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漐漐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利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也。此湯倍芍藥生薑。加人參。

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營表虛寒。肢體疼痛。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裡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盜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若一服汗出病瘥。謂病輕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後服。不必盡劑。謂不可再服第二升。

恐其過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謂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依前法也。又不汗後服。謂病仍不解。後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謂服此第三升。當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緩。以半日三時許為度。令三服盡始適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劑三升盡。病不解。

再服一劑。病猶不解。乃更服三劑。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時為度。務期汗出病解而後已。後凡有曰依服桂枝湯法者。即此之謂也。〔三〕太陽病汗出。服桂枝。只使之似有汗者。邪已去矣。似字當細玩。不可認作發汗。與麻黃湯混看。〔方〕微火者。取和緩不猛。而無沸溢之患也。

滓。澱垽也。古人藥大劑。釜鐺中煮。綿絞漉湯。澄濾取清。故曰去滓。歠。大飲也。漐漐。和潤而欲汗之貌。微似二字。最為要緊。有影無形之謂也。不可。禁止之詞也。如水流漓。言過當也。病必不除。決言不遵節制。則不效驗也。〔錫〕汗。乃中焦水穀之津。故歠粥以助藥力。

穀精足而津液通矣。禁生冷等物者。恐中氣虛。生冷之物。能傷胃氣也。玉函方藥炮製云。生薑。皆薄切之。大棗擘去核。桂削去皮。用里黑潤有味者。為佳。陶隱居云。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蘭之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處。取里有味者秤之。總病論云。桂。刮去粗皮。直格云。

削去皺皮。官桂是也。元戎云。去浮皮。○案方氏云。桂去皮而用枝。張志聰謂用梢尖嫩枝。內外如一。而去皮骨。錢潢金鑑。刪去皮二字。並失考耳。

陶氏本草序例云。㕮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於事殊不允當。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秤兩則不復均平。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㕮咀者。乃得無末。而片粒調和也。吳遵程方注云。㕮咀。謂碎之如大豆。其顆粒可以咀嚼。又吹去細末。煎取清汁也。後世製為飲片。煎之濃厚而不清。甚非法也。

五辛。楞嚴經。五種辛菜注。五辛者。謂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本草綱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蕓薹。堵昌胤達生錄。蒜。蔥。薤。韭。姜。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桂枝湯及其加減方的應用,以及用藥的細節。

文中首先說明了桂枝湯的功效:它是最重要的解表發汗方劑,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脈浮弱,自汗,但表證未解的疾病。 它強調用藥的關鍵在於“微汗”,不可出汗過多。桂枝湯的基本方可根據病情加減,例如加入人參、倍加芍藥和生薑則成為桂枝加桂湯,用於治療營衛虛寒,肢體疼痛;再加飴糖則成為小建中湯,治療裡虛心悸,腹痛;再加黃耆則成為黃耆建中湯,治療虛損、虛熱、自汗盜汗。由此可見,仲景的方劑可以靈活運用,治療各種疾病。

文中詳細描述了桂枝湯的服用方法:病情輕者,第一次服用一升,如病癒則停服;病情未解則可繼續服用,但不可過量,以半日內服用三升為限。病情重者,可連續服用多劑,直到汗出病癒為止。 文中也強調了“似有汗”的重要性,並與麻黃湯的發汗方法區分開來。

後續部分詳細描述了藥材的炮製方法,例如桂枝的去皮方法,以及藥物粉碎程度的控制,都旨在確保藥效和服用的便捷性。最後列舉了五辛的幾種不同說法,說明了古代方劑中藥材名稱的變化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