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成本。無為字。)

〔成〕足少陽。膽經也。內經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甲乙經曰。膽者。中精之腑。五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少陽受邪。故口苦咽乾目眩。〔鑑〕口苦者。熱蒸膽氣上溢也。咽乾者。熱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熱熏眼發黑也。此揭中風傷寒。邪傳少陽之總綱。

凡篇中稱少陽中風傷寒者。即具此證之謂也。〔柯〕太陽主表。頭項強痛為提綱。陽明主裡。胃家實為提綱。少陽居半表半裡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蓋口咽目三者。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裡。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裡也。苦幹眩者。人所不知。

惟病人獨知。診家所以不可無問法。〔程〕少陽在六經中。典開闔之樞機。出則陽。入則陰。凡客邪侵到其界。裡氣輒從而中起。故云半表半裡之邪。半表者。指經中所到之風寒而言。所云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是也。半里者。指膽腑而言。所云口苦咽乾目眩。是也。表為寒。

里為熱。寒熱互拒。所以有和解一法。觀其首條所揭口苦咽乾目眩之證。終篇總不一露。要知終篇無一條不具有此條之證也。有此條之證。而兼一二表證。小柴胡湯方可用。無此條之證。而只據往來寒熱等。及或有之證。用及小柴胡。腑熱未具。而裡氣預被寒侵。是為開門揖盜矣。

余目擊世人之以小柴胡湯殺人者不少。非其認證不真。蓋亦得半而止耳。(入里不解。則成骨蒸癆瘧。入陰漸深。則為厥逆亡陽。)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鑑〕少陽。即首條口苦咽乾目眩之謂也。中風。謂此少陽病。是從中風之邪傳來也。少陽之脈。起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循脅。表邪傳其經。故耳聾目赤。胸中滿而煩也。然此少陽半表半裡之胸滿而煩。非太陽證具之邪陷。胸滿而煩者比。故不可吐下。

若吐下。則虛其中。神志虛怯。則悸而驚也。〔汪〕補亡論。龐安時云。可小柴胡湯。吐下悸而驚者。郭白雲云。當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原注】一云躁○煩上。成本。玉函。有則字。)

〔鑑〕脈弦細。少陽之脈也。上條不言脈。此言脈者。補言之也。頭痛發熱無汗。傷寒之證也。又兼見口苦咽乾目眩。少陽之證。故曰屬少陽也。蓋少陽之病。已屬半里。故不可發汗。若發汗。則益傷其津。而助其熱。必發譫語。既發譫語。則是轉屬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

胃能自和。則或可愈。否則津乾熱結。胃不能和。不但譫語。且更煩而悸矣。〔王〕凡頭痛發熱。俱為在表。惟此頭痛發熱。為少陽者。何也。以其脈弦細。故知邪入少陽之界也。〔錢〕以小承氣和胃。令大便微溏。胃和則愈也。胃不和者。以陽氣虛損之胃。邪熱陷入。而胃虛邪實。

所以煩悶而築築然悸動。此少陽誤汗之變證也。可不慎哉。

案不可發汗。蓋此屬柴胡桂枝湯證。程氏云。煩而悸。當是小建中湯。汪氏云。和胃之藥。成注云。與調胃承氣湯。愚以須用大柴胡湯。未知的當否。

傷寒選錄曰。少陽。小柴胡加薑桂。陽明。調胃承氣湯。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若已吐下以下。原本。別為二條。今據玉函。及千金翼。合為一條。喻本。張本。柯本。錢本。魏本。

並以兩條。合為一條。玉函。千金翼。無本字。食下。有飲字。巢源。無譫語二字。)

〔鑑〕脈沉緊。當是脈沉弦。若是沉緊。是寒實在胸。當吐之診也。惟脈沉弦。始與上文之義相屬。故可與小柴胡湯。〔沈〕太陽不解。而傳少陽。當與小柴胡和解。乃為定法。反以吐下發汗溫針。以犯少陽之戒。而邪熱陷入陽明。故發譫語。已為壞證。要知譫語。乃陽明受病。

即當知犯陽明之逆而治之。若無譫語。而見他經壞證。須憑證憑脈。另以活法治之也。〔程〕此條云。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桂枝壞病條亦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只此一觀字。一知字。已是仲景見病知源地位。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眠睡。玉函。千金翼。作寐一字。吳本。與陽明篇第四十一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云云白虎湯條。合為一條。)

〔錢〕關上者。指關脈而言也。仲景辨脈篇中。稱尺脈曰尺中。關脈曰關上。寸脈曰寸口。〔程〕大為陽明主脈。太陽以其脈合。故浮大上關上。從關部連上寸口也。少陽以其證合。故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但欲眠。為膽熱。盜汗為半表裡也。當是有汗則主白虎湯。無汗則主小柴胡湯也。

〔吳〕上關上。熱勢瀰漫之象也。〔鑑〕但欲眠睡。非少陰也。乃陽盛神昏之睡也。

汪氏云。常器之云。可柴胡桂枝湯。龐安時云。脈不言弦者。隱於浮大也。○案此說未知是否。姑附存於斯。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玉函。無故字。)

〔成〕表為陽。里為陰。邪在表則外有熱。六七日。邪氣入里之時。外無大熱。內有躁煩者。表邪傳裡也。故曰陽去入陰。〔印〕無大熱者。邪不在表矣。其人躁煩者。邪入於裡陰矣。此為去表之陽而入於裡之陰也。〔張〕邪氣傳裡則躁煩。不傳裡則安靜也。

方氏云。去。往也。言表邪往而入於裡。○案此說未穩。又案汪氏金鑑。以陽去入陰。為三陽傳經之熱邪。入於三陰之義。恐不然也。表邪入於裡陰。而躁煩者。蓋此陽明胃家實而已。錢氏注與汪氏同。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汪〕傷寒三日者。即素問相傳日數。上條言六七日。此止言三日。可見日數不可拘也。邪在少陽。原嘔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嘔。可徵裡氣之和。而少陽之邪自解也。既里和。而少陽邪解。則其不傳三陰。斷斷可必。故云三陰不受邪也。此注。本武陵陳亮斯語。〔印〕以上二章。與太陽篇之第三章同義。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玉函。此條無。)

〔成〕內經曰。大則邪至。小則平。傷寒三日。邪傳少陽。脈當弦緊。今脈小者。邪氣微而欲已也。

案此語。內經中無所考。脈要精微云。大則病進。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成〕內經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柯〕辰上者。卯之盡。辰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