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8)
卷四 (8)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案常氏云。可與茵陳蒿湯。汪氏云。五苓散。去桂枝加葛根。白朮當改用蒼朮。金鑑云。若小便利。則從燥化。必煩渴。宜白虎湯。小便不利。則從濕化。必發黃。茵陳蒿湯。並於經旨未妥。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玉函。千金翼。作其熱必潮。)
〔錢〕邪在太陽。以浮緊為寒。浮緩為風。在陽明。則緊為在裡。浮為在表。脈浮而緊者。言浮而且緊也。謂邪雖在經。太半已入於裡也。邪入於裡。必發潮熱。其發作有時者。陽明氣旺於申酉。故日晡時潮熱也。潮熱則已成可下之證矣。若但脈浮者。風邪全未入里。其在經之邪未解。
必盜汗出。猶未可下也。陽明本多汗多眠。故有盜汗。然不必陽明始有盜汗。如太陽上篇。脈浮而動數。因自汗出之中風。即有盜汗。蓋由目瞑則衛氣內入。皮膚不闔。則盜汗出矣。此示人當以脈證辨認表裡。未可因潮熱而輕用下法也。〔錫〕睡中汗出。如盜賊乘人之不覺而竊去也。
案補亡論。與柴胡桂枝湯。汪氏及金鑑云。桂枝加葛根湯。補亡論為是。
案程氏云。脈浮而緊者。緣里伏陰寒。系陽於外故也。陰盛陽不敢爭。僅乘旺時而一爭。故潮熱發作有時也。但浮者。胃陽虛。而中氣失守也。睡則陰氣盛。陽益不能入。而盜汗出也。夫潮熱汗出。皆陽明裡實證。而今屬之虛寒。則於其脈辨之。更可互參及能食不能食之內法也。
此亦一說。故表而出。又集註。金氏曰。無病之人。則日有潮而不覺。病則隨潮外現矣。此說太奇。故附於此。
金鑑曰。自汗。是陽明證。盜汗。是少陽證。盜汗。當是自汗。文義始屬。○案此說太誤。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嚥。千金翼。作咽。)
〔喻〕口中乾燥與渴異。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陽明氣血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陽明之脈。起於鼻。故知血得熱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魏氏云。漱水。非渴也。口中黏也。
周氏云。使此時以葛根湯汗之。不亦可以奪汗而無血乎。此必衄者。仲景正欲人之早為治。不致衄後更問成流與否也。汪氏云。常器之曰。可黃芩芍藥地黃湯。一云。當作黃芩芍藥甘草湯。愚以此二湯。乃衄後之藥。於未衄時。還宜用葛根等湯加減主之。柯氏云。宜桃仁承氣。犀角地黃輩。○案本條。下一必字。宜衄前防衄。犀角地黃之類。蓋為的對矣。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此必大便硬。成本。作此大便必硬。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常氏認為可用茵陳蒿湯治療;汪氏則認為可用去桂枝加葛根的白朮(應改用蒼朮)五苓散。而《金鑑》則說,若小便通暢,則屬燥熱化,必會煩渴,宜用白虎湯;若小便不利,則屬濕熱化,必會發黃,需用茵陳蒿湯。但這些經方運用在陽明病上,其旨意並非十分妥貼。
陽明病,脈象浮而緊的病人,必然會有間歇性的潮熱發作;如果只是脈象浮,則必然會盜汗。 (《玉函》和《千金翼》記載,陽明病的發熱必為潮熱。)
錢氏認為:邪氣在太陽經,脈象浮緊則為寒邪,浮緩則為風邪;邪氣在陽明經,則脈象緊代表邪氣在裡,脈象浮代表邪氣在表。脈象浮而緊,說明雖然邪氣尚在經絡,但大部分已經深入裡層。邪氣入裡,必然會發潮熱,而潮熱發作有時間規律,是因為陽明經氣在申酉時(下午三點到五點)最旺盛,所以日晡時分潮熱。潮熱已經是可下藥的證候了。如果只是脈象浮,則風邪尚未入裡,經絡上的邪氣未解,必然會盜汗,此時還不宜使用下法。陽明病本就多汗多睡,所以會有盜汗,但盜汗並不一定是陽明病的專有症狀。例如太陽病篇中提到,脈象浮而數,因自汗而中風,也會出現盜汗。這是因為閉目則衛氣內收,皮膚不能閉合,所以會盜汗。這說明,判斷表裡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不可輕易因潮熱而使用下法。(錫氏注:睡中出汗,如同盜賊趁人不注意偷竊一樣。)
《補亡論》認為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汪氏和《金鑑》則認為應該用桂枝加葛根湯。《補亡論》的說法比較正確。
程氏認為,脈象浮而緊,是因為裡邊有伏藏的陰寒,束縛陽氣在外,陰盛則陽氣不敢與之抗爭,只在陽氣旺盛時勉強爭一爭,所以潮熱發作有時間規律。如果只是脈象浮,則是胃陽虛弱,中氣失守。睡眠時陰氣盛,陽氣更加不能外達,所以會盜汗。潮熱和汗出都是陽明裡實證,現在卻歸類為虛寒,這就需要根據脈象來辨證,同時還要參考病人能否進食等內在證狀。
這也是一種說法,因此列出來說明。又集註中金氏說:健康的人每天都有潮熱,只是感覺不到,生病了潮熱就會明顯表現出來。這種說法過於奇特,所以放在這裡備註。
《金鑑》說:自汗是陽明病的證狀,盜汗是少陽病的證狀;盜汗其實也是自汗,這是文字上的含糊。此說法大錯特錯。
陽明病,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咽,這一定會鼻出血。(《千金翼》中「嚥」作「咽」)
喻氏認為:口乾和口渴不同,漱口不想吞咽,說明並不渴。陽明經氣血都多,只想漱口不想吞咽,說明邪氣入血分。陽明經脈起於鼻,所以知道血液受熱而妄行,必然會從鼻子流出來。
魏氏認為:漱口並不是因為口渴,而是因為口腔黏膩。
周氏認為:如果此時用葛根湯發汗,不也可以止汗而避免鼻出血嗎?說一定會鼻出血,是因為仲景希望人們及早治療,避免鼻出血後再考慮出血量是否過多。汪氏認為可以用黃芩芍藥地黃湯,也有人說應該用黃芩芍藥甘草湯。愚以為這兩種湯劑都是鼻出血後的藥物,在未出血前,還應該用葛根湯等加減治療。柯氏認為應該用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等。此處用「必」字,說明必須在鼻出血前預防,犀角地黃之類的藥物,正合適。
陽明病,本來就自汗,醫生又重用發汗療法,病情已經好轉,但仍然輕微煩躁,這一定是因為大便乾燥。由於津液耗損,胃中乾燥,所以導致大便乾燥。應該詢問病人每天小便幾次。如果原來每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又解了一次,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現在小便次數減少,因為津液會重新回到胃中,所以知道不久就會大便。(「此必大便硬」原文作「此大便必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