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13)
卷四 (13)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於本方,去厚朴,加杏仁二兩,蜜和丸如彈子,以生薑湯六合,研一丸服之,須臾即通。
衛生寶鑑:治發狂因觸冒寒邪,失於解利,因轉屬陽明證,胃實譫語,本方加黃連。
理傷續斷方:大成湯,一名大承氣湯,治傷損瘀血不散,腹肚膨脹,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急將此藥,通下瘀血,後方可服損藥。
於大承氣湯,加甘草陳皮紅花當歸蘇木木通。○損藥,乃本方小承氣湯。
醫經會解:加味承氣湯,治痢疾邪毒在裡。
於本方,加黃連木香皂角刺。
本草匯言:嘉祐方,治傷寒熱實結胸,鐵鏽磨水,入承氣湯服之,極驗。
醫學正傳:治一人,六月投淵取魚,至深秋雨涼,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脈沉弦細實,重取如循刀責責然。夫腹痛脈沉弦細實,如循刀責責然,陰邪固結之象,便不當有汗,今大汗出,此必瘀血留結,營氣不能內守,而滲泄於外也。且弦脈亦肝血受傷之候,與大承氣加桂,二服微利痛減。
連日於未申時,復堅硬不可近,與前藥,加桃仁泥,下紫血升余,痛止,脈雖稍減,而責責然猶在,又以前藥,加川附子,下大便四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
吳勉學匯聚單方:余治一少年,腹痛目不見人,陰莖縮入,喊聲徹天。醫方灸臍愈痛,欲得附子理中湯。余偶過其門,諸親友邀入。余曰:非陰症也。主人曰:晚於他處有失,已審侍兒矣。余曰:陰症聲低少,止呻吟耳,今高厲有力,非也,脈之伏而數且弦,肝為甚,外腎為筋之會。
肝主筋,肝火盛也,肝脈繞陰莖,肝開竅於目,故目不明。用承氣湯,一服立止,知有結糞在下故也。凡痛須審察寒熱虛實,諸症皆然,久腹痛,多有積,宜消之。
醫方集解曰:古人有治惡寒戰慄,用大承氣,下燥屎而愈者,此陽邪入里,熱結於裡,表虛無陽,故惡寒戰慄,此陽盛格陰,乃熱病非寒證,誤投熱藥,則死矣。朱丹溪曰:初下利腹痛,不可用參朮,然氣虛胃虛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
然後加減用藥。嘗治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症,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白,此必平昔過食傷胃,寧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芍藥,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寧免後患乎?此先補後下,例之變也。
傷寒直格曰:活人書,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而緩下急下,善開發而難鬱結。可通用者,大承氣湯,最為妙也。故今加甘草,名曰三一承氣湯,通治三承氣湯,於效甚速,而無加害也。儒門事親曰:大承氣湯,劉河間加甘草,以為三一承氣,以甘和其中。
余嘗以大承氣,改作調中湯,加以薑棗煎,俗見薑棗,以為補脾胃而喜服。衛生寶鑑曰:若大承氣證,反用調胃承氣治之,則邪氣不散;小承氣湯證,反以大承氣湯下之,則過傷正氣。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後之學者,以此三藥,合而為一,且云通治三藥之證,及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本方去厚朴,加杏仁二兩,蜜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生薑湯六合(六倍量的生薑水),研磨一丸服用,很快就能通便。
《衛生寶鑑》記載,治療因受寒邪而發狂,未及時瀉利,轉變為陽明證,胃實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可在本方中加黃連。
《理傷續斷方》中的大成湯,又名大承氣湯,用於治療外傷導致瘀血不散,腹部膨脹,大小便不通,上衝心腹,悶痛甚至危及生命的。需緊急服用此藥通下瘀血,之後才能服用其他治療外傷的藥物。在大承氣湯中,加入甘草、陳皮、紅花、當歸、蘇木、木通。所謂「損藥」,指的是本方的小承氣湯。
《醫經會解》中記載,加味承氣湯用於治療痢疾,邪毒入侵腸胃的。在本方中加入黃連、木香、皂角刺。
《本草匯言》及《嘉祐方》記載,治療傷寒熱邪結聚於胸,將鐵鏽磨成水加入承氣湯,療效極佳。
《醫學正傳》記載,治療一位六月下水捕魚的人,到深秋雨涼時,半夜小腹劇痛,大汗淋漓,脈象沉弦細實,按壓脈搏時感覺如同刀割般疼痛。一般來說,腹痛脈沉弦細實如同刀割般疼痛,是陰邪凝結的表現,不應該出汗。但此人卻大汗淋漓,這是瘀血積聚,營氣不能內守而外泄的表現。而且弦脈也是肝血受傷的徵兆。於是給予大承氣湯加桂枝,服藥兩次後,腹痛稍減,大便略通。
幾天後,腹部再次堅硬疼痛,於是再用之前的藥方,加入桃仁泥,排出紫黑色的血塊,疼痛停止。雖然脈象略微減弱,但仍有刀割般的疼痛感,於是又用之前的藥方,加入川附子,大便排出四五次,排出紫黑色的血塊像破棉絮一樣,共約兩升,病就好了。
《吳勉學匯聚單方》記載,我治療一位少年,腹痛,視力模糊,陰莖縮入,哭喊聲震天,醫生想用灸臍和理中湯治療,但我經過時,他的親友邀請我診治。我說這不是陰症,病人說他之前與侍女發生關係,我說陰症聲音低微,只是呻吟而已,現在聲音高亢有力,不是陰症。他的脈象沉而數且弦,肝氣盛,外腎是筋的交匯處,肝主筋,肝火旺盛,肝經循行於陰莖,肝開竅於目,所以視力模糊。於是使用承氣湯,一服藥就止痛了,可見是腸道內有宿便積聚。凡是疼痛,都必須仔細辨別寒熱虛實,其他症狀也是如此。久腹痛大多有積聚,應該先消導。
《醫方集解》說,古人用大承氣湯治療惡寒戰慄,瀉下乾燥的糞便而痊癒的例子。這是陽邪入裡,熱邪結聚於裡,表虛無陽,所以惡寒戰慄。這是陽盛格陰,是熱病而非寒證,如果誤用溫熱藥物,就會危及生命。朱丹溪說,初期腹痛瀉利,不宜使用人參、白朮,但氣虛胃虛者可以使用。初期發病也可以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瀉下,觀察是氣病還是血病,然後再加減藥物。
我曾經治療葉先生的滯下病,病情非常危急,正好符合承氣湯的證候,但他的氣口虛弱,雖然症狀表現為實證,但面色卻黃白,這一定是平時飲食過度損傷了脾胃。我寧可讓他忍耐兩三天辛苦,先用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十幾付藥,三天後,胃氣稍恢復,再用承氣湯兩劑就好了。如果沒有先補益胃氣,就貿然使用承氣湯,難免會留下後患。這是先補後瀉的變通之法。
《傷寒直格》及《活人書》記載,大承氣湯是最重要的,小承氣湯次之,調胃承氣湯再次之。緩瀉急瀉,善於通利而難以治療鬱結的,大承氣湯最為有效。因此現在加入甘草,稱為三一承氣湯,可以通治三種承氣湯的病症,療效迅速,而且沒有副作用。儒門事親記載,劉河間在承氣湯中加甘草,稱為三一承氣湯,用甘草調和藥性。
我曾經用大承氣湯改為調中湯,加入生薑、大棗煎服。一般人認為生薑、大棗是補益脾胃的,所以樂於服用。《衛生寶鑑》記載,如果出現大承氣湯的證候,反而用調胃承氣湯治療,邪氣就不會散去;如果出現小承氣湯的證候,反而用大承氣湯瀉下,就會過度傷耗正氣。這就是張仲景將三種承氣湯區分開來治療的原因。後來的學者將這三種藥物合而為一,而且聲稱可以通治三種藥物所治的病症,以及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