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3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2)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鑑〕傷寒身無大熱。不煩不渴。口中和。背惡寒。附子湯主之者。屬少陰病也。今傷寒身無大熱。知熱漸去表入里也。口燥渴心煩。知熱已入陽明也。雖有背微惡寒一證。似乎少陰。但少陰證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惡寒。非陽虛。惡寒乃陽明內熱。熏蒸於背。

汗出肌疏。故微惡之也。主白虎湯。以直走陽明。大清其熱。加人參者。蓋有意以顧肌疏也。〔錢〕此條之背惡寒。口燥渴而心煩者。乃內熱生外寒也。非口中和之背惡寒。可比擬而論也。〔汪〕內蒸熱而表必多汗。以故惡寒。與上條惡風之義相同。

案背惡寒。成氏以為表邪未盡。程氏以為陽虛。並非也。傷寒類方曰。此亦虛燥之症。微惡寒。謂雖惡寒而甚微。又周身不寒。寒獨在背。知外邪已解若大惡寒。則不得用此湯矣。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解下。成本。玉函。外臺。有者字。千金。及翼。外臺。作白虎湯。)

〔魏〕脈浮而不至於滑。則熱未變而深入。正發熱無汗。表證顯然如此。不可與白虎湯。徒傷胃氣。言當於麻黃湯。大青龍。桂枝二越婢一之間。求治法也。如其人渴欲飲水。與之水。果能飲者。是表邪變熱。已深入矣。再診脈無浮緩浮緊之表脈。審證無頭身疼痛。發熱無汗之表證。

即用白虎加人參。補中益氣。止其燥渴。〔錢〕若渴欲飲水。則知邪熱已入陽明之裡。胃中之津液枯燥矣。然猶必審其無表證者。方以白虎湯。解其煩熱。又加人參。以救其津液也。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玉函。太陽下。有與字。硬。作痞堅二字。大椎下。有一間二字。成本。無肝俞二字。考註文。系脫文。)

〔成〕心下痞硬而眩者。少陽也。頸項強者。太陽也。刺大椎肺俞。以瀉太陽之邪。而以太陽脈下項挾脊。故爾。肝俞以瀉少陽之邪。以膽為肝之腑故爾。太陽為在表。少陽為在裡。明是半表半裡證。前第八證云。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是發汗攻太陽之邪。少陽之邪。益甚於胃。

以發譫語。此云慎勿下之。攻少陽之邪。太陽之邪。乘虛入里。必作結胸。經曰。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方〕頸項。亦頭項之互詞。前條言眩冒。此有眩無冒。差互詳略耳。〔汪〕大椎一穴。實合太少而齊瀉。諸家注皆不明用針之理。竟置大椎而不論。大誤之極。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成〕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裡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錢〕太少兩陽經之證。並見而為合病。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傷寒病人沒有明顯高燒,不煩躁不口渴,口中濕潤,但背部惡寒。用附子湯治療的,屬於少陰病。現在傷寒病人沒有明顯高燒,知道是熱邪逐漸由表及裡。口乾渴、心煩,知道熱邪已經進入陽明經了。雖然有背部輕微惡寒這一症狀,似乎像是少陰病,但少陰病的症狀是口中濕潤,現在卻是口乾渴,口中不濕潤。背部惡寒也不是陽虛,而是陽明經內熱熏蒸於背部,汗出毛孔舒張,所以輕微惡寒。因此要用白虎湯,直接治療陽明經,大清其熱,加人參是為了保護肌膚毛孔的疏泄。這條記載中,背部惡寒、口乾渴心煩,是內熱生外寒,與口中濕潤的背部惡寒不同,不能相提並論。內熱蒸騰,則體表必定多汗,因此惡寒,與前面條文中惡風的含義相同。

關於背部惡寒,成氏認為是表邪未盡,程氏認為是陽虛,都不正確。傷寒類方說,這也是虛燥的症狀,輕微惡寒是指雖然惡寒,但程度很輕,而且周身不寒,寒只在背部,知道外邪已經解除。如果惡寒很嚴重,就不能用這個方劑。

傷寒脈象浮,發熱無汗,說明表邪未解,不能用白虎湯。口渴想喝水,但沒有表證,就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解下、成本、玉函、外臺、有者字,千金、及翼、外臺,作白虎湯。)

脈象浮而不滑,說明熱邪尚未化為實熱而深入,正因為發熱無汗,表證明顯,所以不能用白虎湯,以免傷及胃氣,應該在麻黃湯、大青龍湯、桂枝湯、越婢湯之間選擇治療方法。如果病人口渴想喝水,給他喝水,如果能喝下,說明表邪化熱,已經深入內裡了。再次診脈,沒有浮緩、浮緊等表脈,仔細診察沒有頭痛身痛、發熱無汗等表證,就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補益中氣,止渴。如果口渴想喝水,就知道邪熱已經進入陽明經的裡層,胃中津液枯竭了,但是必須確定沒有表證,才能用白虎湯來解除煩熱,再加人參來補充津液。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心下堅硬,頸項強直而且眩暈,應該刺大椎、肺俞、肝俞,絕對不能用下法。(玉函,太陽下,有與字,硬,作痞堅二字,大椎下,有一間二字,成本,無肝俞二字,考註文,系脫文。)

心下痞硬而眩暈是少陽病,頸項強直是太陽病。刺大椎、肺俞,是瀉太陽經的邪氣,因為太陽經的脈絡下行項部,循脊而下;刺肝俞是瀉少陽經的邪氣,因為膽為肝之腑。太陽在表,少陽在裡,這是半表半裡的證候。前面第八條記載說,不可發汗,發汗就會神志不清,這是因為發汗攻邪會加重少陽經的邪氣,使胃氣受損,導致神志不清。這條記載說絕對不能用下法,因為攻治少陽經的邪氣,太陽經的邪氣就會乘虛而入裡,必然會形成結胸。經書說:太陽少陽同時患病,反而用下法,就會形成結胸。頸項也是頭項的別稱,前面一條記載說眩冒,這條記載有眩暈而無冒汗,只是詳略略有不同而已。大椎一個穴位,實際上能同時瀉太少兩經,諸家注釋都不明白針灸的道理,竟然忽略大椎穴而不論,這是極大的錯誤。

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腹瀉,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腹瀉,是在表證,應該用葛根湯發汗;陽明經和少陽經合病腹瀉,是在裡證,可以用承氣湯下之。這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腹瀉,屬於半表半裡證,不宜發汗或下法,所以用黃芩湯來調和半表半裡的邪氣。嘔吐是胃氣逆亂,所以加半夏生薑來散逆氣。太少兩陽經的證候,同時出現成為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