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作下之。無火者之者及色字。瘈瘲作掣縱。下有發作字。若以火熏之作復以火熏之。)

〔成〕傷寒發汗已,則身涼。若發汗已,身灼熱者,非傷寒,為風溫也。風傷於上,而陽受風氣;風與溫相合,則傷衛。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者,衛受邪也。衛者,氣也。風則傷衛,溫則傷氣。身重多眠睡者,衛受風溫,而氣昏也。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溫外甚,而氣擁不利也。

若被下者,則傷臟氣。太陽,膀胱經也。《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陽之脈,起自內眥。《內經》曰: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以絕。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為下後竭津液,損臟氣。風溫外勝,《經》曰:欲絕也。為難治。若被火者,則火助風溫成熱。

微者熱瘀而發黃;劇者熱甚生風,如驚癇,而時瘈瘲也。〔方〕灼熱,謂熱轉加甚也。風溫,謂觸犯於溫而有風也。〔程〕冬時傷腎,則寒水被虧,是溫病源頭。誤治溫病,而辛溫發散,是風溫源頭。風溫,即溫病之壞病,非溫病外又有風溫也。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

再逆者,汗而或下,下而或火也。溫乃陽盛陰虛之病。一逆已令陰竭,況再逆乎?甚矣!溫熱病不同於風寒治也。〔錢〕陰陽脈俱浮,則以寸口為陽,尺中為陰,即關前為陽,關後為陰之法也。陽脈浮,則風邪傷衛,毛孔不閉,故汗自出。陰脈浮,則熱傷陰分,溫邪熏灼,鬱冒神昏。

故身重多眠,而昏睡中之鼻息,必齁鼾也。其語言難出者,非舌強失音喑啞之病,乃神昏不語也。溫病得火,內外充斥,浸淫於臟腑肌肉筋骨之間,所以時時瘈瘲也。瘈瘲者,筋骨瞤動;十指抽掣;臂胻堅勁,轉側而不自知也。

案:諸家以溫病、風溫為二證,特程注以風溫為溫病之壞證。今考宋版及玉函,溫病、風溫連接為一條。且據「若發汗已」之「若」字,則程注為得矣。龐安時《總病論》云:病人素傷於風,又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

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內煩、擾不得臥、善驚、目光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耳。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默默但欲眠。

下之則小便難;發汗則譫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葳蕤湯。案:諸家以風溫為別證,昉出於斯。

汪云:小便不利四字,當在「若被下者」四字之上;否則既云不利,又曰失溲,悖矣。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玉函。千金翼。病上有夫字,熱下並有而字,無熱作不熱,六七上並有者字,成本亦有。)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下瀉治療後,若無發燒症狀,又出現抽搐、肢體抽動等症狀,且伴有發作加劇的現象,若用火炙則症狀加重。

傷寒病發汗治療後,身體應感到涼爽。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灼熱,則不是傷寒,而是風溫病。風邪侵犯上焦,陽氣受風邪影響,風邪與溫邪結合,則傷及衛氣。脈象陰陽俱浮,自汗出者,是衛氣受邪。衛氣就是人體的元氣,風邪傷及衛氣,溫邪傷及元氣。身體沉重,嗜睡,是衛氣受風溫之邪,元氣昏沉。鼻息鼾聲重,言語困難,是風溫邪氣外盛,元氣阻塞不通暢。

如果採用下瀉療法,則會損傷臟腑元氣。太陽經脈,屬膀胱經。內經記載,膀胱氣化不利則為癃閉,氣化不固則為遺尿。癃閉,是指小便不利。太陽經脈,起於內眼角。內經記載,瞳孔上吊,是太陽經氣不足;眼瞼下垂,是太陽經氣衰竭。小便不利,直視時尿失禁,是因下瀉後耗竭津液,損傷臟腑元氣。風溫邪氣外盛,經書記載,危及生命,難以治療。如果用火炙治療,則會助長風溫邪熱。

症狀輕微者,熱邪鬱積而發黃;症狀嚴重者,熱邪熾盛而生風,出現驚癇、抽搐等症狀。灼熱,指熱邪加重。風溫,指感受溫邪,並伴有風邪。

冬季傷腎,則寒水虧損,這是溫病的病根。誤治溫病,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這是風溫的病根。風溫,就是溫病的惡化階段,並不是溫病之外又出現風溫。一次逆治,指發汗、下瀉或火炙治療。

二次逆治,指先發汗後下瀉,或先下瀉後火炙。溫病是陽盛陰虛的疾病,一次逆治已耗竭陰氣,何況二次逆治呢?溫熱病的治療方法與風寒病不同。

陰陽二脈俱浮,則以寸口脈為陽,尺中脈為陰,也就是關脈之前為陽,關脈之後為陰。陽脈浮,則風邪傷及衛氣,毛孔開泄,故自汗出;陰脈浮,則熱邪傷及陰分,溫邪熏灼,鬱冒神明,故身體沉重,嗜睡,睡中鼾聲重。言語困難,不是舌強、失音、喑啞的病症,而是神明昏迷,不能言語。溫病得火,內外充斥,浸淫於臟腑肌肉筋骨之間,所以時時抽搐。抽搐,指筋骨痙攣,十指抽動,手臂僵硬,翻身都不能自主。

諸家醫書將溫病與風溫視為兩種不同的病症,只有程氏注釋將風溫視為溫病的惡化階段。今考證宋版及玉函經,溫病與風溫連在一起敘述。而且根據“若發汗已”中的“若”字來看,程氏的注釋是正確的。龐安時《總病論》說:病人素體虛弱,又感受熱邪,風熱相搏,則發風溫病,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止,治療應從少陰、厥陰入手,不可發汗。

發汗則會出現神志不清、煩躁不安、不能入睡、易驚恐、目光呆滯等症狀。再次發汗治療,等於殺死病人。風溫病的症狀是脈象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呼吸急促,默默地只想睡覺,下瀉則小便困難,發汗則神志不清,加用溫針則耳聾難言,單純使用吐瀉法則會遺尿,宜用葳蕤湯治療。諸家醫書將風溫視為單獨的病症,都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

汪氏認為,“小便不利”四字,應該放在“若被下者”四字之上,否則既說小便不利,又說尿失禁,前後矛盾。

疾病有發熱惡寒的,是陽氣受邪;無發熱惡寒的,是陰氣受邪。陽邪病七日痊癒,陰邪病六日痊癒,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