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此名。成本。玉函。作名曰。千金翼。何下。有也字。名。作為。)

〔成〕三焦者。水穀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以飲食不節。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遂成霍亂。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撩亂。名曰霍亂。〔錫〕霍者。忽也。謂邪氣忽然而至。防備不及。正氣為之倉忙錯亂也。

胃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故必傷胃。邪氣與水穀之氣。交亂於中。故上嘔吐而下利也。吐利齊作。正邪紛爭。是名霍亂。

病源候論曰。霍亂者。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則先痢。心腹並痛者。則吐痢俱發。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便致撩亂也。

白話文:

有人問:「什麼叫做霍亂?」回答說:「嘔吐和拉肚子同時發生,這就叫作霍亂。」(這裡的「名」,原本寫的是「名曰」,《玉函方》在「何」下面多了一個「也」字。「名」也可以改寫成「作為」。) 《成方便讀》裡提到:「三焦是食物消化吸收的地方,如果邪氣侵入到上焦,就會出現嘔吐但不會拉肚子;如果邪氣侵入到下焦,就會出現拉肚子但不會嘔吐;如果邪氣侵入到中焦,就會同時出現嘔吐和拉肚子的情況。這是因為飲食沒有控制好、冷熱不平衡,導致清潔的食物和髒污的食物混在一起,使得陰陽兩種能量互相排斥,最後形成霍亂。病情較輕的人只會出現嘔吐和拉肚子的症狀,嚴重的人甚至會突然間感到頭暈眼花、四肢無力,這種情況就被稱為霍亂。」 《朱熹集註》指出:「『霍』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快速地來去,也就是指邪氣忽然之間入侵身體,讓人措手不及,因此正常的生理機能也會變得慌張失序。」 胃位於中央的位置,所有吃進嘴裡的食物都要經過它才能被分解吸收,所以一旦受到感染,就會對胃造成影響。當邪氣和食物中的營養素混合在一起,在胃部產生紊亂的時候,就會引起上半身嘔吐和下半身拉肚子的情況。嘔吐和拉肚子一起發生,就是我們所說的霍亂了。 《病源候論》裡提到:「霍亂是由於人的身體過度寒冷或過度炎熱,導致陰陽兩種能量失去平衡,從而在腸胃之間產生混亂。這種混亂通常是在遇到食物後才會引發疾病。當疾病一開始發作時,患者會感覺到腹部劇烈疼痛,如果有先兆性的胸悶感,就會先嘔吐;如果是先出現腹部疼痛,就會先拉肚子;如果胸部和腹部都疼得厲害,那麼嘔吐和拉肚子就會一起發生。霍亂這個名字,就是在形容病人在一瞬間就陷入了混亂之中。」

千金方曰。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食飲。非關鬼神。飽食肫膾。復餐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擁而反戾。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乖隔。變成吐利。頭痛如破。百節如解。遍體諸筋。皆為迴轉。論證雖小。卒病之中。最為可畏。

外臺秘要。必效方云。上吐下利者。名為濕霍亂。

案文選蜀都賦。翕響揮霍。劉曰。奄忽之間也。濟曰。沸亂貌。文賦。紛紜揮霍。善曰。揮霍。疾貌。唐惠琳藏經音義云。轉霍。呼郭反。按霍倏。急疾之貌也。霍然。忽霍。皆是也。又霍然。倏忽速疾之貌也。由是考之。成氏云。揮霍撩亂。錫駒云。忽也。錢云。大約是倏忽間。吐瀉擾亂之意耳。其義並同。方氏云。霍。吐也。亂。雜亂也。其說不通。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霍亂的病因都是由飲食引起,與鬼神無關。過度飽食、食用生冷的食物、睡在冰冷的席子上,或飲用過多寒涼的飲料,都會導致胃中食物積聚不消,陰陽失調,造成吐瀉、頭痛、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雖然症狀看似輕微,但卻非常危險,需要格外注意。

《外臺秘要·必效方》中指出,上吐下利稱為濕霍亂。

根據《蜀都賦》等古籍,"霍"字在古代指的是迅速、急促的意思,如 "揮霍" 意指迅速、混亂。因此,霍亂指的是一種病症,其特點是突然發作,並伴隨吐瀉等症状,十分劇烈。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成本。無下霍亂二字。玉函。寒下。有不復二字。此名。作當為。無自字。又字。千金翼。寒下。有而復二字。)

〔鑑〕此承上條。以詳出其證也。頭痛身疼。發熱惡寒。在表之風寒暑熱為病也。嘔吐瀉利。在裡之飲食生冷為病也。具此證者。名曰霍亂。若自嘔吐已。又瀉利止。仍有頭痛身疼惡寒。更復發熱。是里解而表不解也。沈明宗曰。吐利已止。復更發熱。乃里氣和。而表邪未解。

當從解表之法。或無表證。但有腹痛吐利。此為里邪未解。當以和里為主。〔方〕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外感也。吐利。內傷也。上以病名求病證。此以病證實病名。反覆詳明之意。〔錫〕夫但曰利止。而不曰吐止者。省文也。

白話文:

病人詢問:「病情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疼痛、怕冷以及嘔吐、拉肚子的情況,這是什麼疾病?」醫生回答:「這叫做霍亂。霍亂會自然地引起嘔吐和拉肚子,而且停止後還可能再次發燒。」(《成本》一書沒有「下霍亂」兩個字,《玉函》一書中有「寒下」兩字,並加上了「不復」兩個字;「此名」改寫成了「應當作為」,去掉了「自」這個字。「又」這個字,在《千金翼》一書中的「寒下」部分被替換為了「而復」兩個字。) 這段話承接前一段,詳細描述出了疾病的症狀。頭痛和身體疼痛伴隨著發燒和怕冷,這些都是因為受到風寒暑熱等外界因素影響所導致的病症。嘔吐和拉肚子則是由於食物過涼或者消化不良等因素引起的內部問題。具有以上所有症狀的人,可以稱之為患有霍亂。如果嘔吐已經停止,拉肚子也得到了控制,但是仍然存在著頭痛、身體疼痛、怕冷等症狀,並且再次發燒,那麼就是說內部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外部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除。沈明宗表示,即使嘔吐和拉肚子都已經停止,但是如果還有發燒和其他症狀,那就意味著內部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外部的問題還沒徹底消除。應該按照解決表面問題的方法來治療,但如果沒有表面問題,只有腹部疼痛、嘔吐和拉肚子等症狀,那就要把重點放在調理內部爲主。通過對症狀的研究來確定疾病的名稱,這種方法與根據疾病的名稱來尋找相應的症狀相比,更加全面且深入。簡化表述的方式使得只提到拉肚子停滯,而不是提及嘔吐是否停止。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

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成本。玉函。方氏諸本。並以下利後當便硬以下。別為一條。玉函。本上。有素字。欲似。玉函。及錢本。作似欲。成本。屬上無此字。)

〔鑑〕此承上條。辨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等證。為類傷寒之義也。若有前證。而脈浮緊。是傷寒也。今脈微澀。本是霍亂也。然霍亂初病。即有吐利。傷寒吐利。卻在四五日後。邪傳入陰經之時。始吐利也。此本是霍亂之即嘔吐。即下利。故不可作傷寒治之。俟之自止也。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症,如果脈象微弱且凝滯,原本應該是患了霍亂,但現在確診為傷寒。再過四、五天,病毒會進入陰經,從而引起腹瀉。如果是因為嘔吐和腹瀉導致病情加重,那就無法治療了。病人看似要排便,但是反而放屁,仍然沒有排便,這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大便一定很乾硬,到了第十三天才會好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疾病的過程已經結束。腹瀉之後,大便應該變得較硬,如果硬得可以吃東西,那麼就會痊癒。但如果現在還不能吃東西,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稍微能夠進食一些食物,然後又經過一個週期纔能夠正常飲食。超過一天以上都沒有所謂的好轉,那就不屬於陽明經的範疇了。

若止後。似欲大便。而去空氣。仍不大便。此屬陽明也。然屬陽明者。大便必硬。雖大便硬。乃傷津液之硬。未可下也。當俟至十三日經盡。胃和津回。便利自可愈矣。若過十三日。大便不利。為之過經不解。下之可也。下利後。腸胃空虛。津液匱乏。當大便硬。硬則能食者。

是為胃氣復。至十三日。津回便利。自當愈也。今反不能食。是為未復。俟到十三日後。過經之日。若頗食。亦當愈也。如其不愈。是為當愈不愈也。當愈不愈者。則可知不屬十三日過經便硬之陽明。當屬吐利後。胃中虛寒。不食之陽明。或屬吐利後。胃中虛燥之陽明也。此則非藥不可。

白話文:

如果只是放屁而沒有排便,而且感覺像是要上廁所但只排出空氣,這可能是屬於陽明病的一種症狀。但是如果是屬於陽明病的話,通常會有硬的大便,即使如此,也不能馬上下藥治療,應該等到第十三天的時候,等胃部恢復正常、津液回來了之後再看情況決定是否使用通便的方法來改善病情。如果超過第十三天還沒有排便的情況發生,那就可以考慮用通便的方式進行治療。在服用瀉藥後,因為腸胃已經變得非常虛弱且缺乏津液,所以可能會出現硬的大便,但是如果能夠吃東西就表示胃的功能正在慢慢恢復;到了第十三天時,如果津液回到身體裡並且順利排便,那麼病情自然就會好轉。但如果還是無法進食,那就代表著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必須等待更長時間纔能夠康復。最後,如果一直都不見好轉,那麼可能就是因為原本預期的好轉並沒有實現,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不是普通的陽明病所能引起的問題,而是與嘔吐和腹瀉有關聯的陽明病症候羣,因此需要用藥物來處理。

俟之終不能自愈也。理中脾約。擇而用之可矣。

惡寒。脈微(【原注】一作□)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成〕惡寒脈微。而利者。陽虛陰勝也。利止則津液內竭。故云亡血。金匱玉函曰。水竭則無血。與四逆湯。溫經助陽。加人參。生津液益血。

案金鑑曰。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熱補藥。利止。當是利不止。亡血。當是亡陽。錢氏亦疑亡血之為亡陽。然徐大椿曰。案亡陰。即為亡血。不必真脫血也。此說似是。

四逆加人參湯方

白話文:

等待病情自行痊癒是不可能的。治療脾胃疾病時要根據病人的症狀來選擇使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了。 畏冷、脈搏微弱且腹瀉。如果腹瀉停止了就表示病人已經失血了。可以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這種病症。 如果是畏冷、脈搏微弱並且有腹瀉的情況,那就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陰氣過盛所引起的。一旦腹瀉停止就會使身體裡的津液枯竭,所以才會出現「失血」的現象。《金匱玉函》上曾提到:「水分缺乏的話血液也會跟著減少。」因此可以服用四逆湯來增強體力和幫助陽氣恢復,再加上人參來滋養津液和增加血液量。 按照《金鑑》上的記載來說,既然腹瀉已經停止了又怎麼能再使用那麼燥熱的補品呢?其實應該是指腹瀉沒有完全好轉,而且「失血」這個詞應該指的是「失去陽氣」。錢氏也曾懷疑「失血」是否就是指「失去陽氣」的意思。然而徐大樞認為「失血」也可以理解為「失去陰液」,並不一定代表真的出血。這番說法似乎有些道理。 四逆加人參湯的配方如下: 以上都是我的個人看法,請不要以此作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依據。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應盡早就醫接受專業醫生的檢查和治療。

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千金。外臺。用人參三兩。利甚者。加龍骨二兩。小品。名四順湯。)

〔魏〕於溫中之中。佐以補虛生津之品。凡病後亡血津枯者。皆可用也。不止霍亂也。不止傷寒吐下後也。〔徐〕今利雖止。而惡寒脈微如故。則知其非陽回。而利止。乃津液內竭。而利止也。故曰亡血。又當加人參。以生津益血矣。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藥物配方:甘草2兩,附子1枚去除皮切成8片,乾薑1兩半,人參與甘草、附子和乾薑一起煎煮,最後服用時要分成兩次喝完。

如果患者有嚴重腹瀉的情況,可以加入龍骨2兩。

魏朝時期的人認為這個方劑能夠在增強身體內部熱度的同時,也能夠幫助恢復體力和滋潤口腔黏膜。因此,不只適用於治療霍亂或傷寒症狀引起的嘔吐和腹瀉,也可以用來治療其他疾病所導致的血液流失和口渴等症狀。

徐州地區的人則指出,即使患者的腹瀉已經停止了,但是仍然會感到寒冷且脈搏微弱,這種情況可能不是因為陽氣已經回到正常狀態,而是由於體內水分不足所致。所以他們建議應該增加人參的份量,以便讓患者更快地恢復健康。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用字。方氏。作欲飲二字。丸。成本。作員。玉函。作湯。千金翼同。)

〔魏〕傷寒者。外感病。霍亂者。內傷病也。傷寒之發熱頭痛。身疼惡寒。風寒在營衛。霍亂之頭痛身疼惡寒。必兼吐下。風寒在胃腑也。風寒外邪。何以遽入於胃腑。則平日中氣虛歉。暴感風寒。透表入里。為病於內。因其為風寒客邪。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與傷寒同。

因其暴感胃腑。故兼行吐利。與傷寒異。此二病分關之源頭也。其所以吐利時不熱。利止復熱者。則亦因中氣虛弱。當吐利行時。邪雖在胃。而氣散熱不能發。利止氣收方發耳。亦異於傷寒之熱發在表。無作息時也。既明霍亂致病之由。為病與傷寒之異。而治法方可就其人之寒熱施之。

白話文:

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的情況,如果熱症較多想喝水的話,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是寒症比較多不想喝水,則需要用“理中丸”。這些都是針對外部感冒和內部損傷疾病的治療方法。傷寒是由於受到外界寒冷的影響導致的症狀,而霍亂則是內臟受傷引起的疾病。傷寒症狀包括頭部疼痛、全身痠痛以及怕冷等現象,這是因爲風寒侵襲了人體表面組織(營衛)。霍亂則會伴隨著嘔吐腹瀉等症狀出現,並且這些病症都是因爲平時脾胃功能較虛弱,在突然感染到風寒後透過皮膚進入體內所造成的。雖然這兩種情況都會引起發燒、頭疼及全身不適等症狀,但它們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前者是因爲有外來病毒入侵而導致後者則是因爲自身腸胃問題引發的。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鍼對性地處理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熱多者。胃雖虛自熱。多虛熱者。吐利行必大飲水。五苓散主之。導濕清熱滋干。所必用也。寒多者。胃素虛且寒。多虛寒者。吐利行。必不用水。理中丸主之。溫中燥濕補虛。所必用也。

傷寒類方曰。案霍亂之症。皆由寒熱之氣不和。陰陽拒格。上下不通。水火不濟之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其陽氣。皆中焦之治法也。

醫史。戴良撰呂滄洲翁傳云。內子王病傷寒。乃陰隔陽。面赤足蜷。而下利躁擾不得眠。論者有主寒主溫之不一。余不能決。翁以紫雪匱理中丸進。徐以水漬甘草乾薑湯飲之愈。且告之曰。下利足蜷。四逆證也。苟用常法。則上焦之熱彌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溫里。此熱因寒用也。聞者皆歎服。

白話文:

如果人體發燒很多是因為胃部雖然虛弱但會自然發熱;如果是虛弱的人發燒,那麼他們在嘔吐或拉肚子後必須大量喝水來治療。可以使用「五苓散」這個藥物配方來清除溼氣、降溫及滋潤身體。 如果人體寒冷很多是因為胃部長期以來都處於虛弱和寒冷狀態;如果是虛弱又寒冷的人,在嘔吐或拉肚子時不要喝太多水。可以使用「理中丸」這個藥物配方來暖化中間部位、去除溼氣以及增強虛弱的地方。 《傷寒類方》說:「霍亂病症都是由於冷熱氣候不平衡、陰陽相對抗、上下無法通暢、水火之間沒有平衡所導致的。五苓的作用是在區分清楚與混濁的部分,理中的作用是在增加陽氣的力量,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作中間部分的治療方式。」 戴良寫了一篇關於呂滄洲翁的文章,其中提到他的妻子得了感冒,並且出現了陰性阻礙陽性的現象,臉紅腳縮,同時還經常拉肚子、煩躁不安並難以入睡。有人認為應該要使用冷療法或是溫療法治療,但他不知道該如何決定。呂滄洲翁建議他先服用「紫雪」和「理中丸」,然後慢慢地用水浸泡「甘草乾薑湯」讓她喝下去。他告訴她:「如果你拉肚子而且腳縮起來,那就是四逆癥狀。如果不按照正常的方法進行治療,那麼你的上半身就會更加炎熱。現在我們要用紫雪來降低這種情況,再慢慢地引入一些辛辣的食物來加溫內部。這是利用冷度來達到治療的效果。」聽完這些話的人都感到非常佩服。

理中丸方(【原注】下有作湯加減。○玉函。丸。作圓。)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成本。玉函。篩下。有為末二字。無子許二字。

白話文:

理中丸配方: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篩過,加入蜂蜜混合製成圓球狀,大小與雞蛋黃相似。將幾顆丸藥放入沸騰的水中攪拌溶解,然後將其磨碎並溫熱服用,每天喝三次到四次,晚上兩次。如果腹部沒有感到溫暖,可以增加丸數至三四個。但是這種方法不如湯劑效果好。製作湯劑的方法是將這四種材料按照重量比例切成小塊,加入八升水熬製,直到剩下三升爲止,去掉渣後溫熱飲用,一天分三次服用。如果有臍部疼痛的情況,則可能是腎氣動引起的,此時應去除白朮,並添加肉桂四兩;嘔吐過多的情況下則應該去除白朮,同時添加生薑三兩。腹瀉嚴重時仍需使用白朮,心慌的人可添加茯苓二兩。口渴想喝水的話,可以在前面的基礎上再添加一些白朮,使其總重達到四兩三錢。肚子疼的時候要加上人參,在前面基礎上使總量達到四兩三錢。寒冷體質的人還可以在之前的基礎上再加上乾薑,使得其總重爲四兩三錢。如果是腹部脹滿的症狀,則要去掉白朮,而添加一顆附子。服用完湯劑之後,大約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內,吃一碗熱乎乎的稀飯,稍微讓自己暖和一下,不要掀開衣服或被子取暖。

若臍上上。有加減法三字。日三四。瘥後病篇。玉函。成本。作日三服。)

〔方〕理。治也。料理之謂。中。里也。里陰之謂。參朮之甘。溫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乾薑辛熱。散寒也。〔程〕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蓋謂陽虛。即中氣失守。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

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穀。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證所由來也。參朮炙甘。所以守中州。乾薑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錢〕後加減方。文理背謬。量非仲景之法。

白話文:

如果肚臍上方出現“加減法”三個字,並且每天服用三次或四次,在痊癒後會出現在《玉函》、《成本》等醫書中記載爲每日服用三次。這個藥方中的“理”,指的是調理的意思,“中”則指人體內部。“參術”的甜味可以溫熱體內,“甘草”的味道甘和平緩,能夠調和內臟;“乾薑”的辣味可以幫助驅除體內的寒冷。根據程氏的說法,陽氣在溫暖的情況下開始活動,當得到溫度時就能使食物精華運轉起來,從而使得營養物質上升到身體中部並滋養其中的能量。因此被稱爲“理中”。實際上是爲了調節身體中部的功能,增強其陽氣的作用。這是因爲陽虛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導致心口部位無法發揮發汗作用,六個器官也無法正常排泄廢物。這就像鍋底失去了火焰一樣,下面的食物變得清淡無味,上面的味道也會消失。通過使用人參、蒼朮以及炙甘草來保護胃腸道,同時利用乾薑的辛辣性質來幫助燃燒鍋底,提升陽氣。這樣可以使食物進入陰部並在陽部分佈開來,然後輸送到肺部,最後被吸收進腎臟和其他五個器官之中,從而使整個身體都能受到能量的影響。這就是“理中”的主要含義。錢氏認爲後續添加減少藥物的方法與張仲景的傳統方法不符。

傷寒類方曰。桂枝之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外散。此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溫。

金匱要略。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湯主之。程林注。此即理中湯也。中氣強。則痞氣能散。胸滿能消。脅氣能下。人參白朮。所以益脾。甘草乾姜。所以溫胃。脾胃得其和。則上焦之氣開發。而胸痹亦愈。

千金方。治中湯。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頻服三劑。遠行防霍亂。依前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又四理順中丸。已產訖可服此方。新生臟虛。此所以養臟氣也。(即本方)

白話文:

傷寒類方說:服用桂枝後喝熱粥是為了幫助藥物向外發散;這裏喝熱粥是為了幫助藥物向內溫暖。 金匱要略:胸部悶痛、心口堵住、氣聚積於胸部、胸腔充滿、肋骨下方有刺痛感、心跳劇烈,用人參湯治療。程林註解:這是理中湯的一種變化。如果中氣足夠強壯,那麼胸口堵塞的情況就能得到緩解,胸腔也能消除腫脳,肋骨下的氣血能夠向下流動。人參和白朮可以增進脾的功能,甘草和幹薑可以溫暖胃部。當脾胃功能正常時,上半身的氣就會被打開,胸悶症狀也會消失。 千金方:治中湯用來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拉肚子、腹部脹氣、食物無法消化、心口疼痛等症狀。使用這個配方中的四味藥材切碎,加入八公升水中煎煮至剩餘三公升左右,分成三次服用。如果不見好轉就繼續服用三劑。出門旅行時可以用這個方法製作成丸子,每粒大小約為梧桐樹籽大小,每次服用30顆。也可以把藥粉製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勺(約一立方英吋),用水或酒送服。如果有抽搐的情況出現,可以在原配方中添加石膏三兩。另外還有四理順中丸,分娩完畢之後可以服用這種藥品。新出生的孩子身體較弱,因此需要用它來滋補五臟六腑。也就是使用了相同的配方。

外臺秘要。崔氏理中丸。療三焦不通。嘔吐不食。並霍亂吐逆下痢。及不得痢。(即本方)

及延年理中丸。療霍亂吐利。宿食不消。

於本方。加大麥糵。

又廣濟。療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宿食不消。理中丸。

於本方。加良薑桂心。

又範汪茯苓理中湯。療霍亂臍上築而悸。

於本方。加茯苓木瓜。

又範汪理中加二味湯。療霍亂胸滿。腹痛吐下。

於本方。加當歸芍藥。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的崔氏理中丸可以治療三焦不通、嘔吐不吃東西以及霍亂引起的吐逆和下痢。另外還有延年的理中丸,用來治療霍亂引發的吐洩和食物消化不良。在這個配方中加入了大麥芽。此外,《廣濟》還有一個治癒冷熱失調、霍亂引起嘔吐和洩瀉、食物消化不良的理中丸,在原配方中添加了良薑和肉桂心。範汪的茯苓理中湯則是用來治療霍亂引起的腹部脹氣和心跳加速,在原有配方中加入茯苓和木瓜。另一種由範汪提出的理中加二味湯可以用來治療霍亂引起的胸部飽脅、腹痛、嘔吐和洩瀉,在原有的配方中加入當歸和芍藥。

又延年增損理中丸。主霍亂。下氣能食。止泄痢。

於本方。加厚朴茯苓。○直指。水煎。亦名理中湯。

又小品扶老理中散。療羸老冷氣。噁心食飲不化。腹虛滿。拘急短氣。及霍亂嘔逆。四肢厥冷。心煩氣悶流汗。

於本方。加麥門冬附子茯苓。

活人書。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或轉筋者。去白朮。加附子一枚生用。

三因方。病者因飲食過度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致翻嘔吐逆。物與氣上衝蹙胃口。決裂所傷吐出。其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名曰傷胃吐血。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方證廣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證。學者當自知之。或只煮乾薑甘草湯飲之。亦妙。見養生必用。

白話文:

再來是【增減理中丸】。主治霍亂症狀、改善排便和增加食慾、停止拉肚子。

在這個配方基礎上加入厚朴和茯苓。按照《直指》中的方法用水煎服,也叫做「理中湯」。

另外還有【扶老人理中散】。治療瘦弱老年人的寒性胃部疾病、噁心想吐、食物不易消化、腹部虛弱脹大、緊張呼吸困難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反覆、四肢冰冷、心煩意亂出汗等症狀。

在此方劑中添加了麥門冬、附子和茯苓。

根據《活人書》,如果出現四肢僵硬、腹部腫脅、或者肌肉抽搐的情況,可以去掉白朮,並加入一顆生附子。

《三因方》指出:患者因為吃太多而傷害到胃,或是胃功能衰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嘔吐和反胃。食物和氣體向上竄動,刺激胃壁造成破裂受傷而出現鮮紅色血液。同時還會有胸腔疼痛和自然流出白色汗水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傷胃出血」。使用理中湯能夠有效緩解這種情況,它的功效主要是調節中焦部位(即脾胃),平衡陰陽,穩定血管,防止繼續出血。此處提到的方子範圍較為廣泛,在《局方》中有詳細介紹,但是沒有明確列出吐血的具體症狀。學習的人應該自己瞭解清楚。也可以選擇烹製乾薑甘草湯服用,效果也很不錯。出自《養生必用》。

又加味理中丸。治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動血。發為鼻衄。

於本方中。加乾葛川芎各等分。(濟生方。不用川芎。直指方。於本方加木香。治飲食傷胃失血諸證。)

又附子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不語。

於本方。加大附子。各等分。

施氏續易簡方。有中寒氣虛。陰陽不相守。血乃妄行者。經所謂陽虛陰必走。是也。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皆有此證。理中湯。加官桂治之。人皆知此藥能理中脘。不知其有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之功也。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各種藥方及其功效:

  • 加味理中丸:治療飲酒過多和吃烤肉熱食物導致出血的情況,表現爲鼻子流血。
  • 在這個基礎上加入幹葛、川芎(濟生方沒有使用川芎)或木香(直指方),可以用來治療飲食傷胃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
  • 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五臟中的寒冷情況,並且出現口腔緊閉、四肢僵硬以及無法說話的症狀。
  • 在這個的基礎上增加大附子,使其成爲同等份量。

此外還提到了一種名爲“施氏續易簡方”的治療方法,適用於那些因爲身體內部寒冷而引起氣虛的人羣,陰陽失調會導致血液流動異常。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咳血、嘔血、鼻血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在理中湯中添加官方指定的桂皮來治療這些病症。雖然人們通常知道這種藥物能夠調理脾胃,但其實它還有調節陰陽平衡並穩定血脈的功能。

又理中湯。治傷寒時氣。裡寒外熱。加五味子阿膠末等分。名順味丸。治寒邪作嗽甚妙。老人吐瀉不止。去甘草。加白茯苓一兩。名溫中湯。

直指方。理中丸。補肺止寒嗽。

於本方。加炒阿膠五味子。

又加味理中湯。治肺胃俱寒咳嗽。

於本方。加半夏。茯苓。橘紅。細辛。五味子。薑棗煎。

又婦人妊娠胎動。腹脅腰痛。下血水者。以真料理中湯。加縮砂佐之。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各種藥方及其功效:

  • 理中湯:治療傷寒時氣、裏寒外熱的症狀。如果加入五味子和阿膠粉末各一半,則名爲順味丸,對於治療因寒冷引起的咳嗽非常有效。老年人出現嘔吐腹瀉的情況可以去掉其中的甘草,並增加白茯苓一兩,此時該藥方被稱爲溫中湯。

  • 直指方中的理中丸:具有補肺並能緩解冷咳的功效。

  • 加入了炒阿膠和五味子於上述基礎配方上的改良版:

  • 加味理中湯:用於治療同時存在肺部和胃部受涼引發的咳嗽症狀;

  • 在此基礎上再添加半夏、茯苓、橘紅、細辛以及生薑紅棗一起煮制而成的一種藥物組合。

  • 對於孕婦在懷孕期間出現了胎兒活動異常(如腹部疼痛或腰部不適)、陰道出血及水腫等症狀時所使用的處方——使用真正意義上的調理脾胃功能來達到安胎目的;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配合縮砂進行輔助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體仁彙編。三建湯。此必審真房勞。及冬月真傷寒。方可用。本方。加川烏鹿茸。

醫匯。腹痛全然不思飲食。其人本體素弱。而腹冷痛。以手按之則不痛。此亦虛也。本方。如良薑吳茱萸。

陰證略例。寒證不能食。理中建中各半湯。為二中湯。

醫經會解。本方。倍白朮人參。加豬苓澤瀉茯苓肉桂。名理苓湯。吃忒。加丁香柿蒂。

白話文:

《體仁彙編》中的「三建湯」必須仔細辨認是否是真正的性交過度和冬季真正受凍感冒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川烏、鹿茸。

《醫匯》中提到腹部疼痛完全不想進食的人,如果本身身體就比較虛弱且腹部寒冷疼痛,用手按壓就不疼了,這也是虛弱的一種表現。可以在原方子的基礎上加上良薑和吳茱萸。

《陰證略例》中指出寒症導致無法進食時,可以用一半的理中丸和一半的大建中湯混合而成的「二中湯」來治療。

《醫經會解》中提到了一個方子,在原有配方的基礎上加倍白朮和人參,再加上豬苓、澤瀉、茯苓和肉桂,取名叫作「理苓湯」。如果是脾胃太差的話,還可以再添加丁香和柿蒂。

張氏醫通。衄血。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色白不澤者。脫血也。此大寒證。理中湯加黃耆。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成〕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與桂枝湯小和之。外臺云。里和表病。汗之則愈。〔方〕消息。猶斟酌也。小和。言少少與服。不令過度之意也。

傷寒直格。消息。謂損益多少也。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志〕吐利汗出。乃中焦津液外泄。發熱惡寒。表氣虛也。四肢拘急。津液竭也。手足厥冷者。生陽之氣。不達於四肢。故主四逆湯。啟下焦之生陽。溫中焦之土氣。

白話文:

《張氏醫通》中的「衄血」篇提到:如果六脈表現為弦細且緩慢,並且在把脈時感到空虛,皮膚顏色蒼白而不光潤,這就是失血癥狀。這是因為身體受到極大的寒冷侵襲所導致的病症,可以服用理中湯加上黃芪來治療。

若嘔吐、腹瀉停止了,但身體疼痛仍然持續不斷,應該根據病情輕重適當地調節外部環境,使用桂枝湯稍微地調整一下。

「成」指出,嘔吐、腹瀉停止代表內部已經平靜下來;但是身體疼痛還沒有完全消失,表示外面還有問題尚未解決。因此,可以用桂枝湯略微地進行調理。

「方」裡說到,「消息」這個詞的意思是謹慎考慮,「小和」是指少量地服用藥物,不要讓它超過適當的程度。

「傷寒直格」一章中提到,「消息」指的是增減劑量的數目。

如果有嘔吐、腹瀉、出汗、發燒、畏寒以及四肢緊繃的情況出現,同時手掌腳掌變得冰冷,那麼就該用四逆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志」說明道,嘔吐、腹瀉、出汗等情況都是由於中焦(胃腸)的津液向外流失所致;發燒畏寒則表明表面的正氣不足;四肢緊繃是因為津液耗盡;手掌腳掌變冷的原因是產生陽氣的功能無法達到四肢,所以要使用四逆湯來開啟下焦的生陽功能,並溫暖中焦的脾胃氣息。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內。玉函。作里。)

〔錢〕吐利。則寒邪在裡。小便複利。無熱可知。而大汗出者。真陽虛衰。而衛氣不密。陽虛汗出也。下利清穀。胃寒不能殺穀也。內寒外熱。非表邪發熱。乃寒盛於裡。格陽於外也。陰寒太甚。陽氣寖微。故脈幾欲絕也。急當挽救真陽。故以四逆湯主之。

案據少陰篇厥陰篇之例。此條所主。當是通脈四逆湯。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成本。玉函。膽下。有汁字。外臺。不用豬膽汁。千金同。)

白話文:

病人又嘔吐又腹瀉,而且尿量減少甚至停止,同時大量出汗,拉肚子時排出來的是稀水和未消化的食物,身體內部寒冷外部發熱,脈搏微弱幾乎要消失,這是需要用四逆湯來治療的情況。 如果病人的症狀包括嘔吐、腹瀉以及手腳發冷並且關節僵硬無法活動,並且脈象微弱快要消失了,那麼應該使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來進行治療。

〔錫〕吐已下斷者。陰陽氣血俱虛。水穀津液俱竭。無有可吐而自已。無有可下而自斷也。故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之亡陰證。與脈微欲絕之亡陽證。仍然不解。更宜通脈四逆加豬膽。啟下焦之生陽。而助中焦之津液。〔志〕霍亂之證。至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乃惟陰無陽。

用四逆湯。不必言矣。又加膽汁人尿者。津液竭而陰血並虛。不當但助其陽。更當滋益其陰之意。

案志聰錫駒注。本方更加人尿。然原文中無所考。蓋據白通加豬膽汁湯。而有此說耳。錫駒云。每見夏月霍亂之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投以理中四逆。不能取效。反以明礬少許。和涼水服之。而即愈。亦即膽汁人尿之意。先賢立法。可謂周遍詳明矣。霍亂用礬石。原見於華佗危病方。與膽汁人尿。蓋其意迥別。

白話文:

已經嘔吐完畢且停止的人,是因為陰陽氣血都虛弱,水分食物等津液也都耗盡了,沒有可以再吐出來的情況自然就停止了。所以會出現出汗並且手腳冰冷、筋骨緊張疼痛的症狀,這是陰經受損的表現;同時還有脈搏微弱甚至快要消失的症狀,這也是陽經受損的表現。這些症狀如果還無法緩解的話,應該要使用「通脈四逆」加上豬膽來治療,這樣能夠幫助恢復下焦的陽氣以及中焦的津液。如果是霍亂引起的症狀,到了出汗並且手腳冰冷、筋骨緊張疼痛的程度,而且脈搏微弱到快要看不見的地步,那就是隻有陰沒有陽的情況了。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是必要的,但是再加上膽汁和尿液的效果更好,因為這樣不僅能增強陽氣,也能夠滋養陰精。根據前人的經驗,有些人在夏天發生霍亂的時候,即使使用理中四逆這樣的藥物也不能取得效果,反而使用一些礦物質如明礬配合冷水服用就能得到改善,這就是利用膽汁和尿液的方法之一。因此,古人的療法是非常全面詳細的,對於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霍亂時可以用礦物質如礦礬來治療,這與膽汁和尿液的作用不同。

通脈四逆加豬膽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豬膽汁(半合○玉函。作四合。肘後。作一合。),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吳〕汗出而厥。陽微欲絕。而四肢拘急。全然不解。又兼無血以柔其筋。脈微欲絕。固為陽之欲亡。亦兼陰氣虧損。故用通脈四逆以回陽。而加豬膽汁以益陰。庶幾將絕之陰。不致為陽藥所劫奪也。注認陽極虛。陰極盛。故用反佐之法。以通其格拒。誤矣。(案成氏。方氏。錢氏。金鑑。並同。)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一個中醫處方「通脈四逆加豬膽湯」及其使用方法:

配方:甘草二兩、乾薑三兩(若身體較健壯的人可以增加到四兩)、豬膽汁半杯(在其他版本中有不同的量)和一個大的附子,去掉外皮切成八片。 製作方式:把以上四種材料放入三公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公升二合,去除渣滓,加入豬膽汁,分成兩份服用。如果沒有豬膽汁可以用羊膽代替。 症狀適用:出汗且手足冰冷,體內陽氣衰弱甚至接近消失,肢體緊繃無法舒展,並且缺乏血液滋潤肌肉。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這個處方來恢復陽氣,同時加上豬膽汁增進陰氣,防止因過度補充陽氣導致陰氣被消耗掉。 評論: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陽氣非常虛弱,陰氣非常旺盛才需要用此處方中的反向輔助的方法來疏通阻塞,但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程云。吐已下斷。猶陰邪堅結。陽氣難伸。所以證則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則微而欲絕。此湯主之。於回陽救急中。交通其氣。善後猶難為力如此。敢不慎厥初哉。○案此亦一說。故附存於此。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發汗吐下後篇。汗下。有後字。)

〔魏〕吐利發汗後。脈遂就平。病遂瘥可。此尤為素日胃氣有餘。而病邪輕微之效也。但余小煩。乃胃氣暴為吐下所虛。非素虛乃新虛也。胃既新虛。仍與以舊日之谷數。則穀氣多於胃氣。所以不勝穀氣。而作小煩也。仲景不言治法。蓋損其谷則愈之治。見於大病瘥後之條矣。故不復贅此。凡病可云然也。

白話文:

程雲指出,即使嘔吐和下瀉已經停止,仍然可能存在陰邪深固和陽氣不易展開的情況。因此,症狀可能會表現為出汗和厥冷,四肢僵硬無法舒緩,脈搏微弱且接近消失。這種情況適合用湯藥來治療,其作用在於使陽氣和陰氣相交,然而對於後續的康復工作,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因此,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地處理這種初始階段。

另一種說法是附錄在這裡的。如果嘔吐、腹瀉和發汗後,脈搏變得平穩,並出現輕微的煩躁,這可能是由於新近的虛弱狀態不能承受谷氣所致。這是因為在發汗、吐下等治療後,患者的胃氣可能會因吐下而突然虛弱,而非原本就是虛弱的狀態。當胃處於新近虛弱的狀態時,仍然給予過去的食量,結果導致谷氣多於胃氣,這就使得胃不能承受谷氣,引發輕微的煩躁。張仲景沒有提及治療方法,因為在大病痊癒後,減少食物的治療方法已經被提到,因此不再重複詳細說明。總之,所有情況都可以如此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