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34)
卷三 (3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成〕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黃連湯。升降陰陽之氣。〔程〕此等證。皆本氣所生之寒熱。無關於表。故著二有字。〔鑑〕傷寒未解。欲嘔吐者。
胸中有熱邪上逆也。腹中痛者。胃中有寒邪內攻也。此熱邪在胸。寒邪在胃。陰陽之氣不和。失其升降之常。故用黃連湯。寒溫互用。甘苦並施。以調理陰陽。而和解之也。傷寒邪氣入里。因人臟氣素有之寒熱而化。此則隨胃中有寒。胸中有熱而化。腹中痛欲嘔吐。故以是方主之。
〔汪〕條辨尚論篇。皆以風寒二邪。分陰陽寒熱。殊不知風之初來。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成熱。不可拘也。
病源候論。冷熱不調候曰。夫人營衛不調。致令陰陽痞塞。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冷。上焦有熱。或喉口生瘡。胸膈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泄利。
宣明論曰。腹痛欲嘔吐者。上熱下寒也。以陽不得降。而胸熱欲嘔。陰不得升。而下寒腹痛。是升降失常也。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玉函。作二兩。),甘草(三兩炙○玉函。作一兩。),乾薑(三兩○玉函。作一兩。),桂枝(三兩去皮○玉函。作二兩。),人參(二兩○千金翼。作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玉函。作五合。)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疑非仲景方。(成本。作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無疑非仲景方五字。玉函亦無。)
〔鑑〕君黃連。以清胸中之熱。臣乾薑。以溫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黃連嘔吐可止。人參補中。佐乾薑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棗所以培中也。然此湯寒溫不一。甘苦並投。故必加甘草。協和諸藥。此為陰陽相格。寒熱並施之治法也。〔柯〕此與瀉心湯大同。而不名瀉心者。以胸中素有之熱。而非寒熱相結於心下也。看其君臣更換處。大有分寸。
傷寒類方曰。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諸瀉心之法。皆治心胃之間。寒熱不調。全屬裡症。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而曰黃連湯。乃表邪尚有一分未盡。胃中邪氣。尚當外達。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裡。則意無不到矣。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原注】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疼煩。成本。作煩疼。脈經。作疼痛。不渴下。外臺。有下之二字。千金翼。有下已二字。去桂加白朮湯。玉函。脈經。千金翼。作朮附子湯。成本。桂下。有枝字。)
白話文:
傷寒患者胸中感到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可用黃連湯治療。
這類傷寒,邪氣入侵內臟,導致下寒上熱。胃中有邪氣,使陰陽失衡,陰氣不能上升,因此下焦呈現寒象(腹痛);陽氣不能下降,因此上焦呈現熱象(胸中熱、欲嘔吐)。黃連湯能調整陰陽氣機的升降。這些症狀都是由人體本身的氣機失調產生的寒熱,與表證無關,因此原文中特別標註「二有」。傷寒未解,想嘔吐,是胸中熱邪上逆;腹部疼痛,是胃中寒邪內攻。熱邪在胸,寒邪在胃,陰陽氣機失調,升降失常,所以用黃連湯寒溫並用,甘苦兼施,調理陰陽,以達到和解的目的。傷寒邪氣入里,與臟腑原有的寒熱結合而變化,這裡是根據胃中寒、胸中熱的表現,而導致腹痛欲嘔吐,所以用此方主治。
古籍中對風寒邪氣導致的陰陽寒熱的描述有所不同,但風寒之邪初起未必不是寒,寒邪入裡也能化熱,不應拘泥於單一的寒熱分類。
其他醫籍記載,冷熱失調會導致營衛失調,陰陽阻塞。陽氣在上則上熱,陰氣在下則下冷。上焦有熱,可能出現喉嚨生瘡、胸膈煩悶;下焦有冷,則可能腹脹、腸鳴、絞痛、泄瀉。
有醫籍指出,腹痛欲嘔吐是上熱下寒,陽氣不能下降導致胸熱欲嘔,陰氣不能上升導致下焦寒而腹痛,是升降失常。
黃連湯組成:
黃連、甘草、乾薑、桂枝、人參、大棗、半夏
用法:水煎服。
黃連清胸中之熱;乾薑溫胃中之寒;半夏降逆止嘔;人參補中助乾薑止腹痛;桂枝安外;大棗培中。此方寒溫不一,甘苦兼施,故加甘草調和諸藥,是陰陽並用,寒熱並施的治療方法。
此方與瀉心湯類似,但未命名為瀉心湯,是因為胸中本來就有熱,而非寒熱結於心下。從君臣藥物的使用變化,可以看出其用藥的精妙之處。
其他醫籍記載,此方相當於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諸瀉心湯法皆治心胃寒熱不調,皆屬裡證。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而名為黃連湯,是因為表邪尚有未盡,胃中邪氣尚需外達,故加桂枝一味以調和表裡。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煩悶,不能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浮虛而澀,用桂枝附子湯;若大便硬,小便自利,用去桂加白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