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3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9)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柯〕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出。熱爍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故兼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內外大熱而未實。終非苦寒之味所宜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能沉內。辛能走外。此味兩擅內外之能。

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用為臣。甘草粳米。調和於中宮。且能土中瀉火。稼穡作甘。寒劑得之緩其寒。苦劑得之平其苦。使二味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為西方金神。取以名湯者。

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

傷寒明理論曰。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熱甚於內者。以寒下之。熱甚於外者。以涼解之。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者。非此湯則不能解也。夏熱秋涼。暑暍之氣。得秋而止。秋之令曰處暑。是湯以白虎名之。謂能止熱也。

活人書化斑湯。治斑毒。

於本方加葳蕤。用糯米。云。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表虛里實。若發汗開泄。更增斑爛也。當用此湯。

又曰。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此名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

於本方。加蒼朮三兩。此方出傷寒微旨。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

和劑局方。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醫學綱目曰。孫兆治一人自汗。兩足逆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

孫診六脈。小弱而急。問其所服藥。取視皆陰病藥也。孫曰。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湯。十餘帖。病少蘇。再服痊愈。或問治法。孫曰。病人傷暑也。始則陽微厥。而脈小無力。醫謂陰病。遂誤藥。其病厥。用五苓散利小便。則腹減。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

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汝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陽微厥也。

又曰火喘。用本方。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出初虞世。醫方選要。人參石膏湯。治膈消。上焦燥渴。不飲多食。於本方。加黃芩杏仁人參。

活人大全。病在半表半裡。熱不退。脈尚浮洪者。當微表者。小柴胡湯。合本方和之。

方脈正宗。治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或齒痛。

於本方。去粳米。加竹葉芍藥。(出本草匯言。)

白話文:

陽明病邪氣由熱化而成,所以不惡寒而惡熱。熱氣蒸騰,外溢於肌表,所以出熱汗。熱氣灼傷胃部,所以口渴想喝水。邪氣盛而實,所以脈象滑利;但邪氣仍在經脈,所以脈象也略微浮。因為陽明經屬胃,外主肌肉,雖然內外皆熱,但尚未實證,終究不適合使用苦寒藥物。石膏性味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降胃火,寒能沉降內邪,辛能疏散外邪,此藥兼具內外雙向調節之效,故為君藥。知母味苦而潤,苦能瀉火,潤能滋陰,故為臣藥。甘草和粳米能調和中焦,又能清瀉中焦之火。五穀之甘,能緩和寒藥的寒性;甘味又能調和苦藥的苦味,使這兩味藥作為佐藥,這樣就能避免寒苦藥物傷及脾胃。將藥物煮成湯劑,入胃,輸布脾肺,津液布散全身,就能消除煩渴。白虎代表西方金神,用此命名湯劑,是因為秋天金氣當令,能自行消解暑熱。

《傷寒論》明確指出,白虎屬西方金神,應秋天而歸肺。內熱較盛者,用寒涼之藥瀉下;外熱較盛者,用涼藥解之。若內外皆熱,內不得洩,外不得發,非此方不能解。夏熱秋涼,暑熱之氣,得秋而止;秋天之令曰處暑,此湯以白虎命名,意謂能止熱。

《活人書》的化斑湯,用於治療斑疹,在白虎湯中加葳蕤、糯米。書中說,發斑疹一般不能用發汗的藥物,因為表虛裡實,若發汗則會加重病情。所以應當使用此方。

書中又說,若病人兩腿逆冷、胸腹滿悶、多汗、頭痛目眩、胡言亂語,這是濕溫病。兩腿逆冷、腹滿、胸悶多汗、頭痛目眩、胡言亂語,脈象濡弱,陰小而急,此病屬於太陰病,不可發汗,若發汗則會導致病人不能言語,耳聾,不知疼痛所在,身體青紫,面色變黑,名曰重暍,如此必死,是醫生的錯。

白虎加蒼朮湯,是在白虎湯中加蒼朮三兩,此方出自《傷寒微旨》,也仿效《金匱要略》中的白虎加桂枝湯。

《和劑局方》記載:白虎湯治療傷寒大汗之後,表證已解,但心胸煩躁口渴欲飲,或吐瀉之後,七八天邪毒不退,裡熱鬱結,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口渴,舌燥煩渴,欲飲水數升者,宜服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夏日中暑,汗出惡寒,身熱口渴。

《醫學綱目》記載,孫兆治一人,自汗,兩足逆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孫氏診其脈象,小弱而急,問其服藥,皆陰寒藥也。孫氏曰,此非病重,而是藥誤也。遂用五苓散與白虎湯,十餘劑,病稍好轉,再服痊癒。問其治法,孫氏曰,病人傷暑也。起初陽氣微弱,厥逆,脈小無力,醫生誤以為陰病,遂服陰寒之藥。厥逆,用五苓散利小便,則腹減;白虎湯解表熱,則病愈。

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所以知道是陽氣微弱而厥逆。

又說,火喘可用本方加栝蔞仁、枳殼、黃芩,效驗神奇,出自《初學記方》。《醫方選要》的人參石膏湯,治膈消,上焦燥渴,不飲多食,在白虎湯中加黃芩、杏仁、人參。

《活人大全》記載,病在半表半裡,熱不退,脈尚浮洪者,當微表證,用小柴胡湯合白虎湯。

《方脈正宗》記載,治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或齒痛,去粳米,加竹葉、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