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3)
卷四 (3)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所以為陽明之病根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方〕徹。除也。言汗發不對。病不除也。此言由發太陽汗不如法。致病入胃之大意。〔程〕汗出不透。則邪未盡出。而辛熱之藥性反內留。而助動燥邪。因轉屬陽明。辨脈篇所云。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是也。〔魏〕太陽初受風寒之時。發其汗。而汗終出不徹者。則在表之邪。
亦可以日久變熱於外。內郁之熱日久。耗津於內。汗難出未太過。而津已坐耗為多。其陽盛津亡。大便因硬。轉屬陽明。無二也。
案太陽中篇。第四十八條。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云云。正與此條同義。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傷寒二字。玉函。千金翼。作病一字。)
〔成〕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者。太陽受病也。若反汗出濈濈然者。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經曰。陽明病法多汗。〔錢〕寒邪在表。則發熱無汗。寒邪在胸。則嘔不能食。皆太陽寒傷營之表證也。〔程〕反汗出濈濈然者。知大便已燥結於內。雖表證未罷。已是轉屬陽明也。濈濈。連綿之意。俗云汗一身不了。又一身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鑑〕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乃內經言傳經之次第。非必以日數拘也。此云三日陽明脈大者。謂不兼太陽陽明之浮大。亦不兼少陽陽明之弦大。而正見正陽陽明之大脈也。蓋由去表傳裡。邪熱入胃。而成內實之診。故其脈象有如此者。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程〕脈浮而緩。是為表脈。然無頭痛發熱惡寒等外證。而隻手足溫。是邪不在表而在裡。但入里有陰陽之分。須以小便別之。小便不利者。濕蒸瘀熱而發黃。以其人胃中原來無燥氣也。小便自利者。胃干便硬而成實。以其人胃中本來有燥氣也。病雖成於八九日。而其始證。
卻脈浮而緩。手足自溫。則實是太陰病轉屬來也。既已轉系陽明。其脈之浮緩者。轉為沉大。不必言矣。而手足之溫。不止溫已也。必濈然微汗出。蓋陰證無汗。汗出者。必陽氣充於內。而後溢於外。其大便之實可知也。
案太陰篇云。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當與此條互考。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玉函。作濈濈然。千金翼。轉。作傳。方本。喻本。魏本。亦作濈濈然。程本。此條。接上為一條。)
〔汪〕此承上文。而申言之。上言傷寒系在太陰。要之既轉而繫於陽明。其人外證。不但小便利。當濈然微汗出。蓋熱蒸於內。汗潤於外。汗雖微而腑實之證的矣。
白話文:
陽明病的病根之所在。
太陽病初期,如果發汗,汗液先出來卻不能完全透出,就會轉變成陽明病。
「徹」指痊癒。「汗發不對,病不除」意思是說,發汗方法不當,導致病情進入胃部。汗出不透,邪氣未盡排出,而辛熱藥性反而留在體內,加重燥邪,因而轉為陽明病。正如《辨脈篇》所說:「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就是這個道理。太陽病初期受風寒,發汗但汗出不透,則表邪仍然存在,也可能因外邪久留化熱,內部鬱熱日久耗損津液,汗液雖未大量排出,但津液已大量消耗,陽氣盛而津液虧損,大便乾燥,轉屬陽明,這是毫無疑問的。
《太陽中篇》第四十八條「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與此條意思相同。
傷寒發熱,無汗,嘔吐不能進食,但反而汗出淋漓,這是轉屬陽明病。(「傷寒」二字,《玉函》、《千金翼》作「病」字)。
傷寒發熱無汗,嘔吐不能進食,是太陽病;如果反而汗出淋漓,則太陽之邪轉屬陽明。經書說:「陽明病法多汗」。寒邪在表則發熱無汗,寒邪在胸則嘔吐不能進食,都是太陽寒邪傷及營衛的表證。反而汗出淋漓,說明大便已燥結於內,雖然表證未除,但已轉屬陽明病。「濈濈」指連綿不斷的意思,俗話說「汗出全身卻不能徹底排出」。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這是《內經》所說的經脈循序,不必拘泥於日數。這裡所說的「三日陽明脈大」,是指不兼太陽陽明之浮大,也不兼少陽陽明之弦大,而是正見陽明之大脈。這是因為邪熱由表入裡,進入胃部,形成內實的證候,所以脈象如此。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這是系於太陰。太陰病當發黃,如果小便通利,則不會發黃;到七八日,大便乾燥,就是陽明病。
脈浮而緩是表脈,但無頭痛發熱惡寒等外證,而只有手足溫,說明邪氣不在表而在裡。但入裡分陰陽,須以小便來區別。小便不利,則濕熱蒸鬱而發黃,因為胃中原本無燥熱;小便通利,則胃燥便硬而實證,因為胃中原本有燥熱。病情雖在七八日成形,但初期卻是脈浮而緩,手足自溫,實際上是太陰病轉屬而來。既已轉屬陽明,其脈之浮緩將轉為沉大,不必多說。而手足溫,不只是溫而已,一定會有微微的汗出,因為陰證無汗,汗出必是陽氣充盈於內,然後溢於外,其大便乾燥可見一斑。
《太陰篇》說:「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應該與此條互相參照。
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微微的汗出。(《玉函》作「濈濈然」,《千金翼》「轉」作「傳」,方本、喻本、魏本也作「濈濈然」,程本此條接上文為一條)。
此承接上文,進一步說明。上文說傷寒系於太陰,總之,既轉而系於陽明,其外證不只小便通利,當微微出汗。這是因為內熱蒸騰,汗液潤澤於外,汗雖微少,但腑實的證候卻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