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14)
卷四 (14)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與仲景之方。甚相違背。失軒岐緩急之旨。使病人暗受其弊。將誰咎哉。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千金翼。作初服譫語即止。服湯當更衣。不爾盡服之。外臺。作若一服得利譫語止。勿服之。)
〔錢〕小承氣者。即大承氣。而小其制也。大邪大熱之實於胃者。以大承氣湯下之。邪熱輕者。及無大熱。但胃中津液乾燥。而大便難者。以小承氣微利之。以和其胃氣。胃和則止。非大攻大下之駃劑也。以無大堅實。故於大承氣中。去芒硝。又以邪氣未大結滿。故減厚朴枳實也。創法立方。惟量其緩急輕重。而增損之。使無太過不及。適中病情耳。
案錢氏云。大黃四兩。既名之曰小。當是二兩。漢之二兩。即宋之五錢外。分二次服耳。此說無明證。唯外臺崔氏承氣湯。即本方。用厚朴大黃各三兩。枳實六片。龐氏用大黃二兩。而減厚朴一兩。枳實一枚。
吳有性瘟疫論曰。案三承氣湯。功用彷彿。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者。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軟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多黏膩結臭惡物。得芒硝。則大黃有盪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
不耐藥湯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醫壘元戎。小承氣湯。治痞實而微滿。狀若飢人。食飽腹中無轉失氣。即大承氣。只去芒硝。心下痞大便或通。熱甚。宜此方。
金匱要略。治腹滿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即本方。用厚朴八兩。枳實五枚。)
又治支飲胸滿。厚朴大黃湯。(即本方。用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直指方。枳殼銼散。治熱證脹滿。
於本方。加桔梗甘草烏梅薑棗。
保命集。順氣散。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利。(即本方)
又三化湯。治中風邪氣作實。二便不通。
於本方。加羌活。
拔萃方。順氣散。消中者。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赤黃。以此下之。不可多利。微微利。至不欲食而愈。(即本方)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
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不可與之。成本。脫可字。玉函。作勿與之。此有燥屎也。成本。無也字。轉失氣。玉函。並作轉矢氣。其後發熱。玉函。作其後發潮熱。周本。錢本。失。作矢。千金。下二轉矢氣作轉氣。)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小承氣湯的處方與張仲景的方劑大相逕庭,違背了《軒岐》關於治療緩急的原則,導致病人暗中受害,這該怪誰呢?
小承氣湯方劑: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的,炙)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四升,煮成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兩次服用。第一次服藥後應該更衣,如果沒更衣就儘管喝完。如果服藥後更衣了,就不要再服藥了。(《千金翼》記載:第一次服用藥物後若出現神志不清,則停止服用;服藥後應該更衣,如果不更衣就喝完;《外臺秘要》記載:若服藥一次後大便通暢且神志不清,則停止服用。)
所謂「小承氣湯」,就是大承氣湯,只是劑量減少而已。胃中邪熱壅盛者,用大承氣湯攻下;邪熱較輕或無明顯發熱,只是胃中津液乾燥,大便不通者,則用小承氣湯微微通便,以調和胃氣。胃氣調和,病症自然停止,它並不是猛烈攻下的峻下之劑。由於沒有明顯的堅實症狀,所以去掉了芒硝;又因為邪氣尚未嚴重結聚,所以減少了厚朴和枳實的用量。創立這個方劑,只是根據病情輕重的程度,增減藥量,使之不過也不不及,恰到好處而已。
錢氏認為,大黃用量四兩,既然稱為「小承氣」,應該減為二兩。漢代的二兩,相當於宋代的五錢,分二次服用。這種說法缺乏明確的證據。只有《外臺秘要》中崔氏的承氣湯,與本方相同,用厚朴、大黃各三兩,枳實六片;龐氏則用大黃二兩,厚朴減為一兩,枳實一枚。
《吳氏瘟疫論》記載:三種承氣湯的功效類似,熱邪侵入內臟,如果上焦痞滿,宜用小承氣湯;如果腹中有堅硬結塊,則加芒硝,軟堅潤燥;如果病程較長,雖無糞便結塊,但黏膩臭惡,則加芒硝,大黃就能起到盪滌的作用。如果沒有痞滿,只有宿便和瘀熱,則調胃承氣湯適用。三種承氣湯的功效都在大黃,其他的藥物都是治標的。
對於不能耐受藥物,或嘔吐或害怕者,應將藥物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劑服用。《醫壘元戎》記載:小承氣湯用於治療痞滿,症狀類似飢餓的人,吃飽後腹部脹滿,氣機不通暢,與大承氣湯相比,只去掉了芒硝。心下痞滿,大便不通或通而不暢,熱盛者,宜用此方。
《金匱要略》記載:治療腹脹疼痛且不通者,用厚朴三物湯(即本方,用厚朴八兩,枳實五枚)。
又治療支飲胸滿,用厚朴大黃湯(即本方,用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直指方》記載:枳殼研成粉末,治療熱證引起的脹滿。
在此方基礎上,加桔梗、甘草、烏梅、生薑、大棗。
《保命集》記載:順氣散,治療胃中有熱邪,能進食,小便赤黃,略微通暢,直到不想吃東西為止,不可過度通便。(即本方)
又三化湯,治療中焦風邪氣壅盛,二便不通。
在此方基礎上,加羌活。
《拔萃方》記載:順氣散,消中熱,熱在胃中,但能飲食,小便赤黃,用此方瀉下,不可過度通便,微微通便,直到不想吃東西而痊癒。(即本方)
陽明病,潮熱,大便略硬者,可用大承氣湯;大便不硬者,不可使用。如果大便不通,六七天了,恐怕有乾硬的糞便,想知道是否有乾硬糞便的方法,少量服用小承氣湯,湯藥入腹後,氣機不通暢者,這就是有乾硬糞便,可以攻下;如果氣機通暢,這只是開始硬,後來會變稀,不可攻下,攻下必然脹滿,不能進食。想喝水,給水則嘔吐,之後發熱者,必然大便又硬又少,用小承氣湯調和,如果氣機不通暢,就絕對不能攻下。(「不可與之」成本記載為「脫可字」,《玉函》作「勿與之」,「此有燥屎也」成本記載無「也」字,「轉失氣」《玉函》並作「轉矢氣」,「其後發熱」《玉函》作「其後發潮熱」,周本、錢本「失」作「矢」,《千金要方》下「二轉矢氣」作「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