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8)
卷一 (8)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顧氏溯源集云。翕翕者。熱在表也。如鳥翼之附外也。(方言。翕。炙也。又曰。翕。熾也。)
傷寒選錄云。張氏曰。對病施治。乃依方療疾也。事理平正。無曲折可否之責。止對證而用藥。即無疑難。故曰主之。假如此條。理明而言筒。曰主之者當然。其他雖間有病證冗雜者。而理終歸一途。別無差失相反。方內凡言主之。理同一體也。
黃炫活人大全云。或問。經言用藥。有言可與某湯。或言不可與。又有言宜某湯。及某湯主之。凡此數節。旨意不同。敢問。曰。傷寒論中。一字不苟。觀是書片言隻字之間。當求古人之用意處。輕重是非。得其至理。而後始可言醫矣。所問有言可與某湯。或言不可與者。此設法御病也。
又言宜某湯者。此臨證審決也。言某湯主之者。乃對病施藥也。此三者。即方法之條目也。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玉函作劈)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成本。無三味二字。離。作漓。小促下,有役字。不出下。有者字。金匱下利篇。流離。作淋漓。全書。遍身。作通身。
小促上。有當字。玉函。亦有當字。周。作晬。無禁以下十五字。若病重者以下。千金翼。作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當晬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外臺。作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若服一劑。晬時不解。病證不變者。
當更服之。○王云。小促。宋版作少從容。案現行宋版。未有如此者。)
〔鑑〕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於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氣。
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穀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
白話文:
顧氏的《溯源集》說:「翕翕」的樣子,代表熱邪在表皮,就像鳥的翅膀貼在外面一樣。(方言中,「翕」是烤的意思,又說「翕」是火勢旺盛的意思。)
《傷寒選錄》中,張氏說:「根據病情來用藥,是依據藥方來治療疾病。道理很明確,沒有什麼可爭辯的地方。只要針對病症來用藥,就不會有疑難,所以說『主之』。如果像這條(指桂枝湯)一樣,道理明確,說法簡單,說『主之』是理所當然的。其他雖然偶爾有病情複雜的情況,但道理最終還是歸於一個方向,不會有任何差錯或相反。藥方中凡是說『主之』,道理都是一樣的。」
黃炫的《活人大全》中提到:「有人問:經典中提到用藥,有的說『可以使用某個湯劑』,有的說『不可以使用』,又有說『適合用某個湯劑』以及『某湯主之』,這些說法有不同的含義,敢問是什麼?回答說:《傷寒論》中,每個字都非常嚴謹,觀察這本書的一言一字,應當探求古人的用意,在輕重是非之間,領悟到最根本的道理,然後才能談論醫學。你問的『可以使用某個湯劑』或『不可以使用』,這是為了設法控制疾病。
又說『適合用某個湯劑』,這是臨床診斷時的審慎決定。說『某湯主之』,這是針對疾病來用藥。這三者,就是方法上的條目。」
桂枝湯的藥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開。有些版本寫成「劈開」)
以上五味藥,將桂枝、芍藥、甘草三味藥稍加搗碎,加水七升,用微火煮,取三升藥汁,去除藥渣,等到藥汁溫度適中時,服用一升。服藥後,馬上喝熱稀粥一升多,以幫助藥力。然後蓋好被子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像似有汗的樣子更好。但不要讓汗像水一樣流出來,否則病不會好。如果服一劑藥就出汗病好了,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不必把藥劑都喝完。如果不出汗,繼續按之前的方法服藥。如果還不出汗,後面的藥可以稍微縮短服用的間隔。
大約半天時間,要把三服藥喝完。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一天一夜都服藥,看看情況。如果服完一劑藥,病症還在,就繼續服用。如果還是不出汗,可以服用到兩三劑。服藥期間,要禁食生冷、黏膩、肉、麵食、五辛(蔥、蒜、韭、薤、興渠)、酒、奶酪、有臭味等食物。(有些版本沒有「三味」這兩個字,把「離」寫成「漓」,「小促」下面,多了「役」字,不出汗下,多了「者」字。《金匱》下痢篇,把「流離」寫成「淋漓」。有些版本,把「遍身」寫成「通身」。
「小促」上面,多了「當」字。有些版本也有「當」字。把「周」寫成「晬」,沒有「禁」以下十五個字。如果病情嚴重,有些版本說:病情嚴重的,一天一夜就會好,當在「晬時」(一天)觀察。服一劑湯,病症還在,應當再服。如果還是不出汗,應當服三劑才能好。《外臺秘要》裡說:病情嚴重的,白天晚上都要服藥,特別要注意避風。如果服一劑藥,一天時間病還沒好,病症沒有改變,應當再服藥。(王氏說,「小促」在宋版中寫成「少從容」。但查閱現行的宋版,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辨析】之所以叫做桂枝湯,是因為桂枝是主藥。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能疏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能走陰營。桂枝作為主藥,配合芍藥,在發汗的同時,也兼顧了收斂汗液。芍藥作為輔藥,配合桂枝,在調和陰營的同時,也有調和衛氣的功效。生薑的辛辣,輔助桂枝來解表。大棗的甘甜,輔助芍藥來調和中焦。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的作用,用來調和中氣。
這樣就調和了表裡,也調和了各種藥物的功效。桂枝和芍藥互相需要,生薑和大棗互相配合,再藉由甘草來調和。陽表和陰里,氣衛和血營,並行而不衝突。這是剛柔相濟,達到調和的作用。而精髓在於服藥後馬上喝稀粥,來幫助藥力。因為穀氣充足,不但容易出汗,更能使已經入侵的邪氣無法停留,未來的邪氣也不能再次入侵。另一個精妙之處在於蓋好被子保暖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