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以驚惑人耳。例宜從刪。

案柯氏亦刪此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陰弱。玉函。脈經。千金翼。作陰濡弱。千金。嗇嗇。作澀澀。翕翕。作吸吸。)

〔方〕太陽中風。乃掇上條所揭。攢名以指稱之。猶上條掇首條所揭。而以太陽病為首稱。同一意也。陽浮而陰弱。乃言脈狀。以釋緩之義也。難經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是也。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言外為陽。衛亦陽也。風邪中於衛。則衛實。

實則太過。太過則強。然衛本行脈外。又得陽邪。而助之強於外。則其氣愈外浮。脈所以陽浮。陽主氣。氣鬱則蒸熱。陽之性本熱。風善行而數變。所以變熱亦快捷。不待閉郁。而即自蒸熱。故曰陽浮者。熱自發也。內為陰。榮亦陰也。榮無故。則榮比之衛為不及。不及則不足。

不足則弱。然榮本行脈內。又無所助。而但自不足於內。則其氣愈內弱。脈所以陰弱。陰主血。汗者血之液。陰弱不能內守。陽強不為外固。所以致汗亦直易。不待覆蓋。而即自出泄。故曰陰弱者。汗自出也。嗇嗇惡寒。淅淅惡風。乃雙關之句。嗇嗇。言惡寒由於內氣餒不足以耽當其滲逼。

而惡之甚之意。淅淅。言惡風由於外體疏。猶驚恨雨水卒然淅瀝其身。而惡之切之意。蓋風動則寒生。寒生則膚粟。惡則皆惡。未有惡寒而不惡風。惡風而不惡寒者。所以經皆互文。而互言之也。翕翕發熱。乃形容熱候之輕微。翕。火炙也。翕為溫熱而不蒸。蒸。大熱也。鼻鳴者。

氣息不利也。乾嘔者氣逆不順也。蓋陽主氣而上升。氣通息於鼻。陽熱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鳴。氣上逆而乾嘔也。主。主當也。言以是為主當。而損益則存乎人。蓋脈證無有不相兼而見者。所以經但活潑潑。不欲人拘執之意也。〔程〕陰陽。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觀傷寒條。

只曰脈陰陽俱緊。並不著浮字可見。唯陽浮同於傷寒。故發熱同於傷寒。唯陰弱異於傷寒。故汗自出異於傷寒。虛實之辨在此。熱自表發。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與異之源頭。而歷歷諸證。自可不爽。〔柯〕兩自字。便見風邪之迅發。〔喻〕風寒互言。

後人相傳。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苟簡率易。誤人多矣。翕翕發熱。乃氣蒸濕潤之熱。比傷寒之乾熱不同。

方氏或問云。嗇。慳吝也。惡寒者。闢如慳吝嗇細。懼事之人。恁的常常怯怯然畏惡也。淅。淅米也。孟子。接淅而行是也。惡風者。闢如裸體之人。被人卒然以水灑淅於身。驀地驚恐。恨恨然畏惡也。然特迎風動扇則如此。間靜坐臥則不惡。此二者。所以有大同小異之分也。

白話文:

那些用奇怪的言論來嚇唬人的說法,應該刪除。

柯氏也刪除了這條。

太陽中風的症狀是,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陽脈浮盛,代表身體會發熱;陰脈虛弱,代表會流汗。會感到微微的惡寒、怕風,身體微微發熱,鼻子有聲音、想吐卻吐不出來,這種情況要用桂枝湯來治療。(這裡的「陰弱」,有些版本寫作「陰濡弱」;「嗇嗇」有版本寫作「澀澀」;「翕翕」有版本寫作「吸吸」。)

所謂「太陽中風」,是把上面提到的症狀歸納在一起,用這個名稱來稱呼,就像上一條把最開始提到的症狀歸納,用「太陽病」來稱呼一樣,都是同樣的意思。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這是指脈象的狀態,用來解釋「緩」這個概念。《難經》說:「中風的脈象,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陽脈浮盛,代表身體會發熱;陰脈虛弱,代表會流汗。

從身體外部來說,衛氣也是屬於陽性的。風邪侵入衛氣,會導致衛氣過盛。過盛就代表太過強盛。然而,衛氣本來運行在脈外,又受到陽邪的影響,更加強盛於外,這樣衛氣就更加往外浮動,脈象就會表現為陽脈浮盛。陽氣主導身體的氣機,氣機鬱滯就會產生熱。陽的性質本來就熱,風邪又善於快速遊走變化,所以熱的產生也很快速,不用等到鬱悶,就會自己產生熱,所以說陽脈浮盛,身體就會發熱。從身體內部來說,營氣屬於陰性的。營氣沒有受到影響,所以和衛氣相比,就顯得不足。不足就代表虛弱。

營氣本來運行在脈內,又沒有外力的幫助,只是自己內在的不足,所以氣就更加內斂虛弱,脈象就會表現為陰脈虛弱。陰氣主導身體的血液,汗液是血液的液體。陰氣虛弱不能守住體內,陽氣強盛而無法固守體外,所以流汗也很容易,不用特別保暖,汗液就會自己流出,所以說陰脈虛弱,身體就會流汗。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是雙關的說法。「嗇嗇」是指因為體內氣虛不足,無法抵禦外邪的侵襲,而感到非常怕冷。「淅淅」是指因為體表疏鬆,就像突然被雨水淋到身上一樣,感到非常怕風。因為風動就會產生寒,寒氣產生就會起雞皮疙瘩。怕冷就一定會怕風,怕風也一定會怕冷,所以經典裡經常互相引用來描述。「翕翕發熱」是形容發熱程度輕微。「翕」是指用火烤,這裡是指溫熱而不是蒸熱。蒸熱是指大熱。鼻子有聲音,是指呼吸不順暢;想吐卻吐不出來,是指氣機上逆不順。因為陽氣主導氣機上升,氣息通過鼻子。陽熱過度阻塞,所以鼻子堵塞發出聲音;氣機上逆,所以想吐卻吐不出來。

「主」是指應該用這個方劑來治療,至於如何加減藥物,則要看醫生自己的判斷。因為脈象和症狀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所以經典中只是靈活運用,不希望人們拘泥固執。程氏認為,這裡說的陰陽,是指脈的浮沉,而不是指寸關尺的位置。看傷寒的條文,只說「脈陰陽俱緊」,並沒有提到「浮」字,就可以知道。只有陽脈浮盛和傷寒相同,所以發熱的症狀也和傷寒相同;只有陰脈虛弱和傷寒不同,所以會流汗也和傷寒不同。虛和實的區別就在這裡。熱從體表發散,所以用「浮」來判斷;汗從體內流出,所以用「沉」來判斷。了解了相同和不同的根源,就能夠清楚了解各種症狀,不會有偏差。柯氏認為,兩個「自」字,就能看出風邪來得很快。喻氏認為,風寒是互相引用的說法。後人相傳,認為傷風就怕風,傷寒就怕冷,這種簡單的概括很容易誤導人。「翕翕發熱」是氣蒸發出的濕熱,和傷寒的乾熱不同。

方氏有人問道:「嗇」是吝嗇的意思,怕冷就像是吝嗇小氣、膽小怕事的人,常常會感到害怕和畏懼。「淅」是淘米的意思。《孟子》說的「接淅而行」就是指淘完米就趕路。怕風就像是赤裸身體的人,突然被水潑到身上一樣,會感到驚恐、害怕和畏懼。但是,只有在迎風動扇的時候才會這樣,如果安靜地坐著或躺著就不會怕。這兩種情況,存在著大同小異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