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方〕太陽者,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榮衛,所以為受病之始也。《難經》曰:「浮,脈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脈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膚榮衛麗焉,故脈見尺寸俱浮,知為病在太陽之診也。」項,頸後也。強痛者,皮膚榮衛一有感受,經絡隨感而應,邪正爭擾也。惡寒者,該風而言也。風寒初襲表而鬱於表,故不勝覆被風寒外迕而畏惡之;及其過表而入里,則不復惡,仇讎之義也。此揭太陽之總病,乃三篇之大綱,以下凡首稱太陽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

〔程〕凡云太陽病,便知為皮膚受邪,病在腠理榮衛之間,而未涉乎腑臟也。太陽之見證,莫確於頭痛惡寒,故首揭之。使後人一遇卒病,不問何氣之交,而但兼此脈此證,便可作太陽病處治;亦必兼此脈此證,方可作太陽病處治;雖病已多日,不問其過經已未,而尚見此脈此證,仍可作太陽病處治。

〔柯〕凡言太陽病者,必據此條脈證。如脈反沉、頭不痛、項不強、不惡寒,是太陽之變局矣。仲景立六經總綱法與《內經·熱論》不同;太陽只重在表證表脈,不重在經絡主病。看諸總綱,各立門戶,其意可知。

案方云:太陽者,以太陽經所主之部屬皮膚言也。皮膚為人一身之表,表之為言,外也。風寒本天之二氣,於人身為外物,故其中傷於人,必自外而內。人之中傷之,必皮膚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膚,皮膚屬太陽,故曰太陽病。蓋舉大綱而言始,以見周身之皮膚具病。後人不察,以經絡之一線而嚚訟,豈不太謬!此說出於《痙書》,以其論太陽之大綱,故附於此。

柯氏凡例云:「『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六字,當作六句讀。」言:脈氣來尺寸俱浮;頭與項強而痛。若「脈浮」兩字連讀,「頭項強痛而惡寒」作一句讀,疏略無味;則字字讀斷,大義先明矣。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玉函》、《千金翼》:「出」下有「而」字;「脈緩者」作「其脈緩」,無「名」字。)

〔方〕太陽病,上條所揭云云者是也,後皆仿此。發熱:風邪干於肌膚,而鬱蒸也。汗出:腠理疏,玄府開,而不固也。此以風邪郁衛,故衛逆而主於惡風。緩,即下文「陽浮而陰弱」之謂。中,當也。凡首稱太陽中風者,則又皆指此而言也。

〔喻〕「中」字與「傷」字無別,即謂傷風亦可。

〔汪〕「脈緩」當作「浮緩」看,浮是太陽病脈,緩是中風脈。

〔錢〕緩者,緊之對稱,非遲脈之謂也。風為陽邪,非勁急之性,故其脈緩也。

案中風:又稱傷風。《活人書》:「傷風之候,頭痛發熱,脈緩汗出惡風。」《三因方》敘傷風論:「寒泣血,無汗惡寒;風散氣,有汗惡風」,為不同。《本事方》:「今傷風,古謂之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逆」成本作「𠸺」;「為」作「曰」;《玉函》「脈」上有「其」字,無「者名」二字。)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太陽病的症狀是脈象浮,頭頸部疼痛僵硬,並且怕冷。

太陽是六經之首,主管皮膚,統攝榮衛之氣,所以是疾病發生的起始。難經說:「浮脈,脈在肉上行。」滑氏說:「脈在肉上行,主表。」表就是皮膚、榮衛所在之處。因此,脈象在寸口脈和尺脈都浮,就知道是太陽病的診斷。項,指頸後。疼痛僵硬,是因為皮膚和榮衛之氣感受外邪,經絡隨之感應而產生反應,邪氣和正氣互相爭鬥的結果。怕冷,是因為感受了風寒之邪。風寒之邪最初侵襲肌膚表層,鬱積於表,所以不能忍受風寒的侵襲,而感到害怕和厭惡。等到風寒之邪深入內裡,就不再怕冷了,這就像仇敵之間的關係一樣。

這段文字闡述了太陽病的整體症狀,是全篇的綱要。以下凡是提到太陽病的,都是指這裡所說的症狀。

凡是說到太陽病,就知道是皮膚感受外邪,病邪在皮膚的腠理、榮衛之間,還沒有侵犯到內臟。太陽病最明顯的症狀是頭痛和怕冷,所以首先提到這兩個症狀,讓後人一旦遇到突然發病的情況,不管是什麼邪氣入侵,只要同時出現這種脈象和症狀,就可以當作太陽病治療。同樣的,只有同時出現這種脈象和症狀,才能當作太陽病治療。即使病情已經持續很多天了,不管是否已經過了其他經絡的病程,只要還出現這種脈象和症狀,仍然可以當作太陽病治療。

凡是說到太陽病,都必須根據這條脈證來判斷。如果脈象反而是沉的,頭不痛,頸也不僵硬,也不怕冷,那就是太陽病的特殊變化了。張仲景建立六經總綱的理論方法,和內經的熱病論述不同。太陽病只重視表證和表脈,不重視經絡的主病。看這些總綱,各自獨立成篇,其用意可以理解。

文中說:「太陽者」,是以太陽經所主管的部位——皮膚來說的。皮膚是人體的表層,表的意思就是外在。風寒是天地間的兩種氣體,對人體來說是外來的因素,所以它傷害人體,一定是從外到內。人體受到傷害,也一定先從皮膚開始。因為疾病位於皮膚,而皮膚屬於太陽經,所以稱為太陽病。這是在總綱中概括說明疾病的開始,以說明全身的皮膚都患病。後人沒有察覺到這一點,以經絡中的一條線來爭論,豈不是太過謬誤了?這個說法出自《痙病論》,因為它論述了太陽病的大綱,所以附在這裏。

柯氏凡例說: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六個字,應該讀作六個句子,意思是脈氣在寸口脈和尺脈都浮,頭和頸部僵硬疼痛。如果把「脈浮」兩個字連起來讀,「頭項強痛而惡寒」作一句讀,就會顯得簡略而無味。所以應該一個字一個字地斷開來讀,這樣才能先明白大義。

太陽病,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弱的,稱為中風。

太陽病,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症狀。後面的內容都以此類推。發熱,是因為風邪干擾肌膚,鬱積而造成的。出汗,是因為腠理疏鬆,衛氣不固。這是因為風邪鬱積於衛氣,所以衛氣逆亂,而表現為怕風。脈象緩弱,就是下文所說的陽氣浮而陰氣虛弱的意思。「中」,就是遭受的意思。凡是首先提到太陽中風,都是指這個意思。

「脈緩」應該看作「浮緩」。「浮」是太陽病的脈象,「緩」是中風的脈象。「緩」,是緊的相對稱,不是脈象遲的意思。風邪屬陽邪,不是急迫的性質,所以脈象緩弱。

中風,又稱為傷風。《活人書》中說,傷風的症狀是頭痛、發熱、脈象緩弱、出汗、怕風。《三因方》中敘述傷風,寒邪傷人則無汗怕冷,風邪傷人則出汗怕風,這是不一樣的。《本事方》中說,現在的傷風,古代稱為中風。

太陽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沒有發熱,但一定怕冷、身體疼痛、嘔吐、脈象陰陽俱緊的,稱為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