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成本。無為字。)

〔成〕足少陽。膽經也。內經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甲乙經曰。膽者。中精之腑。五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少陽受邪。故口苦咽乾目眩。〔鑑〕口苦者。熱蒸膽氣上溢也。咽乾者。熱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熱熏眼發黑也。此揭中風傷寒。邪傳少陽之總綱。

凡篇中稱少陽中風傷寒者。即具此證之謂也。〔柯〕太陽主表。頭項強痛為提綱。陽明主裡。胃家實為提綱。少陽居半表半裡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蓋口咽目三者。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裡。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裡也。苦幹眩者。人所不知。

白話文:

少陽病症的表現為口苦、咽乾、目眩。 膽經是足少陽經,內經記載有口苦症狀就稱為膽癉。甲乙經說膽是中精之腑,五臟取決於膽,咽是它的使者。少陽經脈起於目銳眥,少陽受邪,因此導致口苦、咽乾、目眩。 口苦是因為熱氣蒸騰膽氣上溢,咽乾是因為熱氣耗損津液,目眩是因為熱氣熏蒸眼睛導致發黑。 這是揭示中風傷寒邪氣傳入少陽的總綱。 凡是篇章中提到少陽中風傷寒,即是指具有這些症狀。 太陽主表,頭項強痛是提綱。陽明主裡,胃家實是提綱。少陽居於半表半裡的位置,仲景特別提出口苦咽乾目眩作為提綱。因為口、咽、目三者,既不能算作表,也不能算作裡,是表裡交界之處,所以稱為半表半裡。苦、乾、眩這些症狀,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

惟病人獨知。診家所以不可無問法。〔程〕少陽在六經中。典開闔之樞機。出則陽。入則陰。凡客邪侵到其界。裡氣輒從而中起。故云半表半裡之邪。半表者。指經中所到之風寒而言。所云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是也。半里者。指膽腑而言。所云口苦咽乾目眩。是也。表為寒。

里為熱。寒熱互拒。所以有和解一法。觀其首條所揭口苦咽乾目眩之證。終篇總不一露。要知終篇無一條不具有此條之證也。有此條之證。而兼一二表證。小柴胡湯方可用。無此條之證。而只據往來寒熱等。及或有之證。用及小柴胡。腑熱未具。而裡氣預被寒侵。是為開門揖盜矣。

白話文:

這段話主要講的是少陽病的症狀和治療。少陽病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既有表證,也有裡證。

表證主要是指風寒入侵少陽經所引起的症狀,表現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

裡證主要是指膽腑受熱所引起的症狀,表現為口苦咽乾、目眩等。

由於少陽病既有表證,也有裡證,寒熱互相抗拒,因此需要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

治療少陽病時,要觀察病人是否具有口苦咽乾、目眩等症狀。如果有這些症狀,同時伴有表證,就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沒有口苦咽乾、目眩等症狀,只是單純的表證,可以用小柴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膽腑熱尚未顯現,但裡面的氣已經被寒氣入侵,這就如同打開門讓盜賊進來一樣,是非常危險的。

余目擊世人之以小柴胡湯殺人者不少。非其認證不真。蓋亦得半而止耳。(入里不解。則成骨蒸癆瘧。入陰漸深。則為厥逆亡陽。)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鑑〕少陽。即首條口苦咽乾目眩之謂也。中風。謂此少陽病。是從中風之邪傳來也。少陽之脈。起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循脅。表邪傳其經。故耳聾目赤。胸中滿而煩也。然此少陽半表半裡之胸滿而煩。非太陽證具之邪陷。胸滿而煩者比。故不可吐下。

若吐下。則虛其中。神志虛怯。則悸而驚也。〔汪〕補亡論。龐安時云。可小柴胡湯。吐下悸而驚者。郭白雲云。當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我親眼見過不少人用小柴胡湯治病,反而害死人。並不是他們診斷不準確,而是只治了一半就停了。如果深入裡邊沒有解決,就會變成骨蒸癆瘧;如果再深入陰分,就會變成厥逆亡陽。

少陽中風,兩耳聽不見,眼睛發紅,胸悶煩躁,不能用吐下法治療。用吐下法治療,會導致心悸驚恐。

少陽,就是指第一條所說的口苦咽乾目眩的病症。中風,意思是說這種少陽病是從中風的邪氣傳來的。少陽的經脈,從眼角銳眥開始,經過耳後,進入耳中,分支會合於缺盆,下行胸中循行脅肋。表邪傳入這個經脈,所以會出現耳聾、目赤、胸悶煩躁。然而,這種少陽兼有表裡兩方面的胸悶煩躁,不是太陽證邪氣深入胸中而引起的胸悶煩躁,所以不能用吐下法治療。

如果用吐下法治療,就會損傷裡氣,神志虛弱,就會出現心悸驚恐。龐安時說,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用吐下法治療出現心悸驚恐,郭白雲說,應該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原注】一云躁○煩上。成本。玉函。有則字。)

〔鑑〕脈弦細。少陽之脈也。上條不言脈。此言脈者。補言之也。頭痛發熱無汗。傷寒之證也。又兼見口苦咽乾目眩。少陽之證。故曰屬少陽也。蓋少陽之病。已屬半里。故不可發汗。若發汗。則益傷其津。而助其熱。必發譫語。既發譫語。則是轉屬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

胃能自和。則或可愈。否則津乾熱結。胃不能和。不但譫語。且更煩而悸矣。〔王〕凡頭痛發熱。俱為在表。惟此頭痛發熱。為少陽者。何也。以其脈弦細。故知邪入少陽之界也。〔錢〕以小承氣和胃。令大便微溏。胃和則愈也。胃不和者。以陽氣虛損之胃。邪熱陷入。而胃虛邪實。

白話文:

傷寒病人脈象細而弦,伴隨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症。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病人神志不清,這屬於胃病。胃氣調和則病可痊癒,胃氣不調則會出現煩躁不安和心悸。

所以煩悶而築築然悸動。此少陽誤汗之變證也。可不慎哉。

案不可發汗。蓋此屬柴胡桂枝湯證。程氏云。煩而悸。當是小建中湯。汪氏云。和胃之藥。成注云。與調胃承氣湯。愚以須用大柴胡湯。未知的當否。

傷寒選錄曰。少陽。小柴胡加薑桂。陽明。調胃承氣湯。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若已吐下以下。原本。別為二條。今據玉函。及千金翼。合為一條。喻本。張本。柯本。錢本。魏本。

白話文:

因此患者感到煩悶,心臟跳動得厲害,這是少陽病誤汗的變化症狀,不可不謹慎。

按照醫書記載,不可發汗,因為這是柴胡桂枝湯證。程氏說,煩躁不安並且心悸,應該服用小建中湯。汪氏說,要以和胃的藥物治療。成氏註解說,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我認為應該用大柴胡湯,不知道是否正確。

《傷寒選錄》記載,少陽病用小柴胡湯加薑桂,陽明病用調胃承氣湯。

原本太陽病未解,轉入少陽病的,會出現脅肋下硬滿、乾嘔不能吃東西、往來寒熱,尚未吐瀉,脈沉緊等症狀,要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已經吐瀉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消除,這是病情惡化,要根據病情判斷是哪種逆氣犯病,按照醫法治療。(原本這段文字分為兩條,現在根據《玉函》、《千金翼》合併為一條,與喻本、張本、柯本、錢本、魏本一致。)

並以兩條。合為一條。玉函。千金翼。無本字。食下。有飲字。巢源。無譫語二字。)

〔鑑〕脈沉緊。當是脈沉弦。若是沉緊。是寒實在胸。當吐之診也。惟脈沉弦。始與上文之義相屬。故可與小柴胡湯。〔沈〕太陽不解。而傳少陽。當與小柴胡和解。乃為定法。反以吐下發汗溫針。以犯少陽之戒。而邪熱陷入陽明。故發譫語。已為壞證。要知譫語。乃陽明受病。

即當知犯陽明之逆而治之。若無譫語。而見他經壞證。須憑證憑脈。另以活法治之也。〔程〕此條云。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桂枝壞病條亦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只此一觀字。一知字。已是仲景見病知源地位。

白話文:

脈沉緊,應是脈沉弦。若為沉緊,是寒氣積聚在胸,當以吐法治療。但脈沉弦則與上文意思相連,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太陽經病症未解,傳至少陽經,應以小柴胡湯和解,這是固定的治療方法。若反以吐瀉發汗溫針,便犯了少陽經的禁忌,邪熱就會深入陽明經,導致譫語,已成病症惡化。要知道,譫語是陽明經受病的表現。

因此,應知犯陽明經的逆症而對症治療。若無譫語,但出現其他經絡的病症,則需根據症狀和脈象,另用活法治療。這條記載說明,要了解犯了什麼逆症,再用相應的方法治療。桂枝湯治病條也說,觀察脈象和症狀,了解犯了什麼逆症,再隨症治療。僅僅這一個「觀」字,一個「知」字,已經体现了仲景辨證論治的精髓。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眠睡。玉函。千金翼。作寐一字。吳本。與陽明篇第四十一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云云白虎湯條。合為一條。)

〔錢〕關上者。指關脈而言也。仲景辨脈篇中。稱尺脈曰尺中。關脈曰關上。寸脈曰寸口。〔程〕大為陽明主脈。太陽以其脈合。故浮大上關上。從關部連上寸口也。少陽以其證合。故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但欲眠。為膽熱。盜汗為半表裡也。當是有汗則主白虎湯。無汗則主小柴胡湯也。

〔吳〕上關上。熱勢瀰漫之象也。〔鑑〕但欲眠睡。非少陰也。乃陽盛神昏之睡也。

白話文:

三陽合病,脈象浮大,在關脈位置,病人只想睡覺,閉眼就出汗。

汪氏云。常器之云。可柴胡桂枝。龐安時云。脈不言弦者。隱於浮大也。○案此說未知是否。姑附存於斯。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玉函。無故字。)

〔成〕表為陽。里為陰。邪在表則外有熱。六七日。邪氣入里之時。外無大熱。內有躁煩者。表邪傳裡也。故曰陽去入陰。〔印〕無大熱者。邪不在表矣。其人躁煩者。邪入於裡陰矣。此為去表之陽而入於裡之陰也。〔張〕邪氣傳裡則躁煩。不傳裡則安靜也。

方氏云。去。往也。言表邪往而入於裡。○案此說未穩。又案汪氏金鑑。以陽去入陰。為三陽傳經之熱邪。入於三陰之義。恐不然也。表邪入於裡陰。而躁煩者。蓋此陽明胃家實而已。錢氏注與汪氏同。

白話文:

汪氏說,常器認為可用柴胡和桂枝治療。龐安時說,脈象不顯現弦脈,是因為隱藏在浮大脈象之下。至於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尚待考證,這裡先記錄下來。

傷寒病發六七天,沒有明顯發熱,病人卻感到煩躁不安,這是陽氣退去進入陰分所致。

按語:外為陽,內為里。邪氣在表,則外有發熱。六七天時,邪氣入裡,外無明顯發熱,內有煩躁不安,這是表邪傳入裡分。所以說陽氣退去進入陰分。

印證:沒有明顯發熱,說明邪氣不在表分了。病人感到煩躁不安,說明邪氣已經進入裡陰分。這是陽氣從表分退去進入裡陰分。

張氏說:邪氣傳入裡分就會煩躁不安,不傳入裡分就會安靜。

方氏說:去,意為往。意思是表邪往裡分傳入。

按語:這個說法不穩妥。再看汪氏《金鑑》,將陽氣退去進入陰分,解釋為三陽經的熱邪進入三陰經。這恐怕不妥。表邪進入裡陰,而導致病人煩躁不安,實際上是因為陽明胃家實證所致。錢氏注釋與汪氏相同。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汪〕傷寒三日者。即素問相傳日數。上條言六七日。此止言三日。可見日數不可拘也。邪在少陽。原嘔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嘔。可徵裡氣之和。而少陽之邪自解也。既里和。而少陽邪解。則其不傳三陰。斷斷可必。故云三陰不受邪也。此注。本武陵陳亮斯語。〔印〕以上二章。與太陽篇之第三章同義。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玉函。此條無。)

〔成〕內經曰。大則邪至。小則平。傷寒三日。邪傳少陽。脈當弦緊。今脈小者。邪氣微而欲已也。

案此語。內經中無所考。脈要精微云。大則病進。

白話文:

得了傷寒三天後,如果身體已經恢復了陽氣,陰氣就會開始受到侵害。然而這個人卻能夠正常進食並且不會嘔吐,這就說明他的體內並沒有被陰氣侵襲。

這條記載中的“傷寒”指的是感冒發燒的症狀。“三日”的意思是過了三天,“三陰陽盡”,意味著體內的陽氣已經被消耗殆盡,接下來就要接受陰氣的影響。“能食而不嘔”,表示這個人的胃腸道功能良好,並沒有因爲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導致消化不良、噁心等症狀出現。“三陰不受邪”,則表明他並未遭受陰氣的危害。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得過傷寒之後經過一段時間(通常是3天),人體內原本應該受到影響的部位反而表現出了良好的狀態,這可能是因爲這些部位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抵抗力或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因此可以推斷出該患者的身體狀況正在逐漸好轉並有望完全康復。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成〕內經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柯〕辰上者。卯之盡。辰之始也。

白話文:

當少陽病症狀快要好轉的時候,會在凌晨3點到早上9點之間出現症狀改善的情況。這是由於這個時間段是肝臟功能最旺盛、與春天生機勃勃的能量相連接的時期。辰上的意思是說,在上午8點(即卯時結束)和上午9點(即辰時開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