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原注】花。一作眵。)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花下。玉函。有眼胞赤三字。千金翼。作痂胞赤花。巢源。作眯。)

〔成〕大病新瘥。血氣未復。餘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新病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案以上。出巢源。)以陰陽相感動。其餘毒相染著。如換易也。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損動真氣也。

少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感動之毒。所易之氣。熏蒸於上也。與燒褌散。以道陰氣。〔錢〕男女一交之後。自然元氣空虛。餘邪錯雜於精氣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經絡。乘其交後虛隙之中。入而浸淫於臟腑筋骨脈絡俞穴之間。

白話文:

當一個人得了傷寒症並且出現「陰陽易」的情況時,他會感到全身沈重、呼吸困難、小腹部緊繃且疼痛,甚至可能引起生殖器部位收縮和腿部肌肉僵硬。同時還可能會感覺到一股熱流從胸部往上竄升,頭部變得沈重無法抬起,眼睛看東西模糊不清(有些版本寫的是眼角膜發炎)。如果這些症狀都存在,那麼應該使用「燒褌散」來治療。

在病人剛好轉病情尚未完全恢復的時候,若因性行為導致疾病再次發生,這種情況被稱為「易」。「陽易」是指男性患者已經康復但因為與女性進行性行為又重新感染;相反地,「陰易」則是女性患者已經康復但是與男性進行性行為又重新感染。之所以叫做「易」,是因為這類疾病的特點就是由於陰陽相互影響,使得病毒互相傳播,就像更替一樣。

當一個患有「易」的人出現身體沈重、呼吸短促等症狀時,代表他的正氣受到了損害。小腹部緊繃並伴有生殖器部位收縮以及腿部肌肉僵硬,表示陰氣過盛。熱流向上竄升至胸部、頭部變沈不想抬起來、視力模糊等症狀,都是因為受到病毒感染所致。因此可以使用「燒褌散」來幫助排除陰氣。

男女在性行為結束後,通常都會感受到自己的元氣有所耗損,而且剩餘的毒素也會混入精子或卵子中進入精液管道或是血液循環系統,在這個時候趁機侵入身體各個器官組織及穴位間產生進一步的危害。

則正氣因邪而益虛。邪氣因虛而益盛。故有此陰盛陽衰之諸證也。邪入陰經。身體必重。真陽虧損。三焦不運。宗氣不行。所以少氣。邪從陰竅。而溜入少陰厥陰。故少腹裡急。若裡急之甚。或引陰中拘攣。皆陰邪之所致也。陰邪在下。而虛陽上走。故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

眼中生花。下焦虛冷。所以膝脛拘急也。此真所謂陰陽之患。故以燒褌散主之。

肘後方。兩男兩女。並不自相易。則易之為名。陰陽交換之謂也。

方云。傷寒。包中風而言也。易猶交易變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氣未復。強合陰陽。則二氣交感。互相換易。而為病也。

燒褌散方

白話文:

因此正氣因為邪氣而更加虛弱,邪氣因為虛弱而更加強烈,所以出現了這種陰盛陽衰的各種症狀。如果邪氣侵入陰經,身體一定會感到沈重;如果是真的陽氣受損,三個焦點不能正常運動,宗氣也不能流動,所以就會感到無力。如果邪氣從陰竅溜進小腸和肝臟(即少陰厥陰),那麼腹部裡面就可能會緊張,如果這種緊張非常嚴重,或者引起生殖器收縮,都是由陰邪所引起的。如果陰邪在下面,而虛弱的陽氣向上移動,那麼熱量就會往上沖到胸部,導致頭部感覺很重、不想抬起來。 眼睛看到模糊不清的事物(即眼中有花)。下焦處於虛冷狀態,所以膝蓋和小腿肌肉會變得僵硬。這就是真正的陰陽問題所在,所以需要用「燒褌散」來治療它。「肘後方」這個方法是說兩個男性和兩個女性,在沒有互換的情況下,都不應該進行性行為。這裡的「易」字指的是陰陽之間的交流和變化。方子還提到,對於感冒和風溼等疾病來說,「易」是指當病情剛好轉時,血液和氣息都尚未恢復,如果勉強進行性生活,那麼陰陽二氣就會相互作用,產生交換,並造成疾病的發生。 以下是「燒褌散」的配方:

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成本。玉函。作上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剪當燒灰。)

〔錢〕男女之交媾。易所謂二氣感應。以相與也。以未淨之邪。隨交合之情。精神魂魄。無不動搖。翕然而感。感而遂通。混入於少陰之裡。故以近隱處之裩襠。引出其陰中之邪。所謂物從其類。同氣相求之義也。〔鑑〕男女裩襠。濁敗之物也。燒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氣相求之義耳。

服後或汗出。或小便利則愈。陰頭微腫者。是所易之毒。從陰竅而出。故腫也。

白話文:

對於女性的私密問題,可以使用燒過後的灰塵來治療。只需使用一種材料,用水調和後服用,每日三次。服用後若尿頻,表明病情開始改善。如果私處稍微腫大,這就表示已經好轉了。對於女性的疾病,可以使用男性內褲燒成灰塵來服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出汗或尿頻的情況,這是病情開始好轉的徵兆。私處稍有腫脹,則表明毒素已通過陰道排出。

傷寒蘊要曰。陰陽易。仲景治以燒裩散。活人書。以豭鼠屎湯。栝蔞根竹茹湯。竹皮湯。當歸白朮散之類主之。易老分寒熱而治。若傷在少陰腎經。有寒無熱者。以附子湯。調下燒裩散。若傷在厥陰肝經者。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附子。送下燒裩散主之。如有熱者。以鼠屎竹茹湯之類。送下燒裩散主之。要在審察脈症。分其冷熱而治矣。

白話文:

《傷寒蘊要》說:陰陽交變時,張仲景用燒褌散來治療;《活人書》則使用豬苓湯、竹皮大丸等方劑進行治療。如果病症發生在腎經且只有寒冷症狀沒有發熱現象,則可以服用附子湯調和服下的燒褌散;如果是肝臟出現病變並且伴有四肢冰冷的症狀,則可以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和附子來進行調理,並將燒褌散作爲輔助藥物。如果有熱感的話,則需要用老鼠糞便或者竹葉之類的藥草配合燒褌散一起服用。關鍵在於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病情表現,根據病人是屬於陰虛還是陽盛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陰證略例曰。若陰陽易。果得陰脈。當隨證用之。若脈在厥陰。當歸四逆湯。送下燒裩散。若脈在少陰。通脈四逆湯。送下燒裩散。若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送下燒裩散。證治準繩曰。嘗治傷寒病未平復。犯房室。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裩散。凡服參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信哉。用藥不可執一也。

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白話文:

《陰證略例》說:如果陰陽交替時出現陽氣不足的情況,確實出現了陰脈的現象,應當根據症狀來治療。如果是脈象出現在厥陰經絡,則使用當歸四逆湯;若是脈象出現在少陰經絡,則使用通脈四逆湯;若是脈象出現在太陰經絡,則使用四順理中丸,並且服用燒褌散作爲輔助治療方法。《證治準繩》記載道:曾經治癒過傷寒病人後不久又因性生活而病情復發、生命垂危的人,在短時間內大量服用獨參湯和調製好的燒褌散之後痊癒了三四個病例。這說明用藥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

大病初癒後因爲勞累過度而導致疾病再次發作的情況下,可以採用枳實梔子湯進行治療。

〔錢〕凡大病新瘥。真元大虛。氣血未復。精神倦怠。餘熱未盡。但宜安養。避風節食。清虛無欲。則元氣日長。少壯之人。豈惟復舊而已哉。若不知節養。必犯所禁忌。而有勞復女勞復食復飲酒復劇諸證矣。夫勞復者。如多言多慮。多怒多哀。則勞其神。梳洗澡浴。早坐早行。

則勞其力。皆可令人重複發熱。如死灰之復燃。為重複之復。故謂之復。但勞復之熱。乃虛熱之從內發者。雖亦從汗解。然不比外感之邪。可從辛溫發散取汗也。故以枳實梔子豉湯主之。惟女勞復。雖為勞復之一。而其見證危險。治法迥別。多死不救。所以吳綬謂前人有大病新瘥。

白話文:

當一個人得了嚴重的大病後康復時,他的身體、精氣和精神都十分虛弱,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他會感到疲憊不堪,還有餘下的熱症沒有消退完畢。這時候應該好好休息,避免受風寒侵襲,控制自己的飲食習慣,保持心靈空明,這樣才能讓元氣慢慢增強。年輕的人不僅可以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甚至可能變得更健康。

如果不懂得如何調理自己,就會觸犯一些禁令,導致各種病症再次出現,例如因為過度操勞而出現「勞復」、「女勞復」、「食復」、「飲酒復」等情況。「勞復」是指說太多話、想太多事、生太多的氣或悲傷的情緒,這些都會使人的精神受到損耗;梳洗沐浴或者早早地坐在外面行走,也會使人消耗掉很多精力。所有這些行為都可以讓人重新發燒,就像已經熄滅了的火堆又重新點燃了一樣,因此被稱作「復」。但是「勞復」引起的高燒是虛弱型的高燒,雖然也可以通過出汗來治療,但它與因感染外部病毒引發的疾病不同,不能用辛辣的食物或藥物來幫助排汗。

因此,《枳實梔子豉湯》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女勞復」這種病情非常危險,它的表現形式和其他類型的「勞復」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死亡率很高,很難救治。因此,古人曾指出,在病人剛好轉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如大水浸牆。水退牆蘇。不可輕犯之喻也。〔喻〕勞復。乃起居作勞。復生餘熱之病。方注作女勞復。大謬。

病源候論曰。傷寒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若勞動早。更復成病。故云復也。若言語思慮。則勞神。梳頭澡洗則勞力。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復病也。又大病之後。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食豬肉腸血肥魚。及久膩物。必大下利。醫所不能治也。必至於死。

若食餅𦻎黍飴餔炙膾棗慄諸果脯物。及牢強難消之物。胃氣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虛冷。大利難禁。不可下之。必死。下之亦危。皆難救也。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是說:如果像洪水淹過了牆壁一樣,當水退去後,牆壁才得以保存,這就是不可以輕易冒犯的道理。這裡比喻的是在病情剛好轉時,因為活動或工作而再次生病的情況。接著提到,在感冒等疾病痊癒後,人體的津液和血液都尚未恢復,身體仍然虛弱,如果太早就開始做事情或是運動,就有可能會再發病。像是說話思考就會耗費精神,梳頭洗澡就要花費力量,這些都會產生熱量,一旦熱量侵襲到已經虛弱的人體,就會引發新的病症。此外,對於重病初愈者來說,脾胃功能可能仍舊較為薄弱,食物的營養素也可能沒有完全吸收,因此不應該吃太多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油炸類的食物以及堅果等等,否則可能會引起嚴重腹瀉,甚至無法被醫生治療,最終導致死亡。最後指出,如果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糕點、米飯、糖漿、烤肉、蜜棗、板栗和其他水果乾等等,那麼由於胃部的功能比較脆弱,很難進行消化,所以很容易造成胃部積聚熱能,此時使用藥品來幫助排便,反而容易使胃部變得更加寒冷,並且出現嚴重的腹瀉症狀,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而且很難救治。

枳實梔子湯方。(○成本。玉函。子下。有豉字。)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擘),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清漿水。千金。作酢漿。千金翼同。空煮取四升。玉函。作空煎減三升。納大黃。成本。作加大黃。子下。成本。有大字。無服之愈三字。五六枚。千金。外臺。作一枚。)

〔成〕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食復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汪〕勞復證。以勞則氣上。熱氣浮越於胸中也。故用枳實為君。以寬中下氣。梔子為臣。以除虛煩。香豉為佐。以解勞熱。煮以清漿水者。以瘥後復病。宜助胃氣也。〔周〕如果虛勞而復。

白話文:

枳實湯配方:枳實用三個烤過的果實,梔子使用十四個掰開的果仁,豆豉使用一升棉布包裹。

以上三種材料,將清澈漿水七升單獨燒至只剩四升後加入枳實和梔子繼續烹煮到只剩下兩升時放入豆豉再次烹飪五六個沸騰之後去掉渣滓,溫熱分成兩次服用。覆蓋身體讓體溫稍微出汗。如果有積存的食物,則可以添加大黃像棋子一樣大小的五六塊,服用即可痊癒。( 清澈漿水,《千金》改爲醋漿,《千金翼》相同, 獨立燒製剩下四升《玉函》,改爲空炸減少三升;增加大黃 本品、 子 下、 增加 大 字、 沒有 服務 康復 三 字、 五六件 千金、 外臺 改爲一件)

【完成】勞累恢復則熱度上升並出現浮動現象,與枳實梔子豉湯一起解決這個問題。食物重複導致胃部積累大量物質,請增加大黃以便將其排出體外。 【汪】 勞累復發的症狀是由於疲勞使氣向上移動,熱量在胸部漂浮。因此我們採用枳實作爲主要成分來寬心降氣,採用梔子作爲輔助成分消除虛煩,採用香豉作爲副手解除勞熱。用清水熬製藥劑的原因是因爲病情好轉後再發病應該幫助增強胃功能。 【周】 如果虛弱且患有慢性疾病並且反覆發作的話...

當用補矣。乃立此湯。雖曰勞復。實食復也。何也。新瘥未必大勞。或偶不慎起居。致食不能消化者有之。若有宿食。竟自過飽矣。故枳實寬中破結。梔子散熱除煩。香豉解虛熱微汗。合三物之苦寒。主勞傷之復熱也。如多食停滯。因生熱者。必按之痛。宜加大黃去之。快愈之速。

使不大耗胃液也。設不知者。以病後不可用。所損多矣。

傷寒類方曰。漿水。即淘米泔水。久貯味酸。為佳。本草蒙筌曰。漿水造法。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類漿者。醫方祖劑曰。漿水。乃𬖔米和曲釀成。如酢而淡。字彙曰。漿。米汁也。吳云。清漿水。一名酸漿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

白話文:

要使用補藥了。於是制定了這個湯劑。雖然說是勞累恢復,實際上是飲食恢復。爲什麼呢?剛剛痊癒的人不一定會有很大的勞動,或者偶然不小心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爲導致食物無法被消化的情況是有的。如果有積存的食物,那麼就是已經過度飽腹了。因此,枳實可以寬胸、消除結塊;梔子可以幫助散熱並解除煩躁感;豆鼓則能緩解虛熱,併產生輕微出汗的效果。這三種藥物都是屬於苦寒性質的,主要用來治療因爲勞傷而導致發熱的症狀。如果是因爲吃太多停滯不前,從而引發熱量的話,則必須通過按摩來確定疼痛的位置,然後加入適量的大黃去除它,這樣就能快速地治癒疾病,而且不會消耗太多的胃液。那些不知道這些知識的人,在病情之後就不要用了,否則損失會很大。《傷寒類方》說:漿水,也就是洗米後的廢水,長時間儲存後味道就會變酸,效果最好。《本草蒙筌》記載:製作漿水的方法是在煮小米的時候將熱水倒入冷水裏浸泡五到六天的時間,等到出現白色的花朵並且顏色類似於漿時就可以停止了。醫方祖劑提到:漿水是由發酵過的米飯與酒麴混合而成的一種飲料,口感像醋但比較清淡。《字彙》解釋道:“漿”是指由大米製成的液體。吳氏認爲,“清漿水”,又名“酸漿水”。先將小米煮熟後再放入冷水中浸泡五至六天時間,直到其呈現出一種酸澀的味道爲止。”

生白花。色類漿。故名。若浸至敗者。害人。其性涼善走。能調中宣氣。通關開胃。解煩渴。化滯物。○案李時珍引嘉謨云。漿水。酢也。誤。

千金方。羊脂煎方後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服食門。博棋子。長二寸。方一寸。

傷寒蘊要。枳實梔子湯。治食復勞復。身熱心下痞悶。如有宿食不下。大便秘實。脈中有力者。可加大黃。內外傷辨惑論。食膏粱之物過多。煩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傷寒瘥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原注】一作緊)者。以下解之。(成本。玉函。熱下有者字。)

白話文:

生長白色花朵,顏色類似果汁,因此稱為「漿」。如果浸泡到腐敗,會對人有害。其性質涼爽且容易在身體內流通,能調和中樞,宣導氣息,開闢胃口,解除煩渴,消化積食。

根據李時珍引用嘉謨的說法,「漿水」實際上是指「醋」,此處有誤。

千金方中提到,羊脂煎方後面寫道,棋子的大小應如方寸匕,又在服食門中提到,博棋子的長度約二寸,方形一寸。

傷寒蘊要中,枳實梔子湯用於治療因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熱症、心下脹滿、有宿食不易消化、大便乾結、脈象強烈的情況。可以加用大黃來幫助消化。

內外傷辨惑論中指出,食用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過多,導致煩熱、混亂的人羣也適合服用此方。

傷寒癒合後再次出現熱症,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若脈象浮現,表示需以發汗方式解熱;若脈象沈實(原文中有一個字可能為誤記,原文未明確,但一般認為是「緊」),則需使用下藥方式解熱。

請注意,以上內容為中醫理論和方劑應用的概述,具體用藥情況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指導。

〔錢〕傷寒既瘥以後。更發熱者。若病後餘氣作虛熱。固當以柴胡黃芩。清解餘熱。以人參補其病後之虛。而以薑棗和之。若復感外邪。而發熱。亦屬病後新虛。理宜和解。但察其脈證之有類於半表半里之少陽者。以小柴胡湯主之。若脈浮則邪盛於表。必有可汗之表證。仍當以汗解之。

但病後新虛。不宜用麻黃過汗。使傷衛亡陽。若脈沉實者。沉為在裡。實則胃實。仍當用下法解之。但衛氣已虛。不宜用承氣峻下。宜消息其虛實。或小承氣。或調胃。或如博棋子之法。隨其輕重。以為進止。可也。〔方〕脈浮。有所重感也。沉脈。飲食失節也。

白話文:

感冒痊癒之後又出現發燒的情況,如果是因為病情恢復過程中產生了虛火引起的發燒,當然要用柴胡、黃芩等藥物來清除殘留的熱症,用人參來補養因疾病造成的虛弱,並且使用姜棗來進行調和。如果再次感染到外部病毒引起發燒的情況,則屬於病情恢復過程中的身體虛虧情況,應該採取溫和的方法進行治療。只要觀察脈象與症狀是否類似於半表半里的少陽病症,就可以採用小柴胡湯作爲主要治療方法。但如果脈搏跳動明顯則表示體內的熱毒較嚴重,在皮膚表面會有明顯的出汗現象,仍然需要用汗水排出毒素的方式進行治療。 但是由於是剛剛康復的身體狀況,不適宜過度地使用麻黃導致衛氣受損並喪失陽氣。如果脈搏深實的話,說明體內存在內臟問題並且腸胃功能失調,還是需要用到排泄方法排除毒素。但由於衛氣已經處於虛弱狀態,不適合過於猛烈的藥物刺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輕重緩急程度不同的藥物或者調整飲食習慣等方式進行調理。如果出現脈搏跳動明顯的情況,可能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脈搏深沈則是飲食不當所造成的問題。

案喻云。汗下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豉微汗。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此恐非是。

千金方。黃龍湯。治傷寒瘥後。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錢〕大病後。若氣虛。則頭面皆浮。脾虛則胸腹脹滿。此因大病之後。下焦之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性下流。故但從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氣未虛。為有餘之邪。脈必沉數有力。故但用排決之法。而以牡蠣澤瀉散主之。

白話文:

案例喻說:出汗和瀉下的方法,在《傷寒論》中的“互上條”中有提到。使用枳實、梔子和豆蔻可以微微發汗;使用枳實、梔子和豆蔻再加上大黃則可以微微瀉下。但這可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千金方》:“黃龍湯”,治療感冒痊癒後再次出現頭痛發熱煩躁不安的症狀。張仲景將其命名爲小柴胡湯。

嚴重疾病治癒之後,如果腰部以下還有水分積聚的情況,“牡蠣澤瀉散”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錢氏認爲:在重大疾病恢復期,如果有氣虛的現象,則頭部面部都會水腫;如果是脾胃虛弱,則胸部腹部會脹滿。這是因爲身體在經過嚴重的疾病之後,下半身的氣體代謝功能失調,溼熱阻滯,導致膀胱無法正常排出尿液,水分向下流動,所以只有從腰部以下開始積水腫脹,膝蓋到腳踝甚至腳背都變得非常沈重。因爲這種症狀沒有影響到上半身的心肺等器官,並且由於脈象顯示爲深沈有力,因此只需要採用排除的方法來處理這種情況,推薦使用“牡蠣澤瀉散”。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栝蔞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成本。葶藶下。無子字。於臼。作入臼。錢本。金鑑。葶藶上有苦字。)

〔錢〕牡蠣咸而走腎。同滲利。則下走水道。澤瀉利水入腎。瀉膀胱之火。為滲濕熱之要藥。栝蔞根。解煩渴。而行津液。導腫氣。蜀漆。能破其澼。為驅痰逐水。必用之藥。苦葶藶。泄氣導腫。去十腫水氣。商陸。苦寒。專於行水。治腫滿。小便不利。海藻。咸能潤下。使邪氣自小便出也。

白話文:

牡蠣散方是古時的一種草藥配方,由牡蠣、澤瀉、蜀漆、葶藶子、商陸根、海藻和栝蔞根組成。這些材料被分別研磨並混合在一起,然後過篩成為粉末狀。

使用方法:每天服用三次,每次一勺(約一個指節大小)。如果尿量增加,就停止服用。

功效:

  • 牡蠣有鹹味,可以滋補腎臟;
  • 澤瀉有利尿作用,可清潔腎臟及消炎膀胱;
  • 蜀漆有助於祛除痰液和水分;
  • 苦葶藺具有通暢腸胃的作用,對消除浮腫有效果;
  • 商陸能夠幫助排水利尿,治療腹脷不適;
  • 海藻含有豐富的碘元素,對於調理身體有益處;

以上就是這個古老草藥配方的功效與使用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之前最好先向醫生或專業人士徵詢意見。

〔鑑〕此方。施之於形氣實者。其腫可隨愈也。若病後土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則又當別論。慎不可服也。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玉函。成本。胸上。作胃上。玉函。無以丸藥三字。)

〔方〕唾。口液也。寒以飲言。〔錫〕大病瘥後喜唾者。脾氣虛寒也。脾之津為唾。而開竅於口。脾虛不能攝津。故反喜從外竅而出也。久不了了者。氣不清爽也。所以然者。以胃上有寒。故津唾上溢。而不了了也。〔錢〕胃上者。胃之上口。賁門也。不用理中湯。而用理中丸者。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大意是:

如果一個人身體壯健、元氣旺盛,使用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他的浮腫症狀。但如果是在疾病痊癒之後,脾胃虛弱無法控制水分,或者腎臟虛弱無法排泄水分的情況下,就應該另做考慮,千萬不要服用這個方子。

在重大的疾病康復之後,如果經常流口水且吞嚥不順利,可能是胸部有寒冷引起的問題。這種情況需要用丸劑來暖和它,適合使用的藥物是「理中丸」(《玉函》版本,《成本》版本中把“胸部”改成了“胃部”,《玉函》版中沒有提到“丸藥”的三個字)。

吐出的口水就是口中分泌出來的液體。「錫」認為,在重大疾病的恢復期喜歡吐口水的人,通常是因為脾氣虛冷所導致的。脾臟的津液會轉化成為口水,並且通過口腔排出。如果脾臟功能不足,就不能吸收這些津液,反而容易透過口腔向外排出。如果長時間吞嚥不順利,表示人體內的氣息不清楚舒暢,這是因為胃部上方有寒冷的原因,使得津液向上湧動,造成吞嚥困難。

「錢」指出,“胃上的部位”指的是胃上面的入口——賁門。之所以選擇使用「理中丸」而不是「理中湯」,可能與個人病情或喜好有關。

非取其緩也。因病後餘症。不必用大劑力救。但欲其常服耳。〔周〕理中者。理中焦。利在下焦。已為非治。今寒在胃上。何宜理中乎。不知痰積膈上者。總胃虛不能健運也。設復以逐飲破滯之藥與之。痰即出矣。獨不虞今日之痰雖去。而明日之痰復積乎。惟溫補其胃。自使陽氣得以展布。

而積者去。去者不復積已。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成本。吐下。有者字。)

〔汪〕傷寒。本是熱病。熱邪所耗。則精液銷鑠。元氣虧損。故其人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氣虛不能消飲。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與竹葉石膏湯。以調胃氣散熱逆〔錢〕仲景雖未言脈。若察其脈虛數。而渴者。當以竹葉石膏湯主之。虛寒者。別當消息也。

白話文:

不是為了慢慢治療。因為疾病過後還有一些剩餘症狀,不一定需要用大力來救治,只是希望病人能經常服用而已。理中的意思是治理中焦(脾胃),有利於疏通下焦(腸道)。已經不是治療的方法了。現在寒冷在胃上面,為什麼要使用理中呢?不知道痰積聚在隔膜上的原因,都是由於胃虛弱無法正常運轉所致。如果再使用排除水腫和消除阻塞的藥物給予患者,痰就會被排出。難道不怕今天去除的痰又會重新累積嗎?只有通過溫暖滋補胃部的方式,才能讓陽氣得到施展佈局。

一旦痰積聚被清除,就不會再次堆積起來。

傷寒解除之後,身體虛弱、瘦削無力、呼吸困難且想嘔吐的情況,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進行治療。

傷寒是一種熱性疾病,熱邪消耗人的精力,導致津液蒸發,元氣受損,所以這個人一定會變得虛弱、瘦削無力。想要嘔吐的人,可能是由於氣虛不足,無法消化飲食,在胸部停留,因此向上反流並產生嘔吐感。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來調整胃氣,分散熱邪。

雖然張仲景沒有提到脈搏,但如果觀察到脈搏虛弱快速並且口渴的話,應該使用竹葉石膏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是虛冷型的患者,應根據情況酌情處理。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玉函。成本。作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鑑〕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門冬半夏竹葉。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錢〕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病後之虛。同麥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配方包括:竹葉 2 把、石膏 1 斤、半夏 0.5 升清洗過、麥門冬 1 升去除中心、人參 2 盎司或3盎司(根據不同的版本),甘草 2 盎司烤過,以及粳米 0.5 升。以上7種材料混合在一起,加入1鬥水,煮至剩餘6升,去掉渣滓,再放入粳米,直到米粒煮熟,然後取出米粒,待溫度適宜時服用1升,每天分三次服用。這個配方是由白虎湯改進而成,減去了知母成分,加入了人參、麥門冬、半夏和竹葉等成分,從一個強效降溫藥物轉化成為一種清熱滋陰的療法。竹葉具有冷性的特點,可以消除身體發燒引起的不適感;石膏能夠進入陽明經絡,清除胃部的熱量;半夏有助於消食並防止嘔吐;人參會補充身體在疾病後的虛弱狀態,並與麥門冬一起增加胃中的水分含量。爲了避免過於寒冷對胃造成損害,使用了甘草來調和藥物的作用,並且添加了粳米幫助增強胃氣。

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千金方。本方。用生薑四兩。外臺秘要。文仲療天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竹葉湯。本方。用石膏一升。人參二兩粳米一升。方後云。此仲景方。

千金竹葉湯。治產後虛渴。少氣力。

於本方。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棗小麥。

千金月令。主風毒腳氣。多睡心中悸。石發攻心。口乾方。

於本方。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薑。

外臺。崔氏。療骨蒸。唇乾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竹葉飲。

白話文:

《本草序例》說:凡是“一把”的量,等同於二兩是正確的。

《千金方》中的原配方使用了四兩的新鮮薑;而《外臺祕要》中張文仲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身體內部和外部不適、無法攻擊的情況時使用的【竹葉湯】,其原始配方使用了一升石膏和二兩人參以及一升糯米,而在該方子之後還提到:“這是張仲景的方法。”

《千金竹葉湯》可以治療生產後虛弱口渴且缺乏精力的情況,在這個基礎上減去了石膏和糯米,並添加了茯苓、大棗和小麥。

《千金月令》中的一個主治風濕病導致的足部疼痛、嗜睡及心跳加速、口腔乾燥、口渴的方子,在原有方子中去除半夏、糯米和甘草,加入茯苓和新鮮薑。

《外臺》中崔氏所開出的【竹葉飲】能夠治療因骨骼潮熱而出現嘴脣乾裂、口幹舌燥、想喝水來解渴的情況。

於本方。去石膏。加生薑大棗。

王氏易簡方。既濟湯。治發熱下利者。

於本方。去石膏。加熟附子。

和劑局方。竹葉石膏湯。治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即本方)

總病論。竹葉湯。治虛煩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脈滑數者。(即本方)

直指方。本方。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傷寒選錄。竹葉湯。陽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後渴。即本方。湯成去滓。入生薑自然汁三匙。再煎一沸服。神效。

白話文:

以下是對上述古文中提到的不同處方及其用途的簡單概述:

  • 王氏易簡方:既濟湯 - 治療發燒和腹瀉的人羣。
  • 和劑局方:竹葉石膏湯 - 治療感冒、季節性感染等疾病引起的身體疲憊、全身發熱、心慌意亂、出汗後口乾舌燥、虛弱乏力、胸部脅迫感以及嘔吐症狀;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虛弱癥狀如煩躁不安和發熱。
  • 總病論:竹葉湯 - 主要用來治療虛弱癥狀中的煩躁不安,同時也可以用於治療夏季高溫引發的中暑、口渴和嘔吐症狀。
  • 直指方:本方 - 專門用於治療因夏暑引起內部和外部發熱過度的情況,包括焦慮不安和嚴重口渴。
  • 術傷寒選錄:竹葉湯 - 適合治療在陽明經(面部)出現大量汗水且感到口渴的人羣,或者鼻出血並且有口渴症狀的人羣。這種處方可加入一些新鮮生薑汁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證治要訣。熱嗽諸藥不效。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審是伏熱。在上焦心肺間者可用。

張氏醫通。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竹葉石膏湯。降泄之。

又唇青有二。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

又夏月感冒吐瀉霍亂。甚則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而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於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

白話文:

《證治要訣》:熱咳用其他藥物無效時,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並去掉其中的竹葉,加入粳米、少量知母和大量五味子(包括杏仁)。但必須仔細確認這是由於潛藏的熱邪引起的,在上焦的心臟和肺部之間才能使用這種方法。

《張氏醫通》:上午咳嗽較多的情況屬於脾胃內有燥火,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降低並排出體內的溼氣。

另外,嘴脣發青有兩種情況:

如果嘴脣和指甲都呈現青色並且口乾舌燥想喝水,則是因爲熱邪潛伏於肝經;這時可服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如果嘴脣呈青紫色且手腳冰冷怕冷,身體顫抖想要倒在地上,則爲寒冷侵犯腎陰;此時應服用來自《傷寒論》中的“真武湯”。

此外,夏季受涼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到四肢冰涼無力、呼吸微弱、嘴脣面色及指甲均顯青紫、脈象沈細等現象,同時伴有噁心反胃或大便惡臭等情況,這可能是肝臟內部存在熱毒的表現,即表現爲陽虛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立即飲用由地黃熬製而成的地漿水煮沸後的竹葉石膏湯進行治療。如果不正確地當作寒症處理則可能導致死亡。

夷堅志。袁州天慶觀主首王自正病傷寒。旬余。四肢乍冷乍熱。頭重氣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勢已甚殆。醫徐生診之曰。脈極虛。是為陰證。必服桂枝湯乃可。留藥而歸。未及煮。若有語之。曰何故不服竹葉石膏湯。王回顧不見。如是者三。遂買見成藥兩帖。付童使煎。

即盡其半。先時頭不能舉。若戴物千斤。倏爾輕清。唇亦漸暖。咽膈通暢。無所礙。悉服之。少頃。汗出如洗。徑就睡。及平旦脫然如常時。自正為人謹飭。常茹素。與人齋醮盡誠。故為神所祐如此。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病人。玉函。作傷寒。)

白話文:

袁州天慶觀主持道士王自正因爲得了傷寒病,十幾天來四肢忽冷忽熱、頭重氣悶、嘴脣發紫臉色發青,好幾日都不能進食,病情已經非常危險。醫生徐生診斷後說:“脈象極虛,這是陰證,必須服用【桂枝湯】才能痊癒。”留下藥方回家了。 還沒等熬製藥物,好像有人在說話:“爲什麼不吃竹葉石膏湯?”王回頭看卻看不見任何人。這樣反覆三次之後,他買了兩劑現成的中藥交給僕役去煎煮。 喝完一半時,之前連頭都抬不起的症狀突然減輕了許多,感覺像是戴著幾千斤的東西忽然變得輕盈清晰起來,嘴脣也逐漸溫暖了起來,咽喉暢通無阻。把剩下的全部吃完以後不久就開始出汗,然後立刻睡覺去了。等到早晨醒來的時候就像正常時候一樣輕鬆自如。 王爲人謹慎有禮,經常吃素食,並且對齋戒祭祀的事情盡心盡力,所以得到了上天保佑纔會恢復得這麼快。 如果患者的脈搏恢復正常但傍晚仍然有些煩躁不安的話,那是因爲剛剛康復的人身體還比較虛弱,腸胃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無法消化食物導致輕微不適的情況出現。減少飲食量就可以緩解這種症狀。

〔喻〕脈已解者。陰陽和適。其無表裡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煩者。日中衛氣行陽。其不煩可知也。乃因脾胃氣弱。不能消穀所致。損谷則脾胃漸趨於旺。而自愈矣。注家牽扯日暮為陽明之王時。故以損谷為當小下。(成注)不知此論瘥後之證。非論六經轉陽明之證也。(方注)日暮。

即內經日西而陽氣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穀也。損谷。當是減損穀食。以休養脾胃。不可引前條宿食例。輕用大黃。重傷脾胃也。〔魏〕損其谷數。每食一升者。食七合。食五合者。食三合。俟胃脾漸壯。谷漸增益。亦節飲食防病復之一道也。

玉函經。病後勞復。發熱者。麥門冬湯主之。方與金匱要略咳嗽篇所載同。○此條今本遺脫。當是仲景舊文。

白話文:

已經解除病症的人,陰陽調和適當,可以知道他沒有在表裏之間受到邪氣侵擾。到了傍晚有些許煩躁的情況,因為中午的時候護衛之氣運行到陽面,所以他不會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脾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導致的。減少進食量可以使脾胃逐漸旺盛起來,自然就會痊癒了。註釋書籍把傍晚說成是陽明之王的時間,因此認為應該稍微排泄一下(成氏的註釋)。但不知道這個理論是在討論疾病康復之後的症狀,而不是討論六經轉換至陽明的症狀(方氏的註釋)。傍晚就是《內經》中提到的日落西方、陽氣衰退的意思,所以才會無法消化食物。減少進食量應是指減少吃飯的份量,以便讓脾胃得到休息。不可以引用前面關於剩餘食物的例子,隨便使用大量的大黃來加重對脾胃的傷害(魏氏的看法)。減少進食量的方法是:每次吃一升的人就只吃七百毫升;每次吃五百毫升的人就只吃三百毫升。等到脾胃變得強健一些,再慢慢增加進食量。這也是防止病情反覆的一種方法。《玉函經》指出,在生病恢復期間過度勞累又出現發燒情況的人,可以用【麥門冬湯】治療。配方跟《金匱要略·咳嗽篇》中的記載相同。這條條目現在已經被遺失掉了,應該是張仲景原本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