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方〕或。未定之詞。寒為陰。陰不熱。以其著人而客於人之陽經。鬱而與陽爭。爭則蒸而為熱。已發熱者。時之所至。郁爭而蒸也。未發熱者。始初之時。鬱而未爭也。必。定然之詞。言發熱早晚不一。而惡寒則必定即見也。〔錢〕體痛者。寒傷營分也。營者。血中精專之氣也。

血在脈中。隨營氣而流貫滋養夫一身者也。此因寒邪入於血脈之分。營氣澀而不快於流行。故身體骨節皆痛也。〔鑑〕胃中之氣。被寒外束。不能發越。故嘔逆也。寒性勁急。故脈陰陽俱緊也。此承首條。言太陽病。又兼此脈此證者。名曰傷寒。以為傷寒病之提綱。後凡稱傷寒者。

皆指此脈證而言也。〔喻〕仲景恐見惡寒體痛嘔逆。又未發熱。認為直中陰經之證。蚤於辨證之先。揭此一語。慮何周耶。(一語。乃或未發熱四字也。)〔柯〕陰陽。指浮沉而言。不專指尺寸也。〔魏〕傷寒中風。同一浮脈。而彼為浮緩。此為浮緊。陽邪舒散。故緩。陰邪勁急。

故緊。同為在表之浮。而一緩一緊。風寒迥異矣。

案驗之病者。有其未發熱。則脈沉緊。而其已發熱。則浮緊者。診視之際。宜仔細辨認也。張介賓脈神草有說。當考。

明理論云。惡風。則比之惡寒而輕也。惡寒者。嗇嗇然憎寒也。雖不當風。而自然寒矣。惡風者。謂常居密室之中。幃帳之內。則舒緩而無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當風。淅淅然而惡者。此為惡風者也。

案風寒二證。譬如人之呵與吹。呵之風屬陽。吹之寒屬陰。陽主泄。陰主閉。故人之感邪氣。其表虛泄而汗出者。名為中風。其表實閉而無汗者。名為傷寒。其實受邪之風寒。不知果何如。只就其表虛表實。無汗有汗。而立其目。以為處療之方耳。故不曰此傷寒也。此中風也。而下名為二字。其意可自知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躁。成本。方本。作燥。玉函。無下若字。為傳也。作乃為傳。)

〔錢〕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者。即內經熱論。所謂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之義也。因太陽主表。總統營衛。故先受邪也。然寒傷營之證。其脈陰陽俱緊。或見浮緊之脈。若一日之後。脈安靜恬退。則邪輕而自解。不至傳入他經矣。倘見證頗覺欲吐。則傷寒嘔逆之證。猶未除也。

況吐則邪入犯胃。乃納入之機。若口燥而煩熱。脈數急者。為邪氣已郁為熱。其氣正盛。勢未欲解。故為傳經之候也。〔方〕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計程。如此立個前程的期式約模耳。非計日以限病之謂。

案燥煩。即躁煩之訛。以為口燥煩熱者。誤矣。諸注並以煩躁為解。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說明]

「或」這個字,表示不確定。「寒」屬於陰,陰本身不會產生熱,是因為寒邪侵入人體,停留在陽經,導致陽氣鬱積,與陽氣互相抗爭,抗爭的結果就會產生熱。已經發熱的人,是因為體內陽氣與寒邪抗爭到了發熱的時間點。還沒發熱的人,則是因為寒邪剛開始侵入,還沒開始抗爭。 「必」這個字,表示一定會出現。這裡說明發熱的時間可能早晚不同,但是一定會出現怕冷的症狀。

[錢]

身體疼痛,是因為寒邪傷害了營分。「營」指的是血液中精華的氣。血液在脈絡中,隨著營氣流動,滋養全身。當寒邪進入血液脈絡,營氣運行受阻,無法順暢流動,所以身體和關節才會疼痛。

[鑑]

胃部的氣被寒邪束縛,無法發散,所以會嘔吐。寒邪的性質猛烈急促,所以脈象呈現陰陽兩方都緊繃的狀態。這一段承接第一條,說明太陽病如果出現這個脈象和症狀,就稱為「傷寒」,也是傷寒病的大綱。之後凡是提到「傷寒」的,都是指這種脈象和症狀。

[喻]

張仲景擔心大家看到怕冷、身體疼痛、嘔吐,卻還沒發熱的情況,會認為是直接侵犯陰經的病症。所以在辨證之前,就先提出「或未發熱」這句話,考慮得非常周全。(「一語」指的是「或未發熱」這四個字。)

[柯]

這裡說的「陰陽」,是指脈象的浮沉,不是單指寸關尺。

[魏]

傷寒和中風,脈象都是浮脈,但是中風的脈是浮緩的,傷寒的脈是浮緊的。陽邪散開,所以脈緩;陰邪強勁急迫,所以脈緊。雖然都是表證的浮脈,但一個緩一個緊,就能區分風邪和寒邪的差異了。

觀察病人的情況,有的還沒發熱,脈象卻是沉緊的;有的已經發熱,脈象卻是浮緊的。診斷時,應該仔細分辨。張介賓的《脈神草》裡有提到相關論述,可以參考。

[說明]

明代的醫學理論認為,怕風比怕冷症狀輕微。怕冷是指感到寒冷,即使沒有吹風也會感到冷。怕風是指在密閉的房間或帳篷裡,感覺舒適沒有任何不適,但是只要稍微用扇子扇風,或吹到一點風,就會感到不舒服,這就是怕風。

[說明]

風邪和寒邪,就像人呼氣和吹氣的差別。呼氣的風屬陽,吹氣的寒屬陰。陽主發散,陰主收斂。所以人感染邪氣,如果表現為體表虛弱、發散而汗出的,稱為中風;如果表現為體表閉塞、沒有汗出的,稱為傷寒。實際上感受到的邪氣是風還是寒,我們不得而知,只能根據體表虛實、有無汗來區分,並以此作為治療的依據。所以這裡不直接說「這是傷寒」或「這是中風」,而是用「二」字來概括,其中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

[說明]

傷寒病在第一天,邪氣侵犯太陽經。如果脈象平靜,表示邪氣沒有傳變。如果感到噁心想吐,或煩躁不安,脈象又快又急,表示邪氣已經開始傳變。

[錢]

傷寒病在第一天,邪氣侵犯太陽經,這與《內經·熱論》中說的「一天巨陽受之,二天陽明受之」的意思相同。因為太陽經主表,統領營衛,所以首先感受邪氣。寒邪傷害營分的症狀,脈象表現為陰陽兩方都緊,或者出現浮緊的脈。如果過了一天,脈象變得安靜平和,表示邪氣比較輕微,病邪會自己消解,不會再傳入其他經絡。如果出現想吐的症狀,表示傷寒的嘔吐還沒有消除,而且嘔吐表示邪氣進入胃部,是吸收的機制。如果口乾煩熱,脈象又快又急,表示邪氣已經鬱積成熱,正氣旺盛,病勢還沒有想要消退的趨勢,這是邪氣要傳變的跡象。

[方]

一天、兩天、三四五六天,只是用來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次序,就像計算行程一樣,先設定一個大致的時間表,並不是真的要以日期來限制病程的進展。

[說明]

「燥煩」應該是「躁煩」的誤寫,認為是口乾煩熱是錯的。許多注釋都將「煩躁」解釋為煩悶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