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11)
卷一 (1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恐非本意。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玉函。無麻黃二字。一斗。作九升。無將息及禁忌五字。成本亦無五字。方本。不載本方。但云於桂枝湯方內加葛根三兩。余依桂枝湯法。)
活人書云。伊尹湯液論。桂枝湯中加葛根。今監本用麻黃。誤矣。
案方氏以降。以此方為太陽陽明合病之的方。只張志聰張錫駒之解。為太陽病項背強者之主劑。其說似長矣。蓋以葛根為陽明之藥者。昉乎張潔古。諸家未察耳。仲景用葛根者。取之於其解表生津。痙病亦用葛根。其意可見也。本草經云。葛根。主治消渴身大熱。名醫別錄云。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亦可以為佐證也。
聖濟總錄。桂心湯。治四時傷寒初覺。(即本方)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玉函。千金翼。無後字。及方用前法四字。得。作可。成本。亦作可。)
〔成〕太陽病屬表。而反下之。則虛其里。邪欲乘虛傳裡。若氣上衝者。里不受邪。而氣逆上。與邪爭也。則邪仍在表。故當復與桂枝湯解外。其氣不上衝者。裡虛不能與邪爭。邪氣已傳裡也。故不可更與桂枝湯攻表。〔錢〕太陽中風。外證未解之時。而誤下之。則胃氣虛損。
邪氣乘之。當內陷而為痞為結。下陷而成協熱下利矣。以下後而其氣上衝。則知外邪未陷。胸未痞結。當仍從外解。可與桂枝湯。不須加減。悉照前方服法可也。若其氣不上衝者。恐下後邪或內入。胃氣已傷。將有逆變。尚未可知。桂枝湯不可與也。姑待其變。然後隨證治之可耳。
〔志〕金氏曰。氣上衝者。謂太陽之氣。從下而上。根氣盛。不因下後內陷。故上衝也。可與桂枝湯。以解肌中之邪。若不上衝者。太陽之氣下陷。邪亦從之內入。無庸桂枝以解肌。故曰不得與之。
案上衝。諸家未有明解。蓋此謂太陽經氣上衝。為頭項強痛等證。必非謂氣上衝心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玉函。千金翼。仍。作而。不中與之。作不復中與也。成本。無之字。)
〔方〕壞。言歷遍諸治。而猶不愈。則反覆雜誤之餘。血氣已憊壞。難以正名名也。不中。猶言不當也。末三句。言所以治之之法也。蓋既不可名以正名。則亦難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隨機應變之微旨。斯道之一貫。斯言盡之矣。〔程〕如汗後。亡陽動經。渴躁譫語。下後。
虛煩結胸痞氣。吐後。內煩腹脹滿。溫針後。吐衄驚狂之類。紛紜錯出者。俱是。既為前治所壞。〔王〕逆者。謂不當汗而汗。不當下而下。或汗下過甚。皆不順於理。故云逆也。〔志〕太陽病至三日。而已發汗。則肌表之邪已去。假使里證未除。若吐之而治其中膈。若下之而清其腸胃。
白話文:
恐怕不是原本的意思。文中說「沒有汗、怕風」,正好跟麻黃湯的症狀相同,應該使用麻黃湯才對。這裡卻說是「桂枝加葛根湯」,恐怕只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葛根而已。
《玉函經》版本中,沒有「麻黃」這兩個字,一斗改為九升,也沒有「將息及禁忌」這五個字,成書版本也沒有這五個字。方劑原本沒有記載本方,只說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葛根三兩,其他都按照桂枝湯的用法。
《活人書》說,伊尹的湯液論提到,桂枝湯中可以加葛根,現在的版本卻用麻黃,是錯誤的。
從方氏以後,都認為這個方子是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的對症方。只有張志聰、張錫駒認為這是治療太陽病項背僵硬的主要藥方,他們的說法似乎比較有道理。把葛根當作陽明藥的觀點,最早是由張潔古提出的,其他醫家沒有注意到。仲景使用葛根,是取它的解表、生津的作用,治療痙病也用葛根,用意是可以看出來的。《本草經》說,葛根主治消渴、身體發熱。《名醫別錄》說,葛根可以治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發汗、疏通毛孔,這些都可以作為佐證。
《聖濟總錄》中的桂心湯,是治療各種傷寒剛開始發病時的藥方(也就是本方)。
太陽病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後,如果氣往上衝,可以使用桂枝湯,用法跟之前一樣;如果氣不上衝,就不可以使用桂枝湯。《玉函經》、《千金翼方》都沒有「後」字和「方用前法」這四個字,「得」字寫作「可」,成書版本也是寫作「可」。
〔成〕太陽病屬於表證,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會使身體內部虛弱,邪氣會趁虛進入身體內部。如果氣往上衝,表示身體內部沒有受到邪氣侵犯,只是氣逆向上,與邪氣相爭,這時邪氣還在體表,所以應當再次使用桂枝湯來解除體表的邪氣。如果氣不上衝,表示身體內部虛弱,無法與邪氣相爭,邪氣已經進入身體內部了,就不可以再用桂枝湯來治療體表了。〔錢〕太陽中風,外表的症狀還沒解除的時候,如果錯誤地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會損害胃氣,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體內痞塞或結聚,向下則會形成協熱下利。攻下後如果氣往上衝,表示外邪沒有陷入身體內部,胸部沒有痞塞結聚,應當仍然從體表來治療,可以使用桂枝湯,不需要加減,完全按照之前的服法就可以了。如果氣不上衝,表示攻下後邪氣可能進入身體內部,胃氣已經受損,將會有不良的變化,情況還不確定,桂枝湯就不能用了。姑且等待病情變化,然後再根據症狀進行治療就可以了。
〔志〕金氏說,氣上衝,是指太陽的氣從下往上走,根基強盛,不是因為攻下後邪氣內陷,所以才會氣往上衝。可以使用桂枝湯,來解除肌肉中的邪氣。如果氣不上衝,表示太陽的氣已經向下陷入,邪氣也跟著進入體內,不需要再用桂枝湯來解除肌肉的邪氣了,所以說不能使用。
案:關於氣上衝,各家都沒有明確的解釋。這裡所說的應該是指太陽經的氣往上衝,表現為頭項僵硬疼痛等症狀,一定不是指氣衝到心臟。
太陽病經過三日,已經發汗、嘔吐、攻下、或用溫針等治療方法,仍然沒有痊癒,這就屬於壞病了,桂枝湯不適合使用。應該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了解犯了哪種錯誤,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玉函經》、《千金翼方》把「仍」字寫作「而」,「不中與之」寫作「不復中與也」,成書版本沒有「之」字。
〔方〕「壞」字,是說已經經歷各種治療方法,仍然沒有好轉,說明反覆多次錯誤治療,導致血氣已經衰敗損壞,難以用正確的病名來稱呼了。「不中」,相當於「不適合」的意思。最後三句,是說治療的方法。因為已經無法用正確的病名來稱呼,也就難以進行正確的治療,所以只是提示人們要隨機應變。這個道理是一貫的,這些話已經把意思都說盡了。〔程〕例如發汗後,陽氣流失導致經絡躁動,出現口渴、煩躁、胡言亂語;攻下後,出現虛煩、結胸、痞塞;嘔吐後,出現內心煩躁、腹脹等;溫針後,出現吐血、流鼻血、驚狂等症狀,各種情況紛亂出現,都是因為之前的治療方法導致的病情惡化。〔王〕「逆」,是指不應該發汗而發汗,不應該攻下而攻下,或者發汗、攻下過度,這些都是不順應病理的,所以稱之為逆。〔志〕太陽病到了第三天,如果已經發過汗,表示體表的邪氣已經去除。假設體內還有疾病,如果用嘔吐的方法治療中膈,或者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腸胃,就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