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原注】一云絡)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玉函二少陽字並作微陽,無煩實字,云:「脾約」一作「脾結」,《千金翼》同。柯氏刪此條。○案:玉函無煩實二字,似甚允當。)
〔鑑〕陽明可下之證,不止於胃家實也。其綱有三,故又設問答以明之也。太陽之邪乘胃燥熱,傳入陽明,謂之太陽陽明。不更衣無所苦,名「脾約」者是也。太陽之邪乘胃宿食,與燥熱結,謂之正陽陽明。不大便內實滿痛,名「胃家實」者是也。太陽之邪已到少陽,法當和解。
而反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少陽之邪復乘胃燥,轉屬陽明,謂之少陽陽明。大便澀而難出,名「大便難」者是也。 〔錢〕太陽陽明者,太陽證猶未罷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而胃中乾燥、大便難者,遂為脾約也。脾約以胃中之津液言,胃無津液,脾氣無以轉輸,
故如窮約而不能舒展也,所以有和胃潤燥之法。正陽陽明,乃熱邪宿垢實滿於胃,而有盪滌之劑。少陽陽明,以少陽證而發其汗,且利其小便,令胃中之津液乾燥而煩。是少陽之邪並歸於胃,故曰「躁煩實」。實則大便難也,其治當與太陽陽明之脾約不遠矣。 〔汪〕愚以大抵太陽陽明宜桂枝加大黃湯;正陽陽明宜三承氣湯選用;少陽陽明宜大柴胡湯。此為不易之法。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原注】一作寒)是也。(玉函以此條冠本篇之首是也,《成本》無「是」字。)
〔柯〕陽明為傳化之腑,當更實更虛:食入胃實而腸虛,食下腸實而胃虛。若但實不虛,斯為陽明之病根矣。胃實不是陽明病,而陽明之為病,悉從胃實上得來,故以「胃家實」為陽明一經之總綱也。然致實之由,最宜詳審。有實於未病之先者;有實於得病之後者;有風寒外束,熱不得越而實者;有妄汗吐下,重亡津液而實者;有從本經熱盛而實者;有從他經轉屬而實者。此只舉其病根在實耳。案陽明提綱與《內經熱論》不同。《熱論》重在經絡,病為在表;此經里證為主,里不和即是陽明病,是二經所由分也。 〔方〕實者,大便結為硬滿而不得出也。
作於遲早不同,非日數所可拘。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 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玉函「也」上有「病」字,《千金翼》「衣」下有「而」字。)
〔成〕本太陽病不解,因汗利小便亡津液,胃中乾燥,太陽之邪入腑,轉屬陽明。古人登廁必更衣,不更衣者通為不大便。不更衣則胃中物不得泄,故為內實。胃無津液,加之蓄熱,大便則難,為陽明裡實也。 〔汪〕或問:太陽病若下,則胃中之物已去,縱亡津液,胃中乾燥。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關於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太陽陽明是指脾氣鬱結不通。正陽陽明是指胃積實。少陽陽明是指發汗、利尿後,胃中燥熱煩悶,大便不通。
陽明病可以下瀉的證候,不只限於胃積實,其主要類型有三種,所以才有這樣的問答來加以說明。太陽邪氣乘犯胃部,導致燥熱,進而傳入陽明經,稱為太陽陽明。患者不更衣也無大礙,表現為脾氣鬱結,故名脾約。太陽邪氣乘犯胃部積滯的食物,與燥熱結合,稱為正陽陽明。患者沒有大便,腹部脹滿疼痛,故名胃積實。太陽邪氣已經到達少陽經,按理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卻反而發汗利尿,傷損了津液;少陽邪氣又乘犯胃部燥熱,轉移到陽明經,稱為少陽陽明。大便乾硬難解,故名大便難。
太陽陽明:太陽病症還沒好,如果發汗、瀉下或利尿,損失了津液,胃中乾燥,大便困難,就成了脾氣鬱結。脾氣鬱結是指胃中津液不足而言,胃中無津液,脾氣就無法運化,所以像被束縛住一樣,不能舒展。因此,治療方法應著重於和胃潤燥。正陽陽明:是熱邪和宿垢積聚在胃中,需要用瀉下藥物清除。少陽陽明:少陽病證,卻發汗利尿,使胃中津液乾燥而煩悶,這是少陽邪氣都進入胃中,所以說燥熱煩悶而積實,積實則大便困難。其治療方法與太陽陽明的脾氣鬱結相差無幾。
總體來說,太陽陽明宜用桂枝加大黃湯,正陽陽明宜選用三承氣湯,少陽陽明宜用大柴胡湯,這是比較穩妥的治療方法。
陽明病的主要症狀是胃積實。
陽明經是傳化水谷的腑臟,它可以實也可以虛。食物進入胃中則胃實腸虛,食物下到腸中則腸實胃虛。如果只是實而不虛,這就是陽明病的病根。胃實並不是陽明病,但是陽明病都從胃實開始,所以用「胃積實」作為陽明經的總綱。然而,導致胃實的原因,最需要仔細審察。有的在發病前就已經積實,有的在發病後才積實;有的因為風寒外束,熱邪不得外泄而積實;有的因為過度發汗、嘔吐、瀉下,損失津液而積實;有的因為本經熱盛而積實;有的因為從其他經脈轉移而積實。這裡只說明病根在於積實。陽明經的綱領與內經熱論不同,熱論重視經絡,病位在表;而本經則以裡證為主,裡不和則為陽明病,這是兩者不同的原因。
積實是指大便乾結,硬滿而排不出。時間早晚不同,不能以天數來限制。
為什麼會得陽明病呢?因為太陽病如果發汗、瀉下或利尿,損失了津液,胃中乾燥,就會轉移到陽明經。不更衣,內實,大便困難,這就是陽明病。
本來的太陽病沒有治好,因為發汗利尿損失津液,胃中乾燥,太陽邪氣入腑,轉移到陽明經。古人上廁所一定更衣,不更衣就表示不大便,不更衣,胃中食物就不能排出,所以內實。胃中沒有津液,再加上蓄積的熱邪,大便就困難,這就是陽明經裡的實證。
有人問,太陽病如果瀉下,胃中食物已經排出了,即使損失津液,胃中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