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30)
卷三 (30)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外臺秘要》。張文仲瓜蒂散,主傷寒胸中痞塞。瓜蒂、赤小豆各一兩。上二味,搗散,白湯服一錢匕。又範汪療傷寒及天行瓜蒂散方,同上二味搗作散,溫湯二合,服一錢匕。藥下便臥。若吐,便且急忍也。候食頃不吐者,取錢五七散,二合湯和服之,便吐矣。不吐,復稍增。
以吐為度。吐出青黃如菜汁者,五升以上為佳。若吐少病不除者,明日如前法,復服之,可至再三,不令人虛也。藥力過時不吐,服湯一升,助藥力也。吐出,便可食,無復餘毒。若服藥過多者,益飲冷水解之。(和服之下,《活人書》有「以手指擿之」五字。)
《東垣試效方》曰:「若有宿食而煩者,仲景以梔子大黃湯主之。氣口三盛,則食傷太陰,填塞悶亂,極則心胃大疼,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之類吐之。』經云:『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
《醫方集解》曰:「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癲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壅上膈,及火氣上衝,喉不得息,食填中脘,欲吐不出。」量人虛實服之。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吐不止者,蔥白湯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塊,即吐。○案:張子和不用豆豉,加人參、甘草,齏汁調下。吐不止者,用煎麝香湯。瓜苗聞麝香即死,所以立解。
《活人指掌辨疑》曰:「瓜蒂即絲瓜蒂,俗名藤羅。」○案:此說《本草》所不載,錄以俟試驗。舒氏亦云:「如無甜瓜,絲瓜蒂可代。」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玉函》、《脈經》「病」下有「者若」二字;「入陰筋」作「入陰挾陰筋」。)
〔程〕其人脅下素有痞積,陰邪之伏里者,根柢深且固也。今因新得傷寒,未察其陰經之痞,誤行攻下,致邪氣入里,與宿積相互,使臟之真氣結而不通。因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故名「臟結」。蓋痞為陰邪,而臍旁陰分也;在臟為陰,以陰邪結於陰經之臟,陽氣難開。
至此而結勢已成,於法為死。〔錢〕其痛下引少腹,入厥陰而控引睪丸之陰筋者,此等臟結,以陰氣過極,陽氣竭絕,故曰死。〔錫〕上文論臟結,曰「難治」,曰「不可攻」;此復論臟結之死症,以見臟結可生而亦可死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脈經》、《千金》、《千金翼》作「白虎湯」;「傷寒」下,《成本》有「病」字。)
〔成〕若吐若下後七八日,則當解,復不解而熱結在裡。表熱者,身熱也;裡熱者,內熱也。本因吐下後,邪氣乘虛內陷為結熱。若無表熱,而純為裡熱,則邪熱結而為實。此以表熱未罷,時時惡風。若邪氣純在表,則惡風無時;若邪氣純在裡,則更不惡風。以時時惡風,知表裡俱有熱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外台秘要》記載張文仲瓜蒂散,主治傷寒胸中痞塞。方劑用瓜蒂、赤小豆各一兩,搗碎,用白湯送服一錢匕。範汪治療傷寒及天行也有瓜蒂散方,用量相同,搗成散劑,用溫開水二合送服一錢匕,服藥後立即臥床休息。如果立即嘔吐,即使很急也要忍耐;若服藥一會兒不吐,再服用五到七錢的藥,加溫開水二合服用,就會嘔吐。以嘔吐為度,吐出青黃色像菜汁一樣的嘔吐物,五升以上為最佳效果。如果嘔吐量少,病情未見好轉,第二天可按同樣方法再次服用,可服用二到三次,不會傷身。如果藥力過了時間還不嘔吐,可喝一升溫水幫助藥力發揮作用。嘔吐後就可以進食,不再有餘毒。如果服藥過多,則多喝冷水解毒。(和服之下,活人書中有「以手指擿之」五字的記載。)
東垣試效方說:如果患者有宿食並伴有煩躁,仲景用梔子大黃湯治療。氣口三盛,則為食傷太陰,導致胸腹脹滿、悶亂,嚴重時心胃劇痛,很想嘔吐,嘔吐後則病情緩解,俗稱「食迷風」,也就是這個意思。經書上說: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此人應該嘔吐,不吐則死,宜用瓜蒂散等藥物催吐。經書上說:「高者因而越之」,就是這個道理。
《醫方集解》記載:治療中風痰迷、涎液壅盛、癲狂煩亂、神志昏沉、五癇痰壅上膈,以及火氣上衝、喉嚨呼吸困難、食物停滯於中脘、想吐吐不出來等症狀,可根據患者虛實情況服用瓜蒂散。嘔吐時應閉目,收緊腹部。如果嘔吐不止,用蔥白湯解救;如果很久吐不出來,含一塊砂糖,就會吐出來。○張子和不用豆豉,加人參、甘草,用醬汁調服。如果嘔吐不止,用煎好的麝香湯解救,因為瓜苗聞到麝香就會死,所以能立刻解救。
《活人指掌辨疑》說:瓜蒂就是絲瓜蒂,俗稱藤羅。○本草書中未記載此說,錄此待驗證。舒氏也說,如果沒有甜瓜蒂,可以用絲瓜蒂代替。
如果脅下本來就有痞塊,連接到臍旁,疼痛牽引到少腹,進入陰筋,這叫做臟結,是致命的。(《玉函》、《脈經》中「病下」條有「有者若二字」,「入陰筋」作「入陰挾陰筋」)。
〔程氏注〕患者脅下本來就有痞積,是陰邪伏藏於裡,根深蒂固。現在又得了傷寒,沒有察覺到陰經的痞塊,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導致邪氣入侵內裡,與宿積互相影響,使臟腑的真氣阻塞不通,因此連接到臍旁,疼痛牽引到少腹,進入陰筋,所以叫做臟結。痞塊是陰邪,臍旁是陰分,在臟腑內屬於陰,陰邪結聚於陰經的臟腑,陽氣難以開通。
到了這個地步,臟結已經形成,按醫理來說是必死的。〔錢氏注〕疼痛向下牽引到少腹,進入厥陰經,牽引到睪丸的陰筋,這種臟結是陰氣極盛,陽氣衰竭,所以說必死。〔錫氏注〕上文論述臟結,說難治,說不能攻,這裡又論述臟結的死症,以此說明臟結可以治癒,也可以致死。
傷寒病如果嘔吐或瀉下後,七到八天病情沒有好轉,裡面的熱邪凝聚,表裡都發熱,經常惡風,口渴,舌苔乾燥而煩躁,想喝很多水,則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白虎加人參湯,《脈經》、《千金》、《千金翼》作白虎湯,《傷寒論》下,成本中作「病」字)。
〔成氏注〕如果嘔吐或瀉下後七到八天,病情應該好轉,如果沒有好轉,熱邪凝聚於內,表熱就是身熱,裡熱就是內熱。本是因為嘔吐瀉下後,邪氣乘虛而入,內陷而結成熱邪。如果沒有表熱,而純粹是裡熱,則邪熱凝聚成實證。這是因為表熱未退,經常惡風,如果邪氣純在表,則惡風不止;如果邪氣純在裡,則根本不會惡風。因為經常惡風,知道表裡都有熱邪。