和澀脈都是陰脈,脈象弦細表示陰氣未絕,還有生機,所以可以治癒;脈象澀滯表示陰氣已絕,已經枯竭,所以會死亡。如果熱邪輕微,沒有嚴重到上述程度,只是發熱說胡話,可以用大承氣湯瀉去胃中實熱和腸中燥結。服用一劑藥物後大便通暢,就停止後續服用,這是因為大承氣湯雖然能抑制陽氣、疏通陰氣,但如果藥效過強,多次服用,反而可能損傷陰氣,導致病情危急。

傷寒治療應先發汗,但文中提到「若吐若下後不解」,說明是沒有先發汗,而錯誤地使用了嘔吐或下瀉療法,導致外邪內陷,症狀無法解除。獨自說話像看見鬼一樣,和一般的譫語不同。午后發熱不惡寒,便秘,是可以用瀉藥的證候。眼睛直視、不認人、摸衣裳、摸床等症狀,都是午后發熱時出現的。不發熱時就安靜,所以不應該一概認為是死症。一般來說,眼睛直視、譫語、喘息、腹部脹滿,則會死亡,但文中描述的是輕微喘息,並沒有腹部脹滿。

這段文字應該分為三部分來看:第一部分從「傷寒」到「如見鬼狀」,描述潮熱、譫語、不惡寒、便秘等現狀;第二部分分析病情輕重,病情輕微者只是發熱說胡話;第三部分辨析脈象,弦脈是陰脈,澀脈也是陰脈,脈象弦細表示陰氣未絕,還有生機,可以治癒;脈象澀滯表示陰氣已絕,已經枯竭,所以會死亡。文中提到「弦」脈,有人認為應是「滑」脈,但「弦」與「滑」字形音義都不同,不可能誤用。汪氏注釋依據成氏,是正確的。關於「弦」脈的含義,詳見我的《脈學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