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10)
卷一 (10)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柯琴傷寒附翼云。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鹹得用此。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與後人分門證類。使無下手處者。可同年而語耶。
總病論云。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梢。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後。慎不可行桂枝湯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風下。脈經。有若惡寒三字。成本。有者字。)
〔方〕此與前條。文雖差互詳略。而證治則一。前條有脈無頭痛。以揭病名。此有頭痛無脈。以言治。互相詳略耳。無異殊也。〔柯〕此條是桂枝本證。辨證為主。合此證即用此湯。不必問其為傷寒中風雜病也。今人鑿分風寒。不知辨證。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證中頭痛。是太陽本證。頭痛發熱惡風。與麻黃證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證。
案金鑑。以此條為重出衍文。誤。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𠘧𠘧。程本。作兀兀。非也。玉函云。桂枝湯主之。論云。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千金翼同。論云。作本論云。)
〔成〕𠘧𠘧者。伸頸之貌也。動則伸頸。搖身而行。項背強者。動則如之。〔程〕項背強兀兀五字連讀。上半身成硬直之象。〔志〕此承上文頭痛。而及於項背。以見太陽循經。自上而下之義也。太陽經脈。循於脊背之間。今風邪涉於分部。而經氣不舒。故項背強而𠘧𠘧然也。
是當無汗。反汗出者。肌腠不密也。肌腠虛。故惡風。用桂枝湯。以解太陽肌中之邪。加葛根。宣通經脈之氣。而治太陽經脈之邪。
本事方云。或問曰。何謂𠘧𠘧。予曰。𠘧𠘧者。如𠘧足疾屈而強也。謝復古謂病人羸弱。須憑几而起。誤也。明理論云。𠘧。音殊。𠘧引頸之貌。𠘧。短羽鳥也。短羽之鳥。不能飛騰。動則先伸引其頭爾。項背強者。動亦如之。非若几案之𠘧而偃屈也。金匱直解云。案說文。
𠘧字無鉤挑。有鉤挑者。乃𠘧案之𠘧字也。𠘧。乃鳥之短羽。象小鳥毛羽未盛之形。飛𠘧𠘧也。故鳧字從𠘧。蓋形容其頸項強急之意。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成本。玉函。並無。),芍藥(二兩○可發汗篇。作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二兩去皮○玉函全書。志。錫。作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原注】臣億等謹案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也。第三卷有葛根湯。惡風而方中有麻黃。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柯琴在《傷寒附翼》中說,桂枝湯是仲景諸方之首,它能滋陰和陽,調和營衛,是解肌發汗的總方。凡是頭痛發熱、惡風惡寒,脈象浮弱而自汗的患者,不論是哪個經脈受邪,也不論是中風、傷寒還是其他雜病,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只是以脈弱自汗為主要依據。我經常用此方治療自汗、盜汗、虛瘧、虛痢等症,都能很快治癒。由此可見,仲景的方子可以通治百病,而後人將方劑按門按證分類,反而讓人不知從何下手,這能算得上是同一時代的人嗎?
《傷寒總病論》中說,凡是符合桂枝湯證的病人,往往自汗,小便次數不多,手足溫和,或者手足指尖稍微露在外面就覺得有點冷,捂起來就暖和,渾身發熱,略微煩躁卻又怕冷,才能使用桂枝湯。如果病人沒有汗,小便次數多,或者手足冰冷,不怕冷反而怕熱,或者飲酒後,就千萬不能用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用桂枝湯治療。(風下、脈經本注中都有「惡寒」三字,程本則有「者」字。)
(方劑)這與前文雖然文字略有差異,詳略不同,但證治原則是一樣的。前文有脈象而無頭痛,目的是為了點明病名;此文有頭痛而無脈象,目的是說明治療方法。它們互相詳略而已,並沒有什麼不同。(柯氏注)這一條是桂枝湯的本證,辨證為主。符合這個證候就可以用這個方劑,不必問它是傷寒、中風還是其他雜病。現在的人過分區分風寒,不懂得辨證論治,所以仲景的良方,就被棄置不用了。四個證候中,頭痛是太陽病的本證。頭痛發熱惡風,與麻黃湯證相似,但本方更重視汗出,如果不出汗,就不是桂枝湯的證候。
(案)《金匱要略》認為此條是重複贅述的文字,這是錯誤的。
太陽病,項背強硬僵直,反而汗出惡風,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強兀兀」:程本作「兀兀」,這是錯誤的。《玉函》中說用桂枝湯治療,《傷寒論》說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千金翼》也一樣。《傷寒論》中記載為「本論云」。)
(成氏注)「強兀兀」是指伸頸的樣子。活動時伸頸,搖晃身體走路。項背強硬的病人,活動時也是這樣的樣子。(程氏注)「項背強兀兀」五個字連起來讀,上半身呈現僵硬挺直的樣子。(志氏注)這承接上文頭痛,而延伸到項背,說明太陽經循行於經脈,從上到下的意思。太陽經脈循行於脊背之間,現在風邪侵犯了這個部位,經氣不暢,所以項背強硬而僵直。
這是指應該沒有汗,反而汗出的情況,說明肌膚腠理不密。肌膚腠理虛弱,所以怕風。用桂枝湯來解太陽經肌膚中的邪氣,加入葛根,疏通經脈之氣,來治療太陽經脈的邪氣。
《本事方》中說,有人問:什麼是「兀兀」?我回答說:「兀兀」就像足部疾病,腳彎曲而僵硬一樣。謝復古認為病人體弱,需要靠著東西才能起來,這是錯誤的。《明理論》中說,「兀」音殊,「兀」是伸頸的樣子,「兀」是短羽的鳥。短羽的鳥不能飛翔,活動時先伸出頭來。項背強硬的病人,活動時也是這樣的樣子,不像靠著東西才能起來那樣彎曲。《金匱直解》中說,查《說文解字》,
「兀」字沒有鉤挑,有鉤挑的是「兀案」的「兀」字。「兀」是鳥的短羽,像小鳥羽毛未豐滿的樣子,飛翔困難。所以「鳧」字從「兀」,大概形容頸項強直的意思。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 (程本、玉函都沒有)),芍藥(二兩 (可發汗篇作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二兩,去皮 (玉函全書、志、錫本作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原注】臣億等謹案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也。第三卷有葛根湯,惡風而方中有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