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3)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太陽雖在表。而少陽逼處於里。已為半表半裡。以兩經之熱邪內攻。令胃中之水穀下奔。故自下利。〔汪〕太少合病。而至自利。則在表之寒邪。悉鬱而為裡熱矣。裡熱不實。故與黃芩湯以清熱益陰。使裡熱清而陰氣得復。斯在表之陽熱自解。所以此條病。不但太陽桂枝。在所當禁。

並少陽柴胡。亦不須用也。〔鑑〕太陽與少陽合病。謂太陽發熱頭痛。或口苦咽乾目眩。或胸滿。脈或大而弦也。若表邪盛。肢節煩疼。則宜與柴胡桂枝湯。兩解其表矣。今裡熱盛。而自下利。則當與黃芩湯清之。以和其里也。

案此條證。張璐周禹載。以為溫病。魏氏駁之。是也。

醫方集解曰。合病者。謂有太陽症之身熱頭痛脊強。又有少陽症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寒熱往來也。自利者。不因攻下。而泄瀉也。自利。固多可溫。然腸胃有積結。與下焦客熱。又非溫劑所能止。或分利之。或攻泄之可也。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玉函。作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成本。一服下。有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十二字。而無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成本。第十卷。生薑一兩半)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汪〕此小柴胡加減方也。熱不在半表。已入半里。故以黃芩主之。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補中也。〔錢〕黃芩撤其熱。而以芍藥斂其陰。甘草大棗。和中而緩其津液之下奔也。若嘔者。是邪不下走而上逆。邪在胃口。胸中氣逆而為嘔也。故加半夏之辛滑。生薑之辛散。

為蠲飲治嘔之專劑也。〔徐〕因此而推廣之。凡雜證因里未和而下利者。黃芩湯可為萬世之主方矣。

玉函經。黃芩人參湯方。黃芩。人參。桂枝。乾薑。各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此方無治證。蓋與黃連湯略同。(此方。外臺。名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醫方集解曰。昂案二經合病。何以不用二經之藥。益合病而兼下利。是陽邪入里。則所重者在裡。故用黃芩。以徹其熱。而以甘芍大棗。和其太陰。使裡氣和。則外證自解。和解之法。非一端也。仲景之書。一字不苟。此證單言下利。故此方亦單治下利。機要用之。治熱痢腹痛。

更名黃芩芍藥湯。又加木香檳榔大黃黃連當歸官桂。更名芍藥湯。治下痢。仲景此方。遂為萬世治痢之祖矣。本方除大棗。名黃芩芍藥湯。治火升鼻衄。及熱痢。(出活人書。)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亦治膽腑發咳。嘔苦水。如膽汁。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太陽病雖在表,但少陽之邪已逼入裡,成為半表半裡的狀態。兩經的熱邪內攻,導致胃中水穀下奔,因此腹瀉。太陰與少陽合病而腹瀉,表示表證的寒邪已鬱而化為裡熱。但裡熱並非實熱,所以用黃芩湯來清熱益陰,使裡熱消除,陰氣恢復,表證的陽熱自然會消退。因此,這種病症不只不能用太陽經的桂枝,連少陽經的柴胡也不用。

太陽與少陽合病,表現為太陽經的發熱頭痛,或少陽經的口苦咽乾、目眩、胸滿,脈象可能大而弦。如果表邪盛,肢節煩疼,則宜用柴胡桂枝湯來解表。但現在是裡熱盛而腹瀉,就應該用黃芩湯來清裡熱,調和裡證。

關於此條證,張璐、周禹載認為是溫病,魏氏反駁,這是正確的。

合病指的是既有太陽經症狀(身熱頭痛、項背強直),又有少陽經症狀(耳聾、脅痛、嘔吐、口苦、寒熱往來)。自利指的是不是因為攻下藥而引起的腹瀉。自利雖然很多情況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但如果腸胃有積滯,或下焦有客熱,溫劑就無法奏效,可能需要分利或攻泄。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玉函經作二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開)

以上四味,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二次,夜服一次。(成本方中,一劑服下,如果嘔吐,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但沒有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的方子。成本方第十卷中記載生薑一兩半。)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開)、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一兩半(一說三兩,切片)

以上六味,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二次,夜服一次。

這個方子是小柴胡湯加減方。熱邪不在半表,已入半裡,所以用黃芩為主藥。既非胃實,也非胃虛,所以不用人參補中。黃芩清熱,芍藥斂陰,甘草大棗和中,緩解津液下奔。如果嘔吐,是邪氣下不去而上逆,邪氣在胃口,胸中氣逆而嘔吐,所以加半夏的辛滑和生薑的辛散,專門治療嘔吐。凡是雜證因裡證未調和而導致腹瀉的,黃芩湯都可以作為主方。

玉函經記載的黃芩人參湯:黃芩、人參、桂枝、乾薑各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此方沒有記載治證,大概與黃連湯類似。(外台秘要中,此方名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合病為何不用兩經的藥?因為合病兼有下利,是陽邪入裡,所以重點在裡,故用黃芩清熱,用甘草、芍藥、大棗和胃陰,使裡氣和,外證自然會消退。仲景的書,一字一句都非常精確。此證單指下利,所以此方也單治下利。 此方可以治療熱痢腹痛。 去掉大棗,名為黃芩芍藥湯,可以治療火升鼻衄及熱痢。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也可以治療膽腑發咳,嘔吐苦水,像膽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