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汪〕愚謂宜用附子理中湯。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癉,成本作疸;微,玉函作發;柯本,脈遲下補腹滿二字;金匱,遲食間有者字;微作發;必小便難作小便必難。)

〔程〕脈遲為寒,寒則不能宣行胃氣,故非不能飽,特難用飽耳。飢時氣尚流通,飽則填滯,以故上焦不行,而有微煩頭眩證;下脘不通,而有小便難證。小便難中,包有腹滿證在內。欲作谷疸者,中焦升降失職,則水穀之氣不行,郁黷而成黃也。曰谷疸者,明非邪熱也。下之,兼前後部言茵陳蒿湯、五苓散之類也。曰腹滿如故,則小便仍難,而疸不得除,可知。再出脈遲,欲人從脈上悟出胃中冷來。熱蓄成黃之腹滿,下之可去;此則穀氣不得宣泄,屬胃氣虛寒使然,下之益虛其虛矣,故腹滿如故。

〔印〕案金匱,谷疸有二證,此則虛寒而冷𪑳者也。

〔錢〕謂之欲作,蓋將作未作之時也。陰陽應象論云:「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若不溫中散寒,徒下無益也。

案汪氏云:補亡論常器之云,宜豬苓湯、五苓散;愚謂以上二方,未成谷疸時,加減出入,可隨證選用。郭白雲云:已發黃者,茵陳蒿湯,此為不可易之劑。張氏云:脈遲胃虛,下之無益;則發汗利小便之法,用之無益;惟當用和法,如甘草乾薑湯,先溫其中,然後少與調胃,微和胃氣,是也。以上二說,似未妥帖,當考。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玉函、千金翼作「陽明病久久而堅者陽明當多汗而反無汗」云云。)

〔成〕胃為津液之本,氣虛津液少,病則反無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蟲行皮中者,知胃氣久虛也。

〔程〕陽明病,陽氣充盛之候也,故法多汗;今反無汗,胃陽不足,其人不能食可知。蓋汗生於穀精,陽氣所宣發也;胃陽既虛,不能透出肌表,故怫鬱皮中,如蟲行狀。虛字指胃言。

兼有寒,久字指未病時言。

〔柯〕此又當益津液和營衛,使陰陽自和,而汗出也。

案汪氏云:常器之云,可桂枝加黃耆湯;郭白雲云,桂枝麻黃各半湯;愚謂還當用葛根湯主之。金鑑云:宜葛根湯小劑,微汗和其肌表,自可愈也;魏氏云,補虛清熱,人參白虎湯之類,並似與經旨相畔矣。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原注】一云「冬陽明」;○玉函作「各陽明病」;千金翼作「冬陽明病」。)

〔成〕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而小便利者,陽明傷寒,而寒氣內攻也。至二三日,嘔咳而支厥者,寒邪發於外也,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裡而不外發,其頭亦不痛也。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汪氏認為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

陽明病脈象遲緩,吃東西難以吃飽,吃飽後則略感煩躁頭暈,必定小便困難。這是將要發展成谷疸的徵兆。即使瀉下,腹部脹滿依舊沒有改善。原因是脈象遲緩。

程氏認為脈象遲緩是寒證,寒邪導致胃氣不能宣暢,所以並非不能吃飽,而是難以吃飽。飢餓時氣機尚能流通,吃飽後則氣機阻塞,因此上焦氣機不通暢而出現略感煩躁頭暈的症狀,下脘不通暢而出現小便困難的症狀。小便困難中包含著腹部脹滿的症狀。將要發展成谷疸,是因為中焦升降失調,導致水穀之氣運行不暢,鬱積而形成黃疸。稱之為谷疸,明確表示這不是邪熱引起的。瀉下治療,

前後諸家論述都提到茵陳蒿湯、五苓散等方劑。說腹部脹滿如故,則小便仍然困難,而黃疸無法消除,由此可知,再次出現脈象遲緩,希望人們從脈象上悟出胃中寒邪。熱邪蓄積導致的腹部脹滿,瀉下可以去除。但這是穀氣不得宣泄,屬於胃氣虛寒造成的,瀉下反而會加重虛寒,所以腹部脹滿仍然存在。錢氏認為「欲作」是指將要發生而尚未發生的時候。陰陽應象論說: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又說:濁氣在上,則生脹滿。如果不溫中散寒,單純瀉下是沒有益處的。

汪氏說,常器之云宜用豬苓湯、五苓散。愚以為以上兩種方劑,在谷疸尚未形成時,加減使用,可以根據症狀選擇應用。郭白雲說,黃疸已經出現時,茵陳蒿湯是不可替代的藥物。張氏說,脈象遲緩、胃氣虛弱,瀉下無益,則發汗利小便的方法,也無益處,只應該使用溫和的方法,例如甘草乾薑湯,先溫暖其內,然後少量服用調理胃氣,這樣才是正確的。以上兩種說法,似乎不夠妥貼,應當考究。

陽明病,一般多汗,反而無汗,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這是由於長期虛弱造成的。

成氏認為,胃是津液的根本,氣虛則津液不足,生病則反而無汗。胃主宰身體的肌肉,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說明胃氣長期虛弱。程氏認為,陽明病是陽氣充盛的表現,所以一般多汗。現在反而無汗,說明胃陽不足,病人不能吃東西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汗液來自於谷精,是由陽氣宣發出來的。胃陽虛弱,不能透達肌表,所以鬱結於皮內,感覺像蟲子在爬一樣。「虛」字指的是胃。「久」字指的是發病前的時間。柯氏認為,這應該滋補津液,調和營衛,使陰陽自行調和,汗液就能排出。

汪氏說,常器之云可以使用桂枝加黃耆湯。郭白雲說,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愚以為還是應該用葛根湯為主。金鑑說,應該用小劑量的葛根湯,微微發汗調和肌表,就能自愈。魏氏說,應該補虛清熱,使用人參白虎湯之類,似乎都與經旨相違背。

陽明病,反而無汗,而且小便通利,二三日嘔吐咳嗽,手足厥冷,必定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足不厥冷,則頭不痛。

成氏認為,陽明病一般多汗,反而無汗,而且小便通利,是陽明傷寒,寒邪內攻。到了二三日,嘔吐咳嗽,手足厥冷,是寒邪發於外。必定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足不厥冷,是寒邪只攻向裡,沒有外發,所以頭也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