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40)
卷三 (40)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心動悸。玉函。作心中驚悸。)
〔鑑〕心動悸者。謂心下築築惕惕然。動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虛。不因汗下者。多熱。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屬飲。厥而下利者。屬寒。今病傷寒。不因汗下。而心動悸。又無飲熱寒虛之證。但據結代不足之陰脈。即主以炙甘草湯者。以其人平日血氣衰微。不任寒邪。
故脈不能續行也。此時雖有傷寒之表未罷。亦在所不顧。總以補中生血復脈為急。通行營衛為主也。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切),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生地黃(一斤○金匱。有酒洗字。千金翼。有切字。),大棗(三十枚擘○成本。玉函。作十二枚。),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成本。作麻子仁義。)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柯〕一百十三方。未有用及地黃麥冬者。恐亦叔和所附。然以二味。已載神農本經。為滋陰之上品。因傷寒一書。故置之不用耳。此或陽亢陰竭而然。復出補陰制陽之路。以開後學滋陰一法。生地黃麥冬阿膠滋陰。人參桂枝清酒以通脈。甘草薑棗。以和營衛。結代可和。而悸動可止矣。
〔張〕津液枯槁之人。宜預防二便秘澀之虞。麥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膠。專主大腸之枯約。免致陰虛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陰退陽之妙法也。
柯氏方論曰。仲景凡於不足之脈。陰弱者用芍藥以益陰。陽虛者用桂枝以通陽。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此以中虛脈結代。用生地黃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者。然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則寒。非發陳蕃秀之品。必得人參桂枝。以通陽脈。生薑大棗。以和營衛。阿膠補血。甘草之緩。
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於上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則良。此證當用酸棗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無真阿膠。以龜板膠代之。
案名醫別錄。甘草。通經脈。利血氣。證類本草。傷寒類要。治傷寒心悸。脈結代者。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由是觀之。心悸脈結代。專主甘草。乃是取乎通經脈利血氣。此所以命方曰炙甘草湯也。諸家厝而不釋者何。
千金翼。復脈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死。越公楊素。因患失脈七日。服五劑而復。
千金方。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溫溫液液者。(即本方。外臺秘要。引仲景傷寒論。主療並同。)
白話文:
傷寒脈搏呈現間歇性停頓,心臟跳動悸動不安,用炙甘草湯治療。(心臟跳動悸動不安,《玉函》中記載為心中驚悸不安。)
心臟跳動悸動是指心窩處有跳動、不安的感覺,持續不斷地跳動而難以安寧。如果這種情況是因為出汗過多引起的,多半是身體虛弱;如果不是因為出汗引起的,多半是體內有熱。想要喝水,小便不利,屬於水液停滯;手腳厥冷又腹瀉,屬於寒邪入侵。現在這個病人患的是傷寒,並沒有因為出汗而導致心悸,也沒有水液停滯、內熱或寒邪入侵的症狀。只是脈搏呈現間歇性停頓的虛弱脈象,因此用炙甘草湯治療。因為病人平時血氣就衰弱,不能承受寒邪的侵襲,所以脈搏才會不能持續跳動。此時雖然傷寒的表證還沒完全消除,但也不用太在意,重點是補益中氣、生血、恢復脈象,使營衛之氣通暢為急。
炙甘草湯方劑:
炙甘草四兩,生薑三兩(切片),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生地黃一斤(《金匱要略》中記載有「酒洗」字樣,《千金翼方》中記載有「切」字樣),大棗三十枚(掰開)(《成本》中記載,與《玉函》中記載的十二枚不同),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成本》中記載,與《麻子仁丸義》中記載不同)。
以上九味藥材,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先將八味藥材煮沸,取三升藥汁,過濾掉藥渣,加入阿膠烊化至完全溶解,溫熱服用一升,一日服用三次。此方也稱為復脈湯。
柯氏(柯氏醫案)說:一百十三個方劑中,沒有使用到生地黃和麥門冬的,恐怕也是叔和(張仲景)所附加的。但是這兩種藥材,已經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是滋陰的上品藥材。因為《傷寒論》的原因,所以沒有使用到它們。這可能是因為陽氣亢盛,陰氣虛竭造成的,重新提出補益陰氣、抑制陽氣的方法,為後世的醫生開啟滋陰補腎之法。生地黃、麥門冬、阿膠滋陰補腎;人參、桂枝、清酒通行血脈;甘草、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之氣。這樣就能使脈搏間歇停止的現象緩和,悸動也能停止。
張氏(張氏醫案)說:津液枯竭的人,應該預防便秘的發生。麥門冬、生地黃滋養膀胱的化生之源;麻仁、阿膠專門治療大腸乾燥便秘,避免陰虛津液枯竭,造成火熱內盛、血液乾燥。這是仲景治療陰虛內熱,退卻陽邪的妙法。
柯氏方論說:仲景在治療脈象虛弱的病人時,陰虛的病人用芍藥來益陰,陽虛的病人用桂枝來通陽,病情嚴重時再加人參來生脈。這個方劑是治療中氣虛弱,脈搏間歇性停頓的,用生地黃為主藥,麥門冬為佐藥,強力補益真陰。但是生地黃、麥門冬雖然味道甘甜,但是藥性偏寒,不是可以發散表邪的藥物,必須配合人參、桂枝來通行陽脈;生薑、大棗來調和營衛之氣;阿膠補血;甘草緩和藥性,避免藥物快速瀉下;清酒辛熱,迅速上行,內外調和,這樣就能使心悸平息,脈象恢復正常。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藥汁的原因是,久煎的話藥性就不猛烈了,這是虛弱病人用酒的方法,而且生地黃、麥門冬遇酒則藥效更好。這個症狀應該用酸棗仁,肺痿用麻子仁也可以。如果沒有真正的阿膠,可以用龜板膠代替。
《名醫別錄》記載,甘草可以通經脈,利血氣。《證類本草》、《傷寒類要》記載,治療傷寒心悸,脈搏間歇性停頓,用甘草二兩,水三升,煎煮至一半,服用七合,一日服用一次。由此可見,心悸脈搏間歇性停頓,專用甘草治療,是取其通經脈、利血氣的功效,所以這個方劑叫做炙甘草湯。許多醫家都重視這個方劑,並沒有放棄它,這是為什麼呢?
《千金翼方》中記載,復脈湯治療虛勞不足,汗出而胸悶,脈搏間歇性停頓,心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就會死亡。越公楊素因為患失脈七日,服用五劑就恢復了。
《千金方》中記載,炙甘草湯治療肺痿,唾液多,出血,心中溫溫熱熱、濕濕黏黏的感覺。(就是這個方劑,《外臺秘要》引用《傷寒論》,主治功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