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案此條難解。錄數說於下。方氏云。此亦寒勝。故小便利。嘔。手足厥。喻氏云。得之寒因。而邪熱深也。然小便利。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苦頭痛也。程氏云。胃中獨治之寒。厥逆上攻。故頭痛者標。咳嘔手足厥者本。張璐注與喻同。云。仍宜小青龍主之。

汪氏云。此陽明經傷寒。熱氣上攻。必苦頭痛。當用葛根湯。類要。用小建中湯。常氏用小柴胡湯。並非也。錢氏云。其所以無汗者。寒在陽明之經。而小便不利者。里無熱邪也。柯氏云。此胃陽不敷布於四肢。故厥。不上升於額顱。故痛。緣邪中於膺。結在胸中。致嘔咳而傷陽也。

當用瓜蒂散吐之。嘔咳止。厥痛自除矣。兩者字。作時看更醒。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原注】一云。冬陽明。○玉函。作各陽明病。千金翼。作冬陽明病。)

〔錢〕但頭眩者。熱在上也。不惡寒。即陽明篇首。所謂不惡寒反惡熱之義也。能食。陽明中風也。咳者。熱在上焦。而肺氣受傷也。中風之陽邪。壅於上焦。故咽門必痛也。若不咳者。上焦之邪熱不甚。故咽亦不痛。此條純是熱邪。當與前條之不咳不嘔。手足不厥頭不痛一條。

兩相對待。示人以風寒之辨也。〔程〕夫咽痛。惟少陰有之。今此以咳傷致痛。若不咳則咽不痛。況更有頭眩不惡寒。以證之。不難辨其為陽明之鬱熱也。

案此條證。常器之張璐並云。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常氏又云。咽痛者。桔梗湯。柯氏云。此邪結胸中。而胃家未實也。當從小柴胡加減法。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成〕陽明病無汗。而小便不利者。熱蘊於內。而不得越。心中懊憹者。熱氣鬱蒸。欲發於外而為黃也。〔志〕陽明之氣。不行於表裡上下。則內逆於心中。而為懊憹。陽熱之氣留中。入胃之飲不布。則濕熱窨𪑳。而身必發黃。〔柯〕口不渴。腹不滿。非茵陳湯所宜。與梔子柏皮湯。黃自解矣。

案金鑑云。心中懊憹。濕瘀熱鬱於裡也。宜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若經汗吐下後。或小便利。而心中懊憹者。熱鬱也。便硬者。宜調胃承氣湯。便軟者。宜梔子豉湯。視之柯注。卻似於經旨不切矣。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成本。無而字。玉函同。)

〔喻〕陽明病。濕停熱鬱。而煩渴有加。勢必發黃。然汗出。熱從外越。則黃可免。小便多。熱從下泄。則黃可免。若誤攻之。其熱邪愈陷。清液愈傷。而汗與小便。愈不可得矣。誤火之。則熱邪愈熾。津液上奔。額雖微汗。而周身之汗與小便。愈不可得矣。發黃之變。安能免乎。〔柯〕非梔子柏皮湯。何以挽津液於涸竭之餘耶。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關於此條文,眾說紛紜,茲錄數家之說於下:

方氏認為,這是寒邪勝過正氣,所以才會小便不利、嘔吐、手足厥冷。

喻氏認為,此病由寒邪引起,但邪熱卻深入體內。然而,小便不利說明邪熱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所以才會頭痛。

程氏認為,這是胃中獨有的寒邪,厥逆上攻,所以頭痛是標證,咳嗽、嘔吐、手足厥冷才是本證。張璐的註解與喻氏相同,都認為應該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汪氏認為,這是陽明經傷寒,熱氣上攻,必然頭痛,應該使用葛根湯。也有類似的說法,認為應該使用小建中湯,還有認為應該使用小柴胡湯,這些都是錯誤的。

錢氏認為,無汗是因為寒邪停留在陽明經,小便不利是因為里無熱邪。

柯氏認為,這是胃陽不足,不能布散於四肢,所以手足厥冷;不能上升於額顱,所以頭痛。由於邪氣侵犯胸膺,結聚在胸中,導致嘔吐咳嗽而傷及陽氣,應該使用瓜蒂散吐出邪氣,嘔吐咳嗽停止後,厥冷和頭痛自然會消失。 這兩個字,治療時再仔細觀察病情變化。

陽明病,僅僅頭暈,不惡寒,還能進食卻咳嗽,患者咽喉必定疼痛。如果不咳嗽,咽喉就不痛。(注:一說為冬陽明,玉函經作各陽明病,千金翼方作冬陽明病。)

錢氏認為,單純頭暈是熱在上焦;不惡寒,符合陽明篇首所說的「不惡寒反惡熱」;能進食,是陽明中風;咳嗽,是上焦熱邪傷及肺氣;中風的陽邪壅塞上焦,所以咽喉必定疼痛;如果不咳嗽,表示上焦邪熱不重,所以咽喉也不痛。此條純屬熱邪,應該與前一條「不咳嗽、不嘔吐、手足不厥冷、頭痛」的條文相對照,以辨別風寒。

程氏認為,咽喉疼痛只有少陰病才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是因咳嗽而導致疼痛,如果不咳嗽,咽喉就不痛。況且還有頭暈不惡寒的症狀,由此可知,這是陽明鬱熱。

關於此條證候,常器、張璐都認為應該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常氏又認為,咽喉疼痛者,應該用桔梗湯;柯氏認為,這是邪氣結聚在胸中,但胃氣尚未虛弱,應該從小柴胡湯加減。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悶,身體必然發黃。

成氏認為,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是熱邪鬱積於內,無法外泄;心中煩悶,是熱氣鬱蒸,想要發散於外,所以發黃。

志氏認為,陽明之氣不能通行於表裡上下,就會逆於心中,導致煩悶;陽熱之氣停滯於中焦,胃液不能布散,就會導致濕熱壅滯,所以身體必然發黃。

柯氏認為,如果口不渴,腹不脹滿,就不適合用茵陳湯,應該使用梔子柏皮湯,黃疸自然會消退。

金鑑中記載,心中煩悶是濕邪、瘀血、熱邪鬱積於裡,應該使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如果經汗、吐、下法治療後,或者小便通利,但仍然心中煩悶,這是熱邪鬱滯,如果大便乾燥,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大便稀溏,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仔細考察柯氏的註解,似乎與經文旨意不太相符。

陽明病,被火灼傷,額頭微微出汗,但小便不利,必然發黃。(成本、玉函經無「而」字)

喻氏認為,陽明病濕邪停滯,熱邪鬱積,煩渴加重,必然發黃。但是如果出汗了,熱邪從外排出,就可以避免發黃;如果小便通利,熱邪從下排出,也可以避免發黃。如果錯誤地攻邪,熱邪就會更加深入,津液就會更加受損,汗液和小便就會更加不利。如果被火灼傷,熱邪就會更加熾盛,津液就會上湧,雖然額頭微微出汗,但全身的汗液和小便仍然不利,發黃的變化怎麼能夠避免呢?

柯氏認為,如果不是梔子柏皮湯,怎麼能夠挽救已經枯竭的津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