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3)
卷一 (3)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錫云。數急。對靜而言。柯云。欲字。若字。是審其將然。脈之數急。是診其已然。此因脈定證之法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鑑〕傷寒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陽明證之不惡寒。反惡熱。身熱心煩。口渴不眠等證。與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胸脅滿。喜嘔口苦耳聾等證。不見者。此為太陽邪輕熱微。不傳陽明少陽也。〔方〕不傳有二。一則不傳而遂自愈。一則不傳而猶或不解。
若陽明少陽雖不見。太陽亦不解。則始終太陽者有之。余經同推。要皆以脈證所見為準。若只蒙龍拘拘。數日以論經。則去道遠矣。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玉函。無者字。)
〔鑑〕發熱不渴惡寒者。太陽證也。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證也。今太陽病始得之。不俟寒邪變熱。轉屬陽明。而即熱渴不惡寒者。知非太陽傷寒。乃太陽溫病也。由於膏粱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傷於寒。內陰已虧。外陽被郁。周身經絡。早成溫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
即從內應。感寒邪者。則名曰溫病。〔程〕太陽初得之一日。即發熱而渴。不惡寒者。因邪氣早已內蓄。其外感於太陽。特其發端耳。其內蓄之熱。固非一朝一夕矣。蓋自冬不藏精。而傷於寒。時腎陰已虧。一交春陽發動。即病未發。而周身經絡。已莫非陽盛陰虛之氣所布濩。
所云至春發為溫病者。蓋從其胚胎受之也。此證初治。可用辛涼治標。一經汗下後。芩連梔膏。只增其熱。王冰云。寒之不寒。責其無水。須大劑六味地黃湯。重加生地麥冬。救腎水為主。若干嘔煩逆者。加山楂貝母。折其衝勢。金水兩虧者。宜二地二冬加人參。為固本湯。
滋水之上源。若見斑衄等證。此為上竭。宜四物湯。倍生地赤芍。加山楂丹皮。復營分之虧。以生陰氣。煎法俱用童便。或加金汁和服。蓋病源得之冬不藏精。故滋陰可以退火。而涼血即能清熱。余以此活人多矣。因附識於此。〔錢〕其見證之初。以大青龍湯之涼解。為治溫之首劑。
而作一大柱石也。然無汗者宜之耳。其有發熱而渴。不惡寒。而汗自出者。不宜更汗。則有桂枝二越婢一湯之法也。其無表證。但熱渴而不惡寒者。為已入陽明。又有白虎湯可用也。
案活人書。溫病渴而不惡寒者。主以竹葉石膏湯。蓋其方。清涼潤補相兼也。又案錢氏主用石膏。程氏專用地黃。不知孰是。嘗驗溫病。亦未能無虛實之分。虛者宜從程法。實者當依錢法。學者要須參諸脈證。匆令誤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成本。名上有曰字。張卿子本無鼻字。玉函。被下者。
白話文:
關於脈象的快慢,要與安靜狀態相比。柯韻伯說的「欲」和「若」字,是用來審視疾病將要發生的情況;而脈象的數急,則是診斷疾病已經發生的狀況,這是透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方法。
如果傷寒發生兩三天,沒有出現陽明和少陽的症狀,就表示病邪沒有傳變。
【辨析】傷寒第二天,陽明經會受到影響;第三天,少陽經會受到影響,這是常見的變化。如果兩三天後,沒有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如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發熱、心煩、口渴、失眠等,也沒有出現少陽經的症狀,如忽冷忽熱、胸脅脹滿、想嘔吐、口苦、耳聾等,就表示是太陽經的邪氣較輕、熱象較微弱,所以沒有傳變到陽明和少陽經。【說明】不傳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傳變而自行痊癒,另一種是不傳變但病情仍然沒有解除。
如果陽明和少陽經都沒有出現症狀,而太陽經的症狀也沒有解除,就表示病情始終停留在太陽經。其他經脈的傳變也可以以此類推,但都必須以實際看到的脈象和症狀為準。如果只是模糊不清地以病程天數來論斷疾病所在的經絡,那就離正確的診斷太遠了。
太陽病出現發熱和口渴,但不怕冷的情況,就是溫病。(《玉函》版本沒有「者」字。)
【辨析】發熱、口渴、怕冷的,是太陽傷寒;發熱、口渴、不怕冷的,是陽明病。現在是太陽病剛開始發病,還沒等到寒邪轉化為熱邪而歸屬於陽明經,就已經出現發熱口渴、不怕冷的症狀,就知道這不是太陽傷寒,而是太陽溫病。這多半是生活富裕、飲食肥膩的人,冬天沒有好好養精;或是勞苦之人,冬天感受寒邪導致體內陰虛,而外陽被鬱積,全身經絡早就轉化為溫熱的狀態。所以到了春天一遇到外邪,就會從體內向外反應,感受寒邪的就稱為溫病。【程氏觀點】太陽病剛開始發病的第一天,就出現發熱、口渴、不怕冷的症狀,是因為邪氣早就蓄積在體內,只是剛好從太陽經發出來而已,體內蓄積的熱邪並非一朝一夕。這是因為冬天沒有好好養精,又受寒邪侵襲,導致腎陰虧虛,到了春天陽氣發動,即使還沒發病,全身經絡也已經充滿陽盛陰虛的氣,所謂春天發為溫病,是從它的根源來看。這種病剛開始治療時,可以用辛涼藥物來緩解症狀,一旦發汗或使用瀉下藥後,再用黃芩、黃連、梔子等寒涼藥,只會加重熱象。王冰說:「寒之不寒,責其無水。」意思是說不應該用寒涼藥,而要用大量六味地黃湯,並加重生地、麥冬,以滋補腎水為主。如果出現嘔吐煩躁,要加入山楂、貝母來緩解。若腎陰腎陽兩虛,宜用二地二冬加人參的固本湯。用來滋養腎水之源。如果出現斑疹、衄血等症狀,是屬於上焦陰液耗竭,應該用四物湯,加倍生地、赤芍,並加入山楂、丹皮,來恢復營分陰液的虧損,以產生陰氣。煎藥時,要加入童子小便,或加入金汁一起服用。因為病根是冬天沒有好好養精,所以滋陰可以退火,涼血就能清熱。我用這個方法治好了很多人。【錢氏觀點】這種病剛開始發作,可以用大青龍湯的涼解方法,作為治療溫病的首選方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但是,這方法只適合沒有汗的情況,如果出現發熱口渴、不怕冷,而且還會自己出汗的,就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法,可以考慮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如果沒有表證,只有發熱口渴,而且不怕冷的,表示已經進入陽明經,可以使用白虎湯。
《活人書》認為,溫病口渴不怕冷的,應該使用竹葉石膏湯,因為這個方子可以清熱、涼潤、滋補。而錢氏主要用石膏,程氏專用地黃,不知道哪種正確。我曾經診治過溫病,發現溫病也有虛實之分,虛證應該用程氏的方法,實證應該用錢氏的方法。學醫的人一定要參考脈象和症狀,不要用錯。
如果已經發汗,身體仍然灼熱的,叫做風溫。風溫的病,脈象呈現陰陽俱浮,會自己出汗,身體沉重,嗜睡,鼻息一定會打鼾,說話困難。如果用瀉下藥,會導致小便不利,眼神呆滯,大小便失禁。如果用火攻,皮膚會微微發黃,嚴重的話會像驚癇一樣,時而抽搐。如果用火燻,第一次誤治還會拖延病情,再次誤治就會加速死亡。(《成本》版本「名」字上面有「曰」字。張卿子版本沒有「鼻」字。《玉函》版本「被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