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五 (1)
卷五 (1)
1.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結硬。玉函。作痞堅。脈經。千金翼。不下下。有下之二字。無自利二字。及若下之必四字。)
〔程〕腹滿而吐。食不下。則滿為寒脹。吐與食不下。總為寒格也。陽邪亦有下利。然乍微乍甚。而痛隨利減。今下利益甚。時腹自痛。則腸虛而寒益留中也。雖曰邪之在臟。實由胃中陽乏。以致陰邪用事。升降失職。故有此下之則胸中結硬。不頂上文吐利來。直接上太陰之為病句。
如後條設當行大黃芍藥者亦是也。曰胸下。陰邪結於陰分。異於結胸之在胸。而且按痛矣。曰結硬。無陽以化氣。則為堅陰。異於痞之濡而軟矣。彼皆陽從上陷而阻留。此獨陰從下逆而不歸。寒熱大別。〔鑑〕吳人駒曰。自利益甚四字。當在必胸下結硬句之下。其說甚是。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
白話文:
太陰病症表現為腹部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並且自覺症狀嚴重,偶爾腹部會自己疼痛。如果使用瀉藥治療,就會導致胸部下方結塊變硬。
腹部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這是寒氣導致的腹部脹滿,嘔吐和吃不下東西都是寒氣阻礙所致。陽邪也會導致腹瀉,但腹瀉的程度會忽輕忽重,並且疼痛隨腹瀉減輕。現在腹瀉很嚴重,偶爾腹部會自己疼痛,這是因為腸道虛弱,寒氣更加積聚在體內。雖然說邪氣在臟腑中,但實際上是由於胃中陽氣不足,導致陰邪作祟,升降失調,所以才會出現瀉藥治療後胸部下方結塊變硬的現象。
接下來的條目中提到應該服用大黃和芍藥,也符合這個道理。所謂“胸下”,指的是陰邪積聚在陰分,與結胸症狀位於胸部不同,而且按壓會疼痛。所謂“結硬”,是指沒有陽氣來化解氣血,就形成了堅硬的陰邪,與痞症的柔軟狀態不同。結胸症狀是陽氣從上往下陷落阻滯,而太陰病是陰邪從下往上逆流,無法回歸正常狀態,這兩者在寒熱方面有著很大的區別。
吳人駒說,“自利益甚”這四個字應該放在“必胸下結硬”句子的下方,他的說法非常正確。如果放在“吐食不下”句子的下方,就顯得不太合理。
則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復曰若下之。無所謂也。
黃仲理曰。宜理中湯。陰經少有用桂枝者。如此證。若脈浮。即用桂枝微汗之。若惡寒甚不已者。非理中四逆不可。
黃自利益甚四字。不允當。故姑從吳人駒之說。且脈經千金翼。文有異同。可知此條固有差錯也。
傷寒蘊要曰。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瀉利。俗言漏底傷寒者也。大抵瀉利。小便清白不澀。完穀不化。其色不變。有如鶩溏。或吐利腥穢。小便澄澈清冷。口無燥渴。其脈多沉。或細。或遲。或微。而無力。或身雖發熱。手足逆冷。或惡寒蜷臥。此皆屬寒也。凡熱症。則口中燥渴。
白話文:
如果已經吐了,而且拉肚子不止,這對病人本身來說已經很糟糕了。仲景又說,如果要瀉下,也無所謂。
黃仲理說,應該用理中湯。陰經很少用到桂枝,像這種情況,如果脈象浮,就可以用桂枝微微發汗。如果惡寒嚴重持續不斷,就必須用理中湯和四逆湯。
“自利益甚”這四個字不太恰當,所以我姑且採納吳人駒的說法。而且《脈經》和《千金翼》兩本書的文字內容有些不同,可見這條內容本來就有錯誤。
《傷寒蘊要》說,凡是拉肚子,不是因為攻下藥而引起的,而是俗稱漏底傷寒。通常拉肚子,小便清澈不澀,吃下去的食物消化不了,顏色不變,像鴨子糞便一樣稀軟,或者吐出來的東西又臭又腥,小便清澈冰冷,口不乾渴,脈象大多沉細遲微,而且無力,或者身體發熱,手腳冰冷,或者惡寒蜷縮臥床,這些都屬於寒症。凡是熱症,則會口乾舌燥。
小便或赤。或黃。或澀。而不利。且所下之物。皆如垢膩之狀。或黃。或赤。所去皆熱臭氣。其脈多數。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也。亦有邪熱不殺穀。其物不消化者。但脈數而熱。口燥渴。小便赤黃。以此別之矣。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錫〕太陰中風者。風邪直中於太陰也。〔魏〕太陰病。而類於太陽之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而熱發。陰脈澀而汗出。純乎太陽中風矣。然腹自滿。有時痛。下利益甚。吐而不能食。是非太陽之中風。宜表散也。〔錢〕四肢煩疼者。言四肢痠疼。而煩擾無措也。蓋脾為太陰之臟。
而主四肢故也。(脾病四肢不得稟水穀氣。見素問陽明脈解。)陽微陰澀者。言輕取之而微。重取之而澀也。脈者。氣血伏流之動處也。因邪入太陰。脾氣不能散精。肺氣不得流經。營陰不利於流行。故陰脈澀也。陽微陰澀。正四肢煩疼之病脈也。長脈者。陽脈也。以微澀兩陰脈之中。
白話文:
小便異常
小便可能呈現紅色或黃色,排尿可能感到澀痛,排尿不順暢。排泄物可能呈現像垢膩一樣的狀態,顏色偏黃或紅色,伴隨著熱臭氣味。脈象多數呈現數脈,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脈。也可能出現邪熱不傷及脾胃,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但脈象仍呈現數脈,伴隨口乾舌燥、小便赤黃等症狀,可以以此區分。
太陰中風
四肢感到痠痛煩躁,陽脈微弱而陰脈澀滯且脈象偏長,這是病情將要痊癒的徵兆。
註解
- 錫: 太陰中風指的是風邪直接侵犯了太陰經。
- 魏: 太陰病的症狀類似於太陽中風,四肢痠痛煩躁,陽脈微弱而有熱感,陰脈澀滯並伴隨出汗。這與純粹的太陽中風相似,但腹部卻是飽脹,偶爾疼痛,排泄物多且稀薄,還會出現嘔吐無法進食的症狀,這就不是太陽中風的症狀,應該採用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療。
- 錢: 四肢煩疼指的是四肢痠痛,伴隨煩躁不安的狀態。這是因為脾臟為太陰之臟,而脾臟主管四肢,當脾臟生病時,四肢就無法獲得水穀精氣(《素問‧陽明脈解》)。陽脈微弱而陰脈澀滯指的是輕輕按脈時感到微弱,重按時感到澀滯。脈象是氣血流動的表現,當邪氣侵入太陰經,脾氣無法散佈精氣,肺氣無法正常流通,營陰無法順利運行,就會造成陰脈澀滯。陽脈微弱而陰脈澀滯是四肢痠痛煩躁的典型脈象。長脈指的是陽脈,由於陰脈微弱澀滯,所以長脈會夾雜在陰脈之中。
而其脈來云皆長。為陰中見陽長。則陽將回。故為陰病欲愈也。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成〕脾為陰主。王於醜亥子。向王。故為解時。〔柯〕經曰。夜半後而陰隆為重陰。又曰。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脾為陰中之至陰。故主亥子丑時。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汪〕夫曰太陰病。當見腹滿等候。診其脈不沉細。而浮。則知太陽經風邪。猶未解也。故宜桂枝湯。以汗解之。〔鑑〕即有吐利不食腹滿時痛一二證。其脈不沉而浮。便可以桂枝發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調其內可也。於此又可知論中身痛腹滿下利。急先救里者。脈必不浮矣。〔程〕條中有桂枝湯。而無麻黃湯。桂枝胎建中之體。無礙於溫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持續長長的狀態,表示陰中出現陽氣,陽氣即將回升,所以這是陰病將要痊癒的徵兆。
太陰病要痊癒時,從亥時到丑時會逐漸好轉。
這是因為脾臟屬於陰性,在丑、亥、子時為旺盛之時,所以太陰病在這些時辰會逐漸好轉。經書記載,午夜之後陰氣最重,而從晚上到雞鳴時分,屬天之陰,也是陰氣中最重的時段,脾臟為陰氣中最重的器官,所以主宰亥、子、丑時。
太陰病如果脈象浮,可以發汗治療,適合服用桂枝湯。
太陰病通常會有腹滿等症狀,如果脈象不沉細而浮,表示太陽經的風邪尚未解除,因此應該服用桂枝湯發汗治療,先解表,待表症解除後,再調治內在。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嘔吐、腹瀉、不思飲食、腹滿、疼痛等症狀,而脈象不沉而浮,也可以用桂枝湯發汗治療。如果患者出現腹痛、腹滿、腹瀉等症狀,需要緊急救治裡症,則脈象一定不會浮。因為桂枝湯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不影響溫補。
案舒氏云。此言太陽病。是必腹滿而吐。腹痛自利矣。證屬裡陰。脈雖浮亦不可發汗。即令外兼太陽表證。當以理中為主。內加桂枝。兩經合治。此一定之法也。今但言太陰病。未見太陽外證。其據脈浮。即用桂枝。專治太陽。不顧太陰。大不合法。恐亦後人有錯。此說有理。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玉函。千金翼。無服字。輩。脈經。作湯。)
〔鑑〕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熱。屬陽也。若自利不渴。則為里有寒。屬陰也。今自利不渴。知為太陰本臟有寒也。故當溫之。四逆輩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魏〕以其人脾臟之陽。平素不足。寒濕凝滯。則斡運之令不行。所以胃腸水穀不分。而下泄益甚。自利二字。
白話文:
舒氏說,太陽病必定會腹脹嘔吐,腹痛而且腹瀉,病症屬於裡陰,即使脈象浮,也不能發汗。即使外兼太陽表證,也應以理中湯為主,內加桂枝,兩經合治,這是固定的方法。現在只說太陰病,沒有看到太陽表證,就根據脈象浮,使用桂枝專治太陽,不顧太陰,非常不合規矩,恐怕是後人有錯誤。這種說法很有道理。
腹瀉不渴的人,屬於太陰,因為他的臟腑有寒氣,應該溫熱它。適合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玉函、千金翼裡沒有“服”字、“輩”字;脈經裡寫作“湯”。)
凡是腹瀉而且口渴的人,裡有熱,屬於陽。如果腹瀉不渴,那就是裡有寒,屬於陰。現在腹瀉不渴,就知道是太陰本臟有寒,所以應該溫熱它。四逆輩,指的是四逆湯、理中湯、附子湯等藥物。這是用來解釋的。因為這個人脾臟的陽氣平時不足,寒濕凝滯,所以脾臟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胃腸不能消化水穀,而排泄更加嚴重。腹瀉這兩個字,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乃未經誤下誤汗吐而成者。故知其臟本有寒也。〔舒〕口渴一證。有為實熱。亦有虛寒。若為熱邪傷津。而作渴者。必小便短大便硬。若自利而渴者。乃為火衰不能熏騰津液。故口渴。法主附子。助陽溫經。正所謂釜底加薪。津液上騰。而渴自止。若寒在太陰。於腎陽無干。
故不作渴。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以一字。玉函。作所以然者四字。暴煩下利。千金翼。作煩暴利。)
〔錢〕緩。為脾之本脈也。手足溫者。脾主四肢也。以手足而言自溫。則知不發熱矣。邪在太陰。所以手足自溫。不至如少陰厥陰之四肢厥冷。故曰系在太陰。然太陰濕土之邪鬱蒸。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其濕熱之氣。已從下泄。故不能發黃也。如此而至七八日。雖發暴煩。
白話文:
這不是因為誤食藥物、誤服汗藥、誤吐而引起的,所以可以知道他的臟腑本身有寒氣。口渴是一個症狀,可能是實熱引起,也可能是虛寒引起。如果是熱邪傷了津液,才會口渴,那病人一定小便短、大便硬。如果病人小便自利卻口渴,就是因為火氣衰弱,無法將津液蒸發上來,所以口渴。治療方法要用附子,溫陽助經,就像在鍋底加柴火一樣,讓津液蒸發上來,口渴就會自然消失。如果寒氣在太陰,與腎陽沒有關係,就不會口渴。
傷寒脈搏浮而緩,手腳自然溫暖,是因為病邪在太陰。太陰當發黃疸,如果小便自利,就不會發黃。到了第七八天,即使出現煩躁,一天瀉肚子十多次,也會自然停止,因為脾胃本來就實,腐穢之物要排出去。
脈搏緩,是脾臟的本脈。手腳溫暖,是脾臟主四肢的表現。手腳自然溫暖,說明沒有發熱。病邪在太陰,所以手腳自然溫暖,不像少陰或厥陰那樣四肢厥冷。因此說病邪在太陰。但是太陰是濕土,病邪鬱積蒸蒸,應該發黃疸。如果小便自利,濕熱之氣已經從下泄出,所以不會發黃。如果這樣持續到第七八天,即使出現煩躁,也會自然停止。
乃陽氣流動。腸胃通行之徵也。下利雖一日十餘行。必下盡而自止。脾家之正氣實。故腸胃中有形之穢腐去。穢腐去。則脾家無形之濕熱亦去故也。此條當與陽明篇中。傷寒脈浮而緩云云至八九日。大便硬者。此為轉屬陽明條互看。〔喻〕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其證又與少陰無別。
而利盡穢腐當自止。則不似少陰之煩躁有加。下利漫無止期也。〔汪〕成注云。下利煩躁者死。此為先利而後煩。是正氣脫。而邪氣擾也。茲則先煩後利。是脾家之正氣實。故不受邪。而與之爭。因暴發煩熱也。下利日十餘行者。邪氣隨腐穢而去。利必自止。而病亦愈。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玉函。無本字。爾。全書。程本。作而。脈經。千金翼。無爾字。千金翼。作加大黃湯主之。無桂枝二字。大實痛以下。成氏及諸本。為別條。非也。)
白話文:
這是陽氣流動,腸胃通暢的表現。即使一天拉肚子十幾次,只要排乾淨了就會自然停止。這是脾胃正氣旺盛的緣故,因為腸胃中形狀可見的穢腐之物都排出來了,穢腐之物排掉了,脾胃中無形的濕熱也會跟著消失。這一點應該和陽明篇中提到傷寒脈浮而緩,八九日後大便硬的條文互相參照。
這種突然發作的腹瀉,一天十幾次,症狀和少陰病很像,但排乾淨了穢腐之物就會自然停止,不像少陰病會越來越煩躁,拉肚子沒完沒了。
古籍註解中說,腹瀉煩躁的人會死,那是因為先拉肚子然後才煩躁,說明正氣已經衰竭,邪氣入侵。而這裡是先煩躁後拉肚子,說明脾胃正氣旺盛,所以不受邪氣侵犯,反而與之抗爭,導致突然發熱煩躁。拉肚子一天十幾次,邪氣隨著穢腐之物排出去,腹瀉就會自然停止,病也會好起來。
如果本太陽病,醫生反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導致腹脹疼痛,那就屬於太陰病了,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腹脹疼痛厲害,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錢〕本太陽中風。醫不汗解。而反下之。致裡虛邪陷。遂入太陰。因爾腹滿時痛。故曰屬太陰也。然終是太陽之邪未解。故仍以桂枝湯解之。加芍藥者。因誤下傷脾。故多用之。以收斂陰氣也。〔汪〕如腹滿痛甚者。其人胃家本實。雖因太陽病誤下。熱邪傳入太陰。然太陰之邪。
已歸陽明。而入於腑。此非裡虛痛。乃里實痛也。成注云。大實大滿。自可下除之。故加大黃。以下里實。其仍用桂枝湯者。以太陽之邪。猶未盡故也。〔程〕因而二字。宜玩。太陰為太陽累及耳。非傳邪也。
內臺方議曰。表邪未罷。若便下之。則虛其中。邪氣反入里。若脈虛弱。因而腹滿時痛者。乃脾虛也。不可再下。與桂枝加芍藥湯。以止其痛。若脈沉實。大實滿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胃實也。宜再下。與桂枝湯。以和表。加芍藥大黃。以攻其里。
白話文:
太阳病本应发汗解表,但误下导致里虚,邪气入侵太阴,从而出现腹满时痛,所以属于太阴病。但实际上太阳病的邪气并未完全解,所以仍需用桂枝汤解表。加芍药是因为误下伤脾,所以多用芍药来收敛阴气。
如果腹满痛甚,患者胃本来就实,虽然因太阳病误下导致热邪传入太阴,但太阴的邪气已经进入阳明,并侵入腑,这并非里虚痛而是里实痛。因此可以加大黄,以下里实。仍用桂枝汤是因为太阳病的邪气还未尽。
“因而”二字要仔细玩味,太阴是受太阳影响,并非邪气传染。
内台方议说,表邪未退就下泻,会虚其内,邪气反而入里。如果脉虚弱,伴随腹满时痛,则是脾虚,不可再下泻,要用桂枝加芍药汤止痛。如果脉沉实,大实满痛,按之不止,则是胃实,宜再下泻,用桂枝汤和表,并加芍药大黄攻其里。
桂枝加芍藥湯方(○玉函。加上。有倍字)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二兩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溫分。千金翼。作分溫。)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玉函。作三兩。成本。作一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腹滿。為太陰陽明俱有之證。然位同而職異。太陰主出。太陰病。則腐穢氣凝不利。故滿而時痛。陽明主內。陽明病。則腐穢燥結不行。故大實而痛。是知大實痛。是陽明病。而非太陰病矣。仲景因表證未解。陽邪已陷入太陰。故倍芍藥。以益脾調中。而除腹滿之時痛。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方(出自《玉函》並加上,有倍數標記)
桂枝(三兩,去除樹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烤後),大棗(十二枚,掰開),生薑(二兩,切片)
以上五種材料,用水七升,煮沸後提取三升,去除渣滓,溫熱分成三次服用。原本的配方是桂枝湯,現在加入芍藥。(溫熱分服,出自《千金翼》,寫作「分溫」)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除樹皮),大黃(二兩,出自《玉函》,改為三兩,原本寫作一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烤後),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六種材料,用水七升,煮沸後提取三升,去除渣滓,溫熱一次服用。每日三次。
【柯】腹滿是太陰和陽明兩種病症的共同症狀,但位置相同而職能不同。太陰主要負責消化,太陰病時,食物殘渣積聚不順,導致腹滿且時常疼痛。陽明主要負責內臟運作,陽明病時,食物殘渣乾燥結塊,無法流通,導致大範圍實塞且疼痛。因此,大範圍實塞且疼痛是陽明病的特徵,而非太陰病。張仲景因外感症狀尚未解除,陽邪已經深入太陰,因此增加芍藥的份量,以補益脾臟調理中樞,並緩解腹滿時的疼痛。
此用陰和陽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陽邪陷入陽明。則加大黃。以潤胃通結。而除其大實之痛。此雙解表裡也。凡妄下。必傷胃之氣液。胃氣虛。則陽邪襲陰。故轉屬太陰。胃液涸則兩陽相搏。故轉屬陽明。屬太陰。則腹滿時痛。而不實。陰道虛也。屬陽明。則腹滿大實。而痛。
陽道實也。滿而時痛。是下利之兆。大實而痛。是燥屎之徵。故倍加芍藥。小變建中之劑。少加大黃。微示調胃之方也。〔汪〕案桂枝加大黃湯。仲景雖入太陰例。實則治太陽陽明之藥也。與大柴胡湯。治少陽陽明證義同。〔錢〕考漢之一兩。即宋之二錢七分也。以水七升。
白話文:
這方法運用陰陽調和的原理。如果表面的邪氣尚未消散,而陽邪侵入陽明經,就要加大黃的用量,以潤滑胃腸,通利結滯,消除其大實的疼痛。這是同時解表和裡的方法。
凡是妄下瀉藥,必定會傷及胃氣和津液。胃氣虛弱,就會導致陽邪侵襲陰經,因此轉屬太陰經。胃液枯竭,就會導致兩陽相搏,因此轉屬陽明經。屬太陰經,則表現為腹滿脹痛,但並不實,是因為陰道虛弱。屬陽明經,則表現為腹滿脹痛,且非常實,是因為陽道實滿。
滿脹而時痛,是下瀉的徵兆;大實而痛,是燥屎的徵象。因此要加倍使用芍藥,以緩解胃氣虛弱的症狀,少量增加大黃,稍微調節胃氣的運化。
汪氏注釋:桂枝加大黃湯,雖然仲景將其列入太陰經條,但實際上是治療太陽、陽明經的藥方。與大柴胡湯治療少陽、陽明經的證候相同。
錢氏注釋:漢代的一兩,相當於宋代的二錢七分。用七升水煎藥。
而煮至三升。分作三次服之。止溫服一升。案李時珍云。古之一升。今之二合半。約即今之一飯甌也。大黃不滿一錢。亦可謂用之緩。而下之微矣。
案方氏云。曰桂枝加。則以本方加也。而用芍藥六兩。水七升。不合數。皆後人之苟用者。此說非也。
總病論曰。小建中湯。不用飴餹。芍藥為君。止痛複利邪故也。
聖濟總錄。芍藥湯。治產後血氣攻心腹痛。
即桂枝加芍藥湯。無生薑大棗。
聖惠方。赤芍藥散。治小兒初生。及一年內兒。多驚啼不休。或不得眠臥。時時肚脹。有似鬼神所為。
白話文:
將藥物煮至三升,分成三次服用,每次服用一升。李時珍說,古時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二合半,大約等於現在的一個飯碗。大黃用量不到一錢,也可以說是使用量很小,瀉下作用也比較微弱。
方氏說,所謂桂枝加,就是以這個方子為基礎再加上其他藥材。但方子中芍藥用量為六兩,水量為七升,並不符合比例。這都是後人隨意使用藥物造成的,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總病論》中記載,小建中湯不用飴餹,以芍藥為君藥,可以止痛,並且幫助身體排除邪氣。
《聖濟總錄》中記載,芍藥湯可以治療產後血氣攻心腹痛。
桂枝加芍藥湯沒有生薑和大棗。
《聖惠方》中記載,赤芍藥散可以治療新生兒或一歲以內的嬰兒,經常驚啼不止,或者無法入睡,肚子經常脹滿,好像被鬼神作祟一樣。
即桂枝加大黃湯。去薑棗。加白朮五味。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原注】下利者。先煎芍藥三沸○成本。無下利云云九字註文。)
〔程〕前條之行大黃芍藥者。以其病為太陽誤下之病。自有浮脈驗之。非太陰為病也。若太陰自家為病。則脈不浮。而弱矣。縱有腹滿大實痛等證。其來路自是不同。中氣虛寒。必無陽結之慮。目前雖不便利。續自便利。只好靜以俟之。大黃芍藥之宜行者減之。況其不宜行者乎。
誠恐胃陽傷動。則洞泄不止。而心下痞硬之證成。雖復從事於溫。所失良多矣。胃氣弱。對脈弱言。易動。對續自便利言。太陰者。至陰也。全憑胃氣鼓動。為之生化。胃陽不衰。脾陰自無邪入。故從太陰為病。指出胃氣弱來。〔錫〕曰便利。其非大實痛可知也。曰設當行。
白話文:
方劑
使用桂枝加大黃湯,去掉生薑和紅棗,加入白朮五錢。
病症分析
這是太陰病,脈象虛弱,患者持續腹瀉。如果原本應該使用大黃、芍藥的,應該減量使用。因為患者胃氣虛弱,容易受到影響。
註解
- 原注:腹瀉者,先煎芍藥三沸。本方沒有腹瀉……這九個字是註解。
- 程氏注:前一條提到使用大黃、芍藥的情況,是太陽病誤下導致的,有浮脈可以驗證。這不是太陰病。如果是太陰病本身,脈象不會浮,而是虛弱。即使有腹脹、腹痛等症狀,病因和病機都不同。太陰病是中氣虛寒,不會有陽氣結聚的情況。雖然目前沒有腹瀉,但持續腹瀉,只能靜觀其變。原本應該使用大黃、芍藥的,都要減量,更何況不適合使用的情況呢?
- 擔心胃陽受損,導致腹瀉不止,形成心下痞硬的症狀。即使之後再用溫補方法,損失也會很大。胃氣虛弱,對應脈象虛弱,容易受到影響。持續腹瀉,說明是太陰病。太陰屬陰中之陰,完全依靠胃氣鼓動,維持生化功能。胃陽不衰,脾陰就不會受到邪氣入侵。所以從太陰病的角度,指出胃氣虛弱的原因。
- 錫氏注:說患者腹瀉,說明不是大實痛可以知道。說「設當行」,意思是原本應該使用大黃、芍藥的。
其不當行可知也。總之傷寒無分六經。一切皆以胃氣為本。〔印〕案本經凡下後。皆去芍藥。蓋以芍藥為苦泄也。
案錫駒云。續者。大便陸續。而利出也。汪氏云。大便必接續自利而通。蓋續者。謂雖今不便利。而續必便利之義。非自利陸續頻並之謂。程注為得。
白話文:
如果藥物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能判斷其不適當了。總之,傷寒病不分六經,一切治療都以胃氣為根本。
古人認為,服用本經藥物後,通常會去掉芍藥,因為芍藥味苦性寒,會導致腹瀉。
錫駒說:「續者」指的是大便陸續排出,而且排泄順暢。汪氏說:「大便必須接續自利而通」,「續」指的是雖然現在不方便排便,但接下來必定會順利排便,而不是指排便次數頻繁。程注的解釋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