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3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5)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鑑〕傷寒八九日。不嘔不渴。是無傷寒里病之證也。脈浮虛澀。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脈浮虛。主在表虛風也。澀者。主在經寒濕也。身體疼煩。屬風也。不能轉側。屬濕也。乃風濕相搏之證。非傷寒也。與桂子附子湯。溫散其風濕。使從表而解也。若脈浮實者。則又當以麻黃加朮湯。

大發其風濕也。如其人有是證。雖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議下者。以其非邪熱入里之硬。乃風燥濕去之硬。故仍以桂枝附子湯。去桂枝。以大便硬。小便自利。不欲其發汗。再奪津液也。加白朮。以身重著濕在肉分。用以佐附子。逐濕氣於肌也。

程林金匱直解曰。風淫所勝。則身煩疼。濕淫所勝。則身體難轉側。風濕相搏於營衛之間。不幹於裡。故不嘔不渴也。脈浮為風。澀為濕。以其脈近於虛。故用桂枝附子湯。溫經以散風濕。小便利者。大便必硬。桂枝近於解肌。恐大汗。故去之。白朮去肌濕。不妨乎內。故加之。

內臺方議曰。問曰。此書皆是傷寒之法。又兼此風濕之證雜之。何耶。答曰。此人先有濕氣。因傷中風寒。合而成此證。以此添入傷寒法中。昔自祖師張仲景開化以來。此風濕暍風溫濕溫等證。皆在金鏡外臺法中。因三國混亂。書多亡失。外臺之書。流蕩不全。因王叔和得傷寒。

足六經之法。集成傷寒論。間得風濕數篇。雜入此中。故曰痓濕暍三種。宜應別論。惟得正傳者方知之。

案相搏之搏。方氏改作摶。注云。摶。掜聚也。言風與濕。掜合團聚。共為一家之病也。此說非也。蓋搏。薄同。王冰平人氣象論注。引辨脈。陰陽相搏名曰動。作相薄。可以證也。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成本。破八片。錢本。作二枚),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去桂加白朮湯方(○金匱白朮附子湯。即是。玉函。名朮附湯。金鑑。作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玉函。作二兩。),甘草(二兩炙○玉函。作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玉函。作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

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去桂加白朮湯。金匱。用附子一枚。白朮二兩。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六枚。水六升。作三升。二升。作一升。外臺。引仲景傷寒論。本云附子一枚。今加之二枚。名附子湯。又云。此二方。但治風濕。非治傷寒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傷寒病發八九天,沒有嘔吐、口渴,這就不是傷寒內在病變的症狀。脈象浮虛而澀,也不是傷寒表證的脈象。脈浮虛,表示表虛有風;脈澀,表示經絡寒濕。身體疼痛煩躁屬於風邪,不能翻身側臥屬於濕邪,這是風濕之邪互相搏結的症狀,並非傷寒。因此,使用桂枝附子湯溫散風濕,使之從體表緩解。如果脈象浮而實,則應使用麻黃加朮湯,大力發散風濕。

即使患者出現這種症狀,大便乾燥,小便通利,也不考慮瀉下,因為這不是邪熱入侵裡面的乾燥,而是風燥濕邪導致的乾燥,所以仍然使用桂枝附子湯。由於大便乾燥,小便通利,不想讓病人出汗,以免再次損耗津液,因此去掉桂枝,並加入白朮。白朮用於治療濕邪困阻於肌肉組織,輔助附子驅除肌膚中的濕氣。

程林《金匱直解》說:風邪盛則身煩痛,濕邪盛則身體難以翻身側臥。風濕之邪在營衛之間互相搏結,沒有深入內裡,所以沒有嘔吐、口渴。脈象浮屬風,澀屬濕,由於脈象偏虛,所以使用桂枝附子湯溫經散風濕。小便通利,大便必然乾燥。桂枝偏於解肌發汗,擔心出汗太多,所以去掉。白朮能除肌膚濕邪,對內臟無害,所以加入。

《內台方議》說:有人問道:這本書都是治療傷寒的方法,為什麼又夾雜著風濕的病症?回答說:此人原本就有濕氣,又遇上風寒,兩種邪氣互相結合,才導致這種症狀。所以把它加入傷寒的治療方法中。從張仲景創立傷寒學說以來,風濕、中暑、溫病、濕溫等病證,都在《金匱要略》和《外台秘要》中記載。因為三國時期混亂,很多書籍散失,《外台秘要》的書流傳不全。王叔和得到傷寒六經的理論,編寫成《傷寒論》,其中夾雜了一些風濕方面的篇章,所以出現了風濕、中暑等幾種病症,應該分別論述,只有得到正統傳承的人才能明白。

關於「搏結」的「搏」字,方氏改為「摶」,註解說:「摶」是揉搓聚集的意思,意思是風和濕互相揉搓聚集,共同導致一種疾病。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搏」與「薄」同義,王冰《平人氣象論》的註解中,引用了辨別脈象的說法,「陰陽相搏」稱為「動」,寫成「相薄」,可以用來佐證。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製去皮,破開成八片),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炙甘草(二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

去桂加白朮湯方:(《金匱要略》稱為白朮附子湯,《玉函》稱為朮附湯,《金鑑》稱為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

附子(三枚,炮製去皮,破開),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片),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五味藥,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第一次服用後,病人身體如同痺痛,大約半天后再次服用,三次服完後,病人會感覺像冒汗一樣,不必驚慌。這是因為附子、白朮並走皮下,驅除水氣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才會這樣。正確的方法應該加桂枝四兩。這個方子實際上包含兩種用法,因為大便乾燥,小便通利,所以去掉了桂枝;如果大便不乾燥,小便不通利,就應該加桂枝。附子三枚,恐怕過多,體質虛弱者及產婦應該減量服用。(《金匱要略》中去桂加白朮湯,用附子一枚,白朮二兩,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六枚,水六升,煎成三升;二升,煎成一升。《外台秘要》引用《傷寒論》,原本用附子一枚,現在加到二枚,稱為附子湯。又說,這兩種方劑只治療風濕,不治療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