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知〕此言陽明兼有太陽少陽表邪,即不可攻也。陽明中風,熱邪也;腹滿而喘,熱入里矣。然喘而微,則未全入里也。發熱惡寒、脈浮而緊,皆太陽未除之證;口苦咽乾,為有少陽之半表半里。若誤下之,表邪乘虛內陷,而腹益滿矣;兼以重亡津液,故小便難也。

案下條云,陽明病能食者,為中風;金鑑則云,陽明謂陽明里證,中風謂太陽表證,非也。

案此條。常器之云,可桂枝麻黃各半湯。又小柴胡湯。汪氏云,以葛根湯為主,加黃芩等涼藥以治之。金鑑云,太陽陽明病多,則以桂枝加大黃湯兩解之;少陽陽明病多,則以大柴胡湯,和而下之。若惟從里治,而遽下之,則表邪乘虛復陷,故腹更滿也;里熱愈竭其液,故小便難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二名字,玉函,千金翼,作為。)

〔程〕本因有熱,則陽邪應之;陽化谷,故能食。就能食者,名之曰中風,其實乃瘀熱在里證也。本因有寒,則陰邪應之;陰不化谷,故不能食。就不能食者,名之曰中寒,其實乃胃中虛冷證也。〔柯〕此不特以能食不能食別風寒,更以能食不能食,審胃家虛實也。要知風寒本一體,隨人胃氣而別。〔方〕名,猶言為也。中寒,即傷寒之互詞。

案程氏云,論中總無中寒字,獨此處見之,猶云風與寒,自內得也。此解恐未允。

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成本,寒下,無者字;玉函,千金翼,無若字;食下,有而字;固,作堅。)

〔周〕此條,陽明中之變證。著眼只在中寒不能食句。此系胃弱素有積飲之人,兼膀胱之氣不化,故邪熱雖入,未能實結。況小便不利,則水並大腸,故第手足汗出,不若潮熱之遍身漐漐有汗,此欲作固瘕也。其大便始雖硬,後必溏者,豈非以胃中陽氣向衰,不能蒸腐水穀?爾時,急以理中溫胃,尚恐不勝,況可誤以寒下之藥乎!仲景懼人於陽明證中,但知有下法,及有結未定俟日而下之法,全不知有不可下反用溫之法,故特揭此以為戒。〔程〕此之手足濈然汗出者,小便不利所致;水溢非胃蒸也。固瘕者,固而成癖,水氣所結;其腹必有響聲。特以結在胸,為水結胸;結在腹,為固瘕。陰陽冷熱攸別。〔錢〕注家以前人堅固積聚為謬,而大便初硬後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也。久而不止,則為固瘕。(案此喻注;後柯氏、張氏、志聰、金鑑,並宗其說。)愚以固瘕二字推之,其為堅凝固結之寒積可知;豈可但以溏泄久而不止為解!

白話文:

陽明中風的患者,會出現口苦咽乾、腹脹輕微喘息、發熱惡寒、脈搏浮緊等症狀。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之法,則會導致腹脹加劇,小便困難。

這是因為陽明病同時夾雜著太陽和少陽的表邪,所以不可以用攻邪的方法治療。陽明中風是熱邪,腹脹喘息是熱邪入侵裡證的表現,但喘息輕微表示熱邪尚未完全入侵裡層。發熱惡寒、脈搏浮緊,都是太陽經脈邪氣未除的證據。口苦咽乾則是少陽經脈半表半裡邪氣的表現。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法,表邪會趁虛而入,導致腹脹更加嚴重,同時加重津液的損耗,因此小便困難。

有人認為陽明病能吃東西的稱為中風,而《金鑑》則認為陽明是指陽明裡證,中風是指太陽表證,這是不正確的。

關於此病症的治療,有人建議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或小柴胡湯,也有人建議以葛根湯為主,再加入黃芩等清熱藥物。還有人建議,如果太陽陽明病症較重,則使用桂枝加大黃湯同時治療表裡;如果少陽陽明病症較重,則使用大柴胡湯,和解瀉下。如果只從裡證治療,而直接使用瀉下之法,則表邪會乘虛而入,導致腹脹更甚;裡熱消耗體液,則會導致小便困難。

陽明病,能吃東西的稱為中風,不能吃東西的稱為中寒。

這兩種名稱的區別在於:如果體內有熱邪,陽氣會應對它,陽氣能消化食物,所以能吃東西,這種情況稱為中風,實際上是裡證瘀熱;如果體內有寒邪,則陰邪會應對它,陰邪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不能吃東西,這種情況稱為中寒,實際上是胃中虛冷。這不只是單純區分風寒,更重要的是通過能否進食來判斷胃氣虛實。風寒本質上是同一種病邪,只是依據個人的胃氣而有所不同。「中」字在此處相當於「為」字的意思,「中寒」和傷寒互為詞語。

有人認為,在論述中並沒有「中寒」這個詞語,只有在這裡出現。認為風寒是從內部得來的,這種解釋可能並不準確。

陽明病如果屬於中寒,則患者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腳微微出汗。這將發展成固瘕,大便先硬後溏。這是因為胃中寒冷,水穀不能區別的緣故。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陽明病中的一種變證,重點在於「中寒不能食」。這是因為胃弱,素有積飲,膀胱之氣不能化解,所以即使熱邪入侵,也不能真正凝結。而且小便不利,水液與大腸相通,所以只是手腳出汗,不像潮熱那樣全身冒汗。這是將要形成固瘕的徵兆。大便先硬後溏,是因為胃中陽氣衰弱,不能蒸化水穀。

此時應該立即使用理中湯溫胃,即使這樣也可能不足以應付,更不能錯誤地使用寒涼瀉下的藥物。張仲景擔心人們在治療陽明病時,只知道瀉下,或者等到病情確定后再瀉下,完全不知道有些情況下不能瀉下,反而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所以特別提出這一點作為警告。手腳微微出汗,是因為小便不利導致水液溢出,而不是胃氣蒸騰所致。「固瘕」是指積聚成癖,水氣凝結,腹部會有響聲。

如果積聚在胸部,稱為水結胸;如果積聚在腹部,稱為固瘕。陰陽寒熱各有不同。有人認為以前將固瘕理解為堅硬的積聚是錯誤的,大便先硬後溏,是因為形成了瘕泄,瘕泄就是溏泄。如果長期持續,則成為固瘕。許多注釋者都採納這種說法。但我認為「固瘕」二字,是指堅硬凝結的寒邪積聚,不能僅僅理解為溏泄長期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