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10)
卷四 (10)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程氏云:心下硬滿者,邪聚陽明之膈。膈實者,腹必虛;氣從虛閉,亦見陽明假實證。攻之,是為重虛。錫駒云:心下硬滿者,胃中水穀空虛,胃無所仰,虛氣上逆,反硬滿也。故太陽篇曰:「此非結熱,但以胃中空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案:以上二說,以心下硬滿為虛滿假證。此證世多有之。然今考經文,唯云心下硬滿,並不拈出虛候,故難信據焉。
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玉函、成本「色赤」作「赤色」,「黃」下無「者」字;玉函「必」上更有「攻之」二字。案:「無者」字為是。)
〔成〕:「合」,通也。陽明病面色通赤者,熱在經也。不可下之;下之虛其胃氣,耗其津液。經中之熱,乘虛入胃,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柯〕:面色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以汗解;而反下之,熱不得越,故復發熱,而赤轉為黃也。總因津液枯涸,不能通調水道而然。須梔子、柏皮,滋化源而致津液,非滲泄之劑所宜矣。
汪氏云:郭白雲曰:「既不可攻,但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太謬之極。」此與二陽並病,面色緣緣正赤相同。可小發汗,宜桂枝加葛根湯,以微汗之。
案:張璐云:「下虛之人,才感外邪,則挾虛火,而面色通紅。」總由真陽素虛,無根之火,隨表藥之性上升,云云。世素有此證,然與本條之義不相干焉。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玉函、千金翼作「不吐下而煩」,脈經同,無「調胃」二字。)
〔柯〕:言陽明病,則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矣。若吐下後而煩,為虛邪,宜梔子豉湯。 〔汪〕:不吐不下者,熱邪上不得越,下不得泄,郁胃腑之中;其氣必上熏於膈,則心煩,煩悶而熱也。 〔錢〕:但心煩,不若潮熱便硬之胃實,所以不必攻下,而可與調胃承氣湯也。 〔張〕:「可與」者,欲人臨病裁酌,不可竟行攻擊也。 〔舒〕:案心煩一證,陰陽互關,宜加細察而後用藥;調胃承氣,不可輕試。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原注】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
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攻裡」間,玉函、脈經有「其」字;「濈然」下,成本有「而」字;「汗多」間,玉函有「出」字;「外未解也」下,千金、外臺有「桂枝湯主之」五字;「不通」,脈經、千金作「不大便」;「勿令」下,成本無「至」字;外臺「至」作「致」。)
〔魏〕:汗出,太陽所有;而不惡寒,則太陽所無也。身疼體痛,太陽所有;而身重,則太陽所無也。兼以短氣腹滿,喘而潮熱,純見裡證,而不見表證。知此外之太陽病,欲解而非解也,乃轉屬陽明,而陽明之胃實將成也。考驗於此八者,乃可攻裡,無疑矣。但攻裡又非一途。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程氏認為,心下硬滿是邪氣聚集在陽明經的膈肌上,膈肌實滿,腹部必然虛弱,氣機因虛而閉塞,這也是陽明經的假實證。如果攻伐它,反而會加重虛弱。錫駒則認為,心下硬滿是因為胃中水穀空虛,胃沒有依靠的實質,虛氣上逆,反而造成硬滿的感覺。所以《太陽篇》說,這不是結熱,只是因為胃中空虛,客邪之氣上逆,所以才會硬滿。以上兩種說法都認為心下硬滿是虛滿的假象,這種症狀在臨床上很常見,但是考究經文,只提到心下硬滿,並沒有指出虛弱的徵候,所以難以據此為準。
陽明病,面色通紅,不能攻伐,必須發熱、面色發黃,小便不利才行。
面色通紅,是熱邪在經絡之中,不可攻下,攻下會耗傷胃氣和津液,經絡中的熱邪就會乘虛而入胃,必定會發熱、面色發黃、小便不利。面色正紅,是陽氣鬱結在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反而使用攻下的方法,熱邪無法外泄,就會再次發熱,而且紅色轉為黃色,這是因為津液枯竭,不能調節水道所致,需要使用梔子、柏皮等藥物滋養化源,以恢復津液,而不是使用滲泄的藥物。
汪氏引用郭白雲的說法認為,既不能攻伐,就只用茵陳蒿湯、調和五苓散服用,這是極其錯誤的。這種情況與二陽並病,面色紅赤的情況相同,可以輕微發汗,宜用桂枝加葛根湯,微微發汗即可。
張璐認為,下焦虛弱的人,稍微感受外邪,就會夾雜虛火,而面色通紅,這是因為真陽本來就虛弱,無根之火,隨著發汗藥的特性而上升。這種情況臨床上也常見,但與本條的意義並不相符。
陽明病,不吐不瀉,心煩,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會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如果吐瀉後仍然心煩,是虛邪,宜用梔子豉湯。不吐不瀉,是熱邪上不能越,下不能泄,鬱結在胃腑之中,其氣必然上熏於膈肌,所以心煩。心煩、悶熱。只是心煩,不像潮熱、大便乾燥那樣胃實,所以不必攻下,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意思是讓醫生根據病情調整用藥,不可盲目使用攻下之法。心煩這種症狀,陰陽相關,應該仔細觀察,然後再用藥,調胃承氣湯不可輕易使用。
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汗出,但不惡寒,身體必然沉重,呼吸短促,腹部滿脹而喘息,有潮熱,此外還想解表,可以攻裡。手足微微出汗,這是大便已經乾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出很多,微發熱惡寒,是表邪未解,可以用桂枝湯。如果熱不潮,則不可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
要溫和胃氣,不要使其過度瀉下。
汗出是太陽病的症狀,如果不惡寒,則不是太陽病。身痛是太陽病的症狀,而身重則不是太陽病。再加上呼吸短促、腹部滿脹、喘息和潮熱,純粹是裡證,沒有表證,知道這是太陽病想要解表卻沒有解表,轉變為陽明病,而陽明病的胃實將要形成。綜合考慮這八個方面,就可以攻裡,毫無疑問。但是攻裡的方法也不是單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