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3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7)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玉函:二升作三升,汗止;金匱成本:作汗出,無將字;始:金匱成本作妙,千金翼作愈,徐彬金匱論注沈明宗編注作佳。)

〔徐〕此與桂枝附子湯證,同是風濕相搏。然彼以病淺寒多,故肢體為風濕所困,而患止軀殼之中。此則風濕兩勝,挾身中之陽氣,而奔逸為災。故骨節間,風入增勁,不能屈伸。大傷其衛,而汗出短氣惡風。水亦乘風作勢,而身微腫。其病勢方欲擾亂於肌表,與靜而困者不侔矣。

〔吳〕此方用附子除濕溫經,桂枝祛風和營,術去濕實衛,甘草輔諸藥,而成斂散之功也。 〔周〕此證較前條更重,且里已受傷,曷為反減去附子耶?前條風濕尚在外,在外者利其速去。此條風濕半入里,入里者妙在緩攻。仲景止恐附子多,則性猛且急,筋節之竅未必驟開,風濕之邪豈能托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盡耳。君甘草也,欲其緩也。和中之力短,戀藥之用長也。此仲景所以前條用附子三枚者,分三服;此條止二枚者,初服五合,恐一升為多,宜服六七合。全是不欲盡劑之意。學者於仲景書有未解,即於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錢〕雖名之曰甘草附子湯,實用桂枝去芍藥湯,以汗解風邪;增入附子白朮,以驅寒燥濕也。 〔汪〕後條辨云:「以上三方,俱用附子者,以風傷衛而表陽已虛,加寒濕而里陰更勝。凡所見證,皆陽氣不充,故經絡關節得著濕,而衛陽愈虛耳。」愚以此言,實發仲景奧義。

案千金方.腳氣門.四物附子湯即是。方後云:體腫者,加防己四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三因方.六物附子湯即是。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原注】巨億等謹案:前篇云:「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湯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此云脈浮滑,表有熱,里有寒者,必表裡字差矣。又陽明一證云:「脈浮遲,表熱裡寒,四逆湯主之。」又少陰一證云:「裡寒外熱,通脈四逆湯主之。」以此表裡自瘥,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湯,非也。○玉函作:傷寒脈浮滑,而表熱裡寒者,白通湯主之。舊云白通湯,一云白虎者恐非。注云:舊云以下,出叔和。今考千金翼,作白虎湯。疑玉函誤矣。此字:玉函作而,成本無以字,程本、張本作里有熱表有寒。蓋原於林億說也。柯氏作:表有熱里有邪,蓋原於成注。

〔鑑〕王三陽云:「經文寒字,當邪字解,亦熱也。」其說甚是。若是寒字,非白虎湯證矣。此言傷寒太陽證罷,邪傳陽明,表裡俱熱,而未成胃實之病也。脈浮滑者,浮為表有熱之脈,陽明表有熱,當發熱汗出;滑為里有熱之脈,陽明裡有熱,當煩渴引飲。故曰表有熱,里有熱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此方用四味藥,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第一次服用後微微出汗就痊癒了,能吃東西,汗也止住了。如果服用後仍覺煩躁,可再服用五合(約一百五十毫升)。若擔心一升劑量過多,則可先服用六七合(約一百八十至二百一十毫升)。(不同版本記載略有差異,例如劑量、痊癒情況等用詞)

此方與桂枝附子湯的病症類似,都是風寒濕邪互相搏結所致。但桂枝附子湯適用於病邪較輕,寒邪較盛的情況,風濕困於肌膚肢體;而此方則風濕邪氣都較盛,侵犯人體陽氣,導致骨節疼痛,不能屈伸,衛氣受損,出現汗出、氣短、惡風,並因水液停滯而輕微腫脹。其病邪正要擾亂肌表,與風濕邪氣停滯於體內而感覺困倦的病症不同。

此方用附子溫經除濕,桂枝祛風和血,白朮燥濕健脾,甘草調和諸藥,達到既能發汗解表又能溫經止痛的效果。

此症比前條更重,裡證已受損,為何反而減少附子用量?前條風濕邪在外,宜速去;此條風濕邪半入裡,入裡者宜緩攻。仲景擔心附子用量過多,藥性猛烈,筋骨關節的氣血流通未必能迅速打開,風濕邪氣也未必能順利排出,反而會導致大量出汗,邪氣卻未能盡除。因此用甘草來緩和藥性,使藥效持久溫和。這就是仲景前條用附子三枚分三次服用,而此條只用二枚,第一次服用五合,擔心一升過多,才改為六七合的原因,都是為了避免藥性過猛。學習者若對仲景的醫案有疑惑,可從此處仔細研讀,便能有所領悟。

此方雖名為甘草附子湯,實際上卻類似桂枝去芍藥湯,用以發汗解表,並加入附子、白朮以驅寒燥濕。

以上三方都用到附子,是因為風邪傷及衛氣,表陽已虛,又加寒濕,裡陰更盛。所有症狀都顯示陽氣不足,因此經絡關節受濕邪侵犯,衛陽更加虛弱。此番解釋,正能闡明仲景的精妙醫理。

《千金方》腳氣門的四物附子湯與此方相同。若患者身體腫脹,可加防己四兩;若心悸氣短,小便不利,可加茯苓三兩。《三因方》的六物附子湯也與此方相同。

傷寒脈浮滑,表示表證有熱,裡證有寒,宜用白虎湯。(不同版本對此處的表裡寒熱關係記載略有出入,存在爭議)

王三陽認為,經文中「寒」字應理解為「邪」字,也是熱邪之意。此說甚是,若真是寒邪,則不屬於白虎湯的治療範圍。這是太陽病邪氣傳入陽明,表裡俱熱,但尚未形成胃實證的病症。脈浮表示表證有熱,陽明表熱應表現為發熱汗出;脈滑表示裡證有熱,陽明裡熱應表現為煩渴引飲,故稱表有熱,裡也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